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文物,也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廟。開元寺,位於城西大街,建於唐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蓮花寺,後改名興教寺、龍興寺。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命天下各州建廟,以年號改名。

現存的開元寺只有原來的十分之壹。宋元鼎盛時期有120座寺院,僧人數千人。開元寺大雄寶殿有86根大石柱,稱為百柱殿。它也被稱為紫雲堂,因為據說紫雲在建造大廳時覆蓋了土地。大雄寶殿上方,有四個魏碑式的巨擘,名為“桑蓮法界”,寫在壹塊巨大的牌匾上,以回應桑凱安百裏的說法。早在初唐時期,泉州就盛產絲綢。

這塊地原是財主黃守恭的桑園,後捐贈給匡湖大師建廟。關於這件事有壹個很感人的傳說:有壹天,黃守恭夢見壹個和尚讓他籌地建廟,他說要在白蓮花桑樹開了以後供地結緣。幾天後,園中的桑樹全在白蓮花開了,黃守恭被這無邊無際的佛理深深打動,於是捐建了這座桑園。其實黃守恭本來就是壹個樂善好施的人,桑葚開蓮之說是人們仰慕佛祖而作,但這個神奇的傳說卻被泉州人津津樂道,代代相傳,所以開元寺也得到了“桑蓮法”的美譽。

開元寺最著名的是它的雙塔,東有振國塔,西有仁壽塔,高40余米。塔各層門龕兩側,分別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在風暴中幸存下來的雙子塔仍然屹立不倒。它是泉州古城獨特的標誌和象征,也是中國古代石建築的瑰寶。它以雄偉的塔身、奇妙的造型、精美的建築和精美的雕刻聞名於世,自宋代以來吸引了無數中外學者和遊客前來參觀、觀賞、玩味和研究。其中,東塔曾被列為“中國古塔”四枚郵票之壹。

東塔叫“振國塔”。六年後,仙童被創始人文卓禪師建成了壹座五層的木塔。經過幾次破壞和重建,很容易把木頭變成磚塊。只是到了嘉熙二年,本弘法師把磚變成了石頭,然後由法泉法師和天璽法師建造,用了十年才完成。這座石塔不僅堅固,而且造型精美。塔檐呈弧形向外延伸,檐高,使塔身有在空中飛翔的感覺,顯得輕盈。每座塔的屋檐上各系著壹對青銅雙聯。微風吹過,二重奏1叮當作響,悅耳動聽。塔頂有八根大鏈子,將八個角與剎頂連接起來,看起來氣勢磅礴,紫紅色。每座塔壁上還刻有16幅浮雕,分別刻有人騎天、聽感、菩薩騎、佛騎,人物雕像80尊,形象逼真。刀工精湛,線條流暢,工藝絕妙。

西塔叫仁壽塔。五代梁三年,王從福州泛海木來到泉州建此塔,原名“無量壽塔”。北來正四年,賜名“仁壽塔”,前後多次破壞重建,由磚改為磚。從宋少定元年到嘉熙元年,由壹位自證大師從磚改為石,比東塔早十年完成。西塔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規模與東塔相差無幾。只有雄髯觀音和行者浮雕引起了遊客和學者的廣泛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