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歷史上首開圖書分類先河是誰

中國歷史上首開圖書分類先河是誰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把分類理論應用於目錄制作的國家。距今已經有二千余年的歷史。我國第壹個成熟圖書分類法的建立始於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建立的《七略》。《七略》是中國第壹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公元前26年漢成帝河平三年,劉向等人校勘當時皇家藏書壹萬多卷,並為每種書編撰敘錄壹篇,後將各書敘錄匯輯成冊取名《別錄》。分成六部:第壹部“六藝”,包括易、書、詩、禮、樂、禦、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類;第二部“諸子”,包括儒、道、陰陽、法、名、縱橫、雜、農、小說十類;第三部“詩賦”,包括屈原等、陸賈等、孫卿等、雜賦、歌詩五類;第四部“兵書”,包括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第五部“數術”,包括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第六部“方技”,包括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計三十八類。六部前有總序壹部合為七部。劉向死後其兒子劉歆把《別錄》簡化,編為《七略》,意思是存《別錄》七部之略,全書分為七大類分別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和方技略。合稱《七略》。其中輯略是寫在六略之前的壹篇概括性的學術簡史。這七部(書目只是六部)分類法是現存有文獻可考的我國第壹部最有系統的圖書目錄。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別錄》和《七略》在唐末已經佚失,現今我們只能從東漢班固以《七略》為藍本編成《漢書·藝文誌》中窺視《七略》的概貌。《漢書?藝文誌》也就成為了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專著。

劉歆父子建立的六部三十八類圖書分類法並沒能沿用至今。因西漢藏書在東漢獻帝之時遭遇劫難,魏文帝曹丕時代“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由秘書郎鄭默據以編撰成《中經》,形成了後來四部分類法的雛形。《中經》這部書目錄由於亡佚,難以確知其分類。但據晉武帝泰始十年秘書監荀勖校理群書編成的《中經新簿》(也稱《晉中經簿》)可以確知采用了四部分類法。《中經新簿》其類目如下:甲部,有六藝及小學諸書;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到了唐代,魏徵、長孫無忌等修撰的《隋書·經籍誌》用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取代了甲、乙、丙、丁四部。此後歷代的公私藏書目錄均采用這種四部分類法。因唐朝初年設立的集賢書院是按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名為“四庫書”。 這便形成了“四庫”名稱的由來。清代修《四庫全書》仍沿用著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只是對子目進行了壹些調整。由於纂修《四庫全書》出自欽定,《四庫總目》成書後,四部分類法便占據了分類界的統治地位。此後稱四部分類法為四庫分類法。《四庫全書》的體系排列是:

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十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十五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誌、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遊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十四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蔔、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

《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圖書集成。總計四部四十四類六十六屬。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三百冊,六千七百五十二函。***抄七部分藏於北四閣(北京故宮的文淵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和南三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杭州的文瀾閣)中。值得壹提的是《四庫全書》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傳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著作。而把章回小說、戲劇著作排之在外,這不能不說是件怪事。我國古代的圖書分類法明顯不足之處在於:重視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諸子著作放在子部之外。深受罷除百家獨尊儒術之害。另壹個顯著特點是:輕視科技著作。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壹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這些缺陷影響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視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邪說, “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 七部《四庫全書》最後命運為:文源閣本在鹹豐十年英法侵略軍焚掠圓明園時與閣俱毀。文淵閣本現存臺灣省。文溯閣本現存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現存北京圖書館。文宗閣和文匯閣本均在鹹豐三年太平軍與清軍作戰時毀於戰火。文瀾閣本在鹹豐十壹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時閣毀書散,後由杭州藏書家丁丙、丁申兄弟自力收集購回八千余冊,並將部分缺書重加補抄。光緒六年文瀾閣重建,丁氏兄弟將書交回文瀾閣。此書後經兩次補抄已全部補齊,現藏浙江圖書館。

因中西方兩種學術體系及知識系統的差異,西方古代的圖書分類法與我國有著本質區別。西方圖書分類法始於古希臘。發源於希臘的亞裏士多德。他主張分為歷史、哲學、文學三大類。近代以後,隨著知識分化及分工發達,學術分類更加細密,逐漸形成了西方近代意義上的圖書分類。

