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禮記的常識

禮記的常識

1.《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49篇。為十三經之壹。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壹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壹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如:

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2.《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49篇。

為十三經之壹。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壹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壹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如: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3.《學紀》和《禮記》文學常識

《學記》,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漢民族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壹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古代漢民族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壹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49篇。十三經之壹。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典著作之壹。49篇分屬於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二經;宋明又增加入孟子,於是定型為十三經”,為士者必讀之書。

4.文言文《禮記·學記》裏的文學常識,詞類活用,壹詞多義,特殊句

簡單說壹下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識點。

1、“教學為先”前省略介詞“以”。“以。。為。。”通常翻譯作“把。。當作。。”;

2、“其此之謂乎!”是固定句式“此。。之謂也”的運用形式,通常翻譯為:“說的就是。。啊。”“其”表推測,譯為“大概”。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中“反”為通假字,通假“返”。

4、“又從而庸之”中的“庸”為形容詞意動用法,解釋為“認為。。平庸”。

5、“叩之以小者則小鳴”中“叩之以小”為倒裝句,介詞結構後置,正確語序為“以小叩之”,翻譯為“用小的力氣去敲擊(鐘)”。

以上是我的簡單理解,如有不足之處,請其他網友不吝賜教。

5.《學紀》和《禮記》文學常識

《學記》,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漢民族的教育經驗。

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壹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古代漢民族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壹篇,寫作於戰國晚期。

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 《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49篇。

十三經之壹。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典著作之壹。

49篇分屬於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二經;宋明又增加入孟子,於是定型為十三經”,為士者必讀之書。

6.《禮記》有哪些內容

今《禮記》凡四十九篇。

〈正義〉引〈六藝論> 曰:"戴德傳〈記》 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記》四十九篇,此〈禮記〉是 也。”《經典釋文。

敘錄〉引劉向〈別錄> :"〈古文記》二百四篇。” 又引陳邵《周禮論?序> :"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 《大戴》 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 〈禮記〉是也。

”《隋誌〉則謂:"戴聖刪〈大戴》為四十六,馬融足 《月令>、(明堂位〉、〈樂記〉為四十九。”今按〈漢誌>:禮家, 〈記》百三十壹篇。

班氏自註:"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按其中實有 舊記,此書未盡合)見前。

此為今學。又 、二十二篇,凡 二百七。

如《隋誌〉說,《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為馬 融、盧植後加,則正二百四也。(此外禮家之書:《曲臺後倉》,乃漢師 所撰。

《中庸說》、《明堂陰陽說》皆說,《周官經》、《周官傳》,別 為壹書,與禮無涉。《軍禮司馬法》,為班氏所入。

《封禪議對》、《漢 封禪群祀》、《議奏》,皆漢時物。故唯《古封禪群祀》,可以相加也。

然此二百四篇中,百三十壹篇,實為今學,不得概雲古文記)然〈樂記正 義〉又引劉向《別錄>,謂〈禮記> 四十九篇。 〈後漢書?橋玄傳> : ‘‘七世祖仁,著〈禮記章句 > 四十九篇。”

仁即班氏〈儒林傳》所謂小戴 授梁人橋仁季卿者。《曹褒傳> :"父充,治(慶氏禮〉。

褒又傳《禮 記〉四十九篇。慶氏學遂行於世。

"則 中,《曲禮》、《檀弓>、《雜記〉,皆分上下,實四十六篇。四十六加八十五,正 百三十_。

然則此百三十壹篇者,固博士相傳之今學,無所謂刪《古記> 二百四篇而為之也。或謂今之{大戴記>、《哀公問》、《投壺》,皆全 同〈小戴>;茍去此二篇,篇數即不足八十五,安得謂小戴刪取大戴乎? 不知今之《大戴記>,無傳授可考,前人即不之信。

(《義疏》中即屢言 之)雖為古書,必非大戴之書。然語其篇數,則出自舊傳,固不容疑也。

7.《禮記》的介紹

《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壹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壹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壹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據傳,《禮記》壹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壹,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因而,歷代為《禮記》作註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壹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裏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註疏》,註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

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采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註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後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

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壹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

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

四記古代制度禮節,並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壹定參考價值。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到西漢前期《禮記》***有壹百三十壹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

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註,於是地位上升為經。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容。

8.誰知道有關

《禮記》是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是“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 到西漢前期《禮記》***有壹百三十壹篇。

