滿族的先人本來居住在東北的北部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由於歷史上曾壹度出現寒冷時期,先人們逐漸向南遷移,與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宋時期才真正活躍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金代是滿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時代,是壹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由於崇尚和學習漢文化,女真人逐漸進入了當時的現代社會,成了中華民族中舉足輕重的壹員。經歷了元、明兩代的幾百年時間,女真人又與其它北方少數民族融和,又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勢力,在努爾哈赤的英明領導下,在明未統壹的滿洲,形成了滿族這個多民族***融的大家庭。
據趙維和《新賓清前史研究論叢》中“遼東滿族望族八大姓氏探源”考證,滿族集居地遼東地區常將佟、關、馬、索、赫(也有認為是葉氏的)、富、那、郎八個滿族姓氏推崇為陳滿洲著姓,這種稱謂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後滿族人改用漢姓後的人口情況。這八個姓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後裔形成的八個滿族宗族,是具有區域代表性的。他們可以直接涉獵於滿族先世的漁獵采集及遷徙生活,揭示每壹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體現民族文化融合的漫長歷史過程。
那麽滿族的高氏是怎麽演變的呢?從表面看,這八姓中並不包含高姓,但由滿族姓氏演變過程可知,赫舍裏氏源自女真紇石烈氏,這是姓氏在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裏改路,由於先人戰功顯赫,成為金代的皇親國戚,因此族眾龐大,遠在赫舍裏氏宗族冠用赫舍裏這壹姓氏之前,即有其他族支的紇石烈氏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壹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另據《滿族姓氏來源》介紹,金代女真“紇石烈”入居中原後,元朝時改漢姓高、盧。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未改為漢姓高、盧的紇石烈氏改為赫舍裏(或何舍裏、赫舍哩);在清代後期赫舍裏氏改漢姓為赫、何、張、康,也有資料認為還有改為高姓的。因此說,追朔到金、元時代,滿族高、盧與赫、何、張、康是同壹族源。
高氏是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著姓。渤海人,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在享國229年期間,全面漢化。 包括官制、服飾,他們是最早使用漢字姓的滿族先世,據宋洪皓《松漠紀聞》載,其王以大為姓,右姓有:高、張、楊、竇、烏、李數種,部曲奴婢無姓。近人金毓黻《渤海國誌長編》,***收錄渤海人姓氏有大、高、張、楊、竇、烏、李、任、馬、蔥、賀、德、公、慕、馮、安、王、壹、史、呂、辛、門、崔、裴、吳、朱、解、趙等。
宋人《三朝北盟匯編》載:女真姓氏“那懶”謂“高”。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據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戶高難,以高為姓。詳細敘述為:唐朝沒落,五代紛爭。源於鮮卑的契丹人迅速興起,統壹了契丹八部,消滅了渤海國,建立了大遼帝國。渤海國人淪為亡國奴,其姓氏不變,習俗不變。黑水靺鞨等的姓氏開始出現在史籍上。《三朝北盟匯編?6?1女真史》謂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其姓氏則曰“完顏”謂“王”,“赤盞”謂“張”,“那懶”謂“高”,排磨申、獨斤、奧敦、紇石列、禿丹、婆由滿、釀剜、夢剜、陀幔、溫迪掀、棹索、拗兀居、尼漫古、棹角、阿番孛木律、兀氈孛木律、孛木律、遇雨隆、晃兀、獨頂、阿叠、烏陵、蒲察、烏延、徒單、仆散、溫敦、龐古。至唐末部落繁盛,***有三十首領,每首領有壹姓,通有三十姓。對此,《高麗史》也說女真有三十姓,這30個姓中,有由“那懶”改姓的高氏,還有尚未改高氏的“紇石烈氏”。
滿族高氏的老姓包括:瓜爾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薩克達氏、赫舍理氏、郭洛羅氏、果爾吉氏、舒穆哩氏、巴嶽圖氏、郭爾羅斯氏、納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郭爾佳氏(錫伯族)、高氏(漢族)等。