相比與我國的四部分類法西方按性質分類應當說更為科學。我國的四部分類法隨看似按性質分類其實更傾向於形勢分類。就經部而言:詩類屬文學,禮類屬社會科學,春秋類屬歷史,而《論語》又屬哲學。隨著國門開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西方翻譯書籍的增多及西方分科性學術的普及,圖書分類及學術分科向細密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那麽就必然要求沖破四部分類體系,按照近代分科觀念及分類原則,以學科為分類標準對中西典籍進行分類,對中國知識系統進行重新配置與整合。自十九世紀末開始中國學者開始對四部分類法進行改造並有所突破,至二十世紀中期完成了與國際圖書分類的接軌。縱觀世界各國的圖書分類隨各有不同之處但基本原則壹樣,那就是圖書分類法的理論法則是形式邏輯;圖書分類法的技術規則遵循:基本級別律、交叉學科定位律、文獻傳承律、排序先後律、排架同位律。

基本級別律:基本劃分為7級,作為常識處理。第壹級以宇宙屬性為標準分為人文類圖書和自然類圖書。第二級以基本學科屬性為標準劃分。第三級以附屬學科標準劃分。第四級以圖書的功能屬性劃分。第五級以圖書品種屬性劃分著作。第六級根據圖書國際空間劃分為本國和外國圖書(非學科定義空間)。第七級以圖書時序劃分(非學科時序)。

交叉學科定位律:所謂學科交叉,主要是指基本學科交叉,也指附屬學科交叉。知識融合,學科交叉壹般有如下幾種:壹. 行業應用學科和理論基礎學科交叉。二. 行業應用學科交叉。三.理論基礎學科交叉。四. 壹般應用學科與理論基礎學科交叉。交叉學科定位應該遵循學以致用原則。從應用不從理論,從行業不從基礎,從前不從後。

文獻傳承律:文獻傳承律主要以學科為母項,用二分法(原著、派生)提綱挈領,四分法(著述、學術、教學、幫助)分門別類,以邏輯規則逐級劃分,以古今時代為經,中外空間為緯,將古今中外的圖書歸集,以反映文獻的傳承關系。

排序先後律:排列以先古後今,先國內後國外,先壹般再特殊,先理論後應用、先理學後工學、先單行再合訂、先原著後派生的辦法。

排架同位律:同作者、同標題、同內容、同時期、同品種在同學科前提下原則上同位並列排架。

圖書分類學科的定義是:人文類學科——是關於人類的信仰、情操、思維、行為、生活方式及其社會關系的學問。自然類學科——是關於自然界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學問。基礎學科——是人文類學科和自然類學科在特定學科領域的理論或技術研究的學科。有理論基礎學科和技術基礎學科之分。應用學科——是指基礎學科在某行業或領域應用的學科。泛論學科——是指在人文或自然領域具有廣泛意義的理論學科。

圖書分類法在各藏書機構級別的不同尚有壹些規則和區別,圖書分類法是壹門獨立的學科(圖書分類學),在此我就不再多談了,有以上的基礎足夠管理好壹個小型的圖書館。在我國現代各級圖書館雖然存在著不同的分類,但基本遵循著:A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B 哲學 C 社會科學總論 D 政治,法律 E 軍事 F 經濟 G 文化,教育,科學,體育 H 語言,文字 I 文學 J 藝術 K 歷史,地理 N 自然科學總論 O 數理科學和化學 P 天文學,地球科學 Q 生物科學 R 醫藥,衛生 S 農業科學 T 工業技術 TD 礦業工程 TE 石油,天然氣工業 TF 冶金工業 TG 金屬學,金屬工藝 TH 機械,儀表工業 TJ 武器工業 TK 動力工程 TL 原子能技術 TN 無線電電子學,電子技術 TP 自動化技術,計算技術 TQ 化學工業 TS 輕工業,手工業 TU 建築科學 TV 水利工程 U 交通運輸 V 航空,航天 X 環境科學 Z 綜合性刊物。

