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有大熊貓的記載嗎?

古代有大熊貓的記載嗎?

類別:文化/藝術> & gt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古代有大熊貓的記載嗎?最早發現大熊貓是什麽時候?

分析:

古時候大熊貓叫熊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遠在4000多年前,有壹個叫黃帝的部落首領,利用馴養的虎、豹、熊、勇、熊貓等猛獸,幫助作戰,在漢泉(今河南省朱鷺縣)打敗了另壹個部落首領炎帝。

3000多年前西周初年編纂的《史記》、《詩經》記載,貉子的皮是皇帝進貢的寶物。他們威武如虎豹,把古代的勇士比作和他們壹樣的威武勇者,以至於軍隊用“齊”“齊”的旗幟象征戰無不勝。

春秋戰國時期(前2700年)的《山海經》中有描述,形似熊,皮毛黑白相間,產於邛崍山的鹽道縣(今四川景榮縣),相傳食銅、鐵,故稱食鐵獸。

漢代(2000年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記載,漢武帝時,上林苑(今安西周至縣,戶縣界)的方圓飼養了許多動物供皇帝狩獵,貘(大熊貓)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晉時期(1700年前),大熊貓被稱為杞人憂天,因為它只吃竹子,不傷害其他動物。它是壹種能與鄰居和平相處的“義獸”,所以在當時被視為和平友好的象征。兩軍交戰,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時候,只要有壹方舉起“錢雨”旗,戰鬥就會戛然而止,因為戰爭的規則:誰用“錢雨”旗,就意味著呼籲和平友好,停止沖突。

據日本《皇室年鑒》記載,公元10年10月22日,唐朝武則天皇後將壹對活的白熊(大熊貓)和70張獸皮作為國禮獻給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壹個僻靜的房間裏休息,感覺寒風凜冽,皮膚冰涼,頭痛欲裂。有人送給他壹個畫有大熊貓的屏風,真的有擋風辟邪,保好運的奇效。白居易很高興,在屏風上寫了壹首詩《屏上贊》。詩人借熊貓需要和平寧靜的環境生存,表達了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和饑荒的不滿。

明代李時珍(1518-1593)寫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貘皮可做睡席,防寒除濕,驅疫辟邪;作為膏藥,可以滲透皮膚預防和治療腫瘤;飲用尿液中的水可以溶解誤食入人體的金屬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