但是,問題並沒有這麽簡單,《滿族姓氏淵源》介紹,出了索尼等名人的清朝大姓赫舍裏氏(又稱赫舍哩氏、赫舍理氏)在光緒初年改漢姓高、康、赫、何張等(也有資料說赫舍裏只改為赫、康、張3姓);而且據《沈陽滿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介紹,滿族的果爾勒斯氏、啯嚕嚕氏均改漢姓高,而且《吉祥滿族》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又介紹滿族中還有高佳氏、高達瑪氏和高氏,這裏所說的高佳氏可能是漢族融入滿族中的高姓,因為滿族中某佳氏壹般表未原祖是漢族。而高氏可能是指金元時期的紇石烈氏後譯成漢姓的壹支,筆者估計這三姓均在目前的滿族高氏之中;再據《滿族故鄉網》“丹東地區的滿族人淵流”介紹,“滿洲八旗有錫伯兵,其後裔大多融入滿族***同體。錫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訥(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錫伯兵和家屬來鳳凰城戍邊,其姓氏有白,溫,何,楊,沈,莫,吳,那,高等”,其中高姓是錫伯族郭爾佳氏,這就意味著高氏還有從錫伯族演變過來的壹支;除此之外,蒙古八旗中的某些姓氏經過數百年現滿族人***同生活及通婚等也可能演變成滿族的高姓了。這就是說,除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外,另有果爾勒斯氏、啯嚕嚕氏(或郭絡羅氏)、高佳氏、高達瑪氏、壹些錫伯族同胞、蒙古族人也改漢姓高了。這些家族就是現在的滿族高姓。
臣德文慶廣,清福占雲升,增盛富興有,祥瑞永俊恒
從上文可知,這是果爾勒斯氏(可能與郭爾羅斯氏同姓)改漢姓的高氏,與紇石烈氏不是同壹個家族。
郭落佳氏(同郭絡佳氏)諧音取“高”為姓,現居住在鳳城紅旗鎮四家村。因此這個高姓與紇石烈後代無關。而且筆者也不明白為什麽滿姓中還有壹個“佳”家。
高佳氏見於《皇朝通誌?6?1氏族略?6?1滿洲八旗姓》,世居蓋州(遼寧省蓋縣)、遼陽、吉林烏拉等地,後改漢姓高。著名人物有:乾隆慧賢皇貴妃,慧賢皇貴妃之父文華殿大學士高斌、高晉。
高達瑪氏的情況不詳。
另有資料介紹,高氏本漢族(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姓氏,尼堪在滿語中是漢族的意思,見於《八旗滿洲姓氏通譜》,世居沈陽、遼陽等地,著名人物有: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布達理,淮陽道高成美。
我們高氏家族屬正黃旗,清未(從青岡縣成立前,即1904年前)與關、韓、白、吳等姓滿族人壹起到黑龍江省青岡縣柞崗鄉韓永河村定居。據老輩講,來自遼寧鳳城,也有人說來自江南(吉林?)。先到黑龍江蘭西,後到青岡。那時還沒有青岡縣,韓永河村這個名字還是因韓家的韓永河早年北京大學畢業後立誌回鄉,搞新文化運動,去逝後國民政府為記念他以此作為這個滿族聚居地的地名,解放後改成擁政村。據老人回憶,這個滿族樹的壹引起滿族人是金兀術的後代,原因是在過節(可能是春節)時在煙囪後燒包服(可能是這兩個字)。
高氏家族來這裏的是哥倆,不知是否是親兄弟,各自帶著譜單,其中哥哥是我的太爺的父親。到我這輩已經5代人了,老哥倆生了至少7個兒子(我有六太奶、七太奶),到我爺爺輩有至少兄弟7個,父輩不記其數,我這輩和下壹輩更多,族人的住地分為東高家和西高家,我的祖輩的後人住西高家。由於家譜(黃絲綢布上寫的滿文)已經遺失.因此不知家族原藉在哪,還有什麽人?
我的太爺叫高文生。據我祖父講,清未或民國初年請壹個蒙古老先生看過家譜,告訴我祖父輩名字應範永字,而東高家也請了壹個蒙古先生,說祖輩應範德字,這可能是倆人的滿文水平不同所致,因此這輩人範字不同,但我的父輩同範春字。根據範字對比,我們的高姓不會是果爾勒斯氏改成的高氏,而且據黑龍江省雙城的赫氏網友講,他們是鳳城赫舍裏氏遷入雙城的兩支,現在都在雙城,我們的兩祖輩自然也不是赫舍裏氏族人。因此我們可能的姓氏有:
紇石烈氏在元代譯成的高姓家族的兩支;
高佳氏兩支;
郭絡佳氏音譯的漢姓高氏;
高達瑪氏簡化成的漢姓高氏;
錫伯族人改滿族的高氏;
蒙古族人改滿族的高氏;
漢軍旗人高氏。
既然我祖輩是在清未才遷到黑龍江省,而且是和那麽多滿族同胞壹起遷去的,那他們肯定是在原藉時在壹塊居住或在附近居住,那時通訊不發達,不可能是通過簡單的聯系就壹起去黑龍江省的。因此還應該到目前居住這幾個姓的滿族人居住區去尋根。
另外,我的長輩人講,在清朝時我們家族有男孩出生時,清政府每月給2兩銀子。而且直到我母親輩,還用滿語稱呼母親為訥訥,稱父親為瑪瑪,我母親剛嫁到我們家時聽見二嬸的孩子喊訥訥,她說“二嬸,妳家孩子餓了!”,鬧了壹個笑話;文革那年,我親耳聽七太奶和奶奶嘮磕時說過這兩句稱呼,有壹段時間我總琢磨:怎麽能管爸爸叫“罵罵”呢?當時還覺得挺好笑呢!
寫了這麽多,就是盼望高氏族人和知情者能多介紹滿族高氏的家譜,將高氏尋根事業進行到底!
同時也建議我們滿族同胞都參與尋根,將本族的家譜公開,使沒有家譜但有壹些線索的同胞能很快認祖歸宗。這對滿族的發展必然有很大意義。
雞年吉祥!
作者簡介
高大明,滿族。1957年生於黑龍江省青岡縣韓永河村。從事環保與貴金屬冶金技術研究工作,教授級高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