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註,於是地位上升為經。

書中還有廣泛論說禮意、闡釋制度、宣揚儒家理想的內容。 宋代的理學家選中《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把他們合稱為“四書”,用來作為儒學的基礎讀物。

《禮記》的史學價值 詹子慶 《禮記》是壹部儒家經典,它在經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但我們今天來研讀《禮記》,務必要擺脫經學傳統的束縛,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去解析其成書過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時代背景,並確定它基本上屬於先秦史料,從而探討這部著作的史學價值。 《禮記》是西漢武宣時代禮學家戴聖編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匯編,非壹人壹時所著。

它包涵了從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論著,其中皆為孔子七十子後學所記,內容相當龐雜。經過學者們長期研究,較普遍地認為這些篇章大多數寫就於春秋戰國時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錄有壹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揮,即使有個別篇章是秦漢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內容也都是對先秦古制的追記。

《禮記》在儒家學術史上占有相當突出的位置。眾所周知,孔子之後,學派林立,“儒分為八”。

但在長期流傳中,除孟子、荀子留下較完整的著作外,其它各派論著多所散失。《漢誌·諸子略·儒家》所列書目,大多失傳,但有些篇章幸存於《禮記》中,如《子思二十三篇》,是書今已不存,但研究者認為今收入《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和《緇衣》四篇都是子思的作品。

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簡有《緇衣》篇,與《禮記》內容基本相符。此簡下葬大致在戰國中期偏晚,可見《禮記·緇衣》的寫成年代還要早於此時。

歷代學者研究《禮記》著眼於分析各篇的作者及所屬流派,雖意見紛紜,但如把《禮記》中有關篇章聯系起來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間乃至秦漢之際儒家各派思想體系傳承關系的輪廓。 《禮記》為研究先秦儒學史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尤其是蘊含的禮學思想最為豐富。

儒家的禮學思想博大精深,從孔子首創禮學思想,經孟荀的發展達到了壹個更高的階段,體系大備。其間《禮記》對禮學的闡述最為精彩完備。

如書中探討禮之源,從人情、人欲、人類自身發展以及從天地神等抽象信念中,提出種種猜測,反映當時學者對知識的孜孜以求。 《禮記》還結集了如《中庸》、《大學》、《禮運》等蘊含深邃的思想內容的學術論文,它們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名作,影響極其深遠。

從史學角度研讀《禮記》,更需要註意書中包涵的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 冠、昏、鄉、射、朝、聘、喪、祭諸禮在許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儀禮》中缺失的逸禮,如奔喪、投壺等禮也有專篇闡釋。

在諸禮中,《禮記》尤為重視喪、祭,因為喪、祭二禮,集中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各項制度和觀念形態。如記錄喪制、喪事、喪服的有《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

論述祭祀的有《祭法》、《祭義》、《祭統》等。這些篇章既註意闡釋禮之數(即禮之儀),對《儀禮》部分內容加以補充說明;更為註意詮釋“禮之義”,對諸禮的精神實質和用禮之目的加以闡述,為我們了解儒家的禮學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據。

另外,上自治國方略,下至家庭準則,在《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 如《王制》記載古代封國、爵祿、職官、巡守、刑罰、養老、學校等制度,幾乎涉及古代統治者治國的方方面面,該篇雖寫成較晚,但內中多後人對古制的追記,仍不失它的史料價值。

而《內則》則是我國最早的壹篇家訓,反映了古代貴族家庭成員彼此相處的尊卑關系,也是研究上古家庭史的基本史料。 要言之,《禮記》中的許多篇章處處體現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

其中《喪服小記》和《大傳》有兩段精辟論述,許多學者據此解釋不壹,但文中對如何區別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關系,對在宗廟祭祀等活動中如何運用宗法制原則以及實行宗法制對維系周代社會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論述,因此視上述兩篇文章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礎並不為過。 其它與宗法制相連的昭穆制、喪服制等也在《禮記》的相關篇章都有論述,故欲研究先秦制度史亦不可不讀《禮記》。

《光明日報》2001年4月10日 《禮記》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的作者不止壹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

9.《禮記》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思想是什麽

主要內容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壹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壹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豫、時、孫、摩、長善救失、、啟發誘導、藏息相輔、因材施教

教學三方法:講解、問答、練習

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教師所必備:博喻

孝道思想

《禮記》之孝道思想是豐富而全面的,既論述了孝之起源、地位與作用,孝與忠、禮、政、教的關系等宏觀理論問題,又有關於孝道本身的總體與個別義項和孝行的微觀具體論述。

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