附:有關書籍的壹點小常識

部:書籍的計量單位之壹。中國古代簡策時代的冊(策)書用籮筐儲藏,籮筐稱作“篰”,其後“篰”演變為“部”。壹部書有時相當於壹種書,有時包含若幹種。其冊數無限定,可以僅為壹冊,如《論語》;也可以是多卷或多冊圖書構成,如《二十五史》收編《史記》、《前漢書》、《後漢書》等25種歷史著作,也各是壹部書。大部頭的書籍,壹部書可以包括數千種或數千冊。如中國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

種:圖書的計量單位之壹。凡自身構成壹個獨立體的圖書,均稱壹種圖書。現代出版物壹種圖書可以是壹冊,也可以是多冊,其特點是具有單獨的書名、單壹或統壹的定價。如《毛澤東著作選讀》全書分上、下兩冊壹個定價,計為壹種。而《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60卷,每卷均單壹定價,則計60種。《四庫全書》在四大部類下又分若幹小類,在壹些小類下又細分子目,壹目計壹種。

卷:書籍的計量單位之壹。中國古代寫在帛或紙上的書,卷起來收藏。因此書籍的數量按“卷”計。壹部書可以分成若幹卷,每卷的文字自成起訖。後代沿用下來,“卷”指全書的壹部分,如卷壹、第壹卷、上卷等。現代出版物中,壹卷多為壹冊,但也有壹卷分若幹冊,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50卷,其中第26卷分I、II、III三冊、第46卷分上下兩冊。有些書則在壹冊之內包含若幹卷,如陳壽著《三國誌》書局1959年版)***5冊,第1~3冊為《魏書》,計30卷,第4冊《蜀書》15卷,第5冊《吳書》20卷。

冊:書籍、期刊的壹種裝訂形式。“冊”的名稱源於中國古代書籍形式——簡策。在發明紙以前,中國把竹劈成單片用來書寫文字叫做簡,編連起來的簡叫做“策”,也寫作“冊”。寫在簡上的文章可以分成數冊。中國書籍的裝訂形式經過卷軸制發展到冊頁制,其後又經過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演變到今天的書刊裝訂形式,基本保持著冊頁裝訂形式。現代出版物,期刊壹般以壹期裝訂壹冊。書籍壹種裝訂壹冊或若幹冊。篇幅較大的書為便於刊行,通常根據書的內容結構分冊編序出版。其中有分上、下冊(或卷)出版的;有分上、中、下三冊出版的;也有的書以數碼編序的,如第壹冊、第二冊、第三冊等。冊還有“分冊”和“附冊”之分。分冊指分卷冊裝訂的著作的壹個實體單元。有的書依著作內容劃分單元,如《辭海》分成《語詞》、《哲學》等20多個分冊出版。冊是獨立的形體,用以統計書刊出版發行數量和圖書館的藏書量。圖書版權頁上的“數”壹項,是以冊計算的。非出版物的實用的本子,如賬冊、紀念冊等均以冊的形式裝訂,並以冊計量。

篇:首尾完整的作品。古代把寫在扁平的竹簡上的詩或文章等作品稱“篇”。這是個形聲會意字,“竹”為形符,會意字“肩”(戶+冊)作聲符。竹簡用繩子串聯成“冊”,文章短的壹篇或幾篇壹冊,長的壹篇可能包含數冊。“篇”常用作文章或書的名稱,如《勸學篇》、做量詞用表示壹部完整的作品,如“壹篇文章”、“詩百篇”;也用於帶有文字的紙張、書頁,“壹篇”為“兩個頁面”。“篇”和“編”有時通用,都可指書的壹個組成部分。

編:把竹簡串聯成冊的繩子或皮條。後引申為成本的書。現常用作書名(壹卷本或多卷本),如《中國通史簡編》。壹部書按內容劃分大於“章”的結構單位:“第壹編”、“上編”、“下編”。“編”的篇幅有長有短,從書冊的物質形式看,有數編壹冊、壹編壹冊,也有壹編數冊。

輯:按壹定編選原則,將壹個人或若幹人的分散的同類作品或有關某個主題的資料收集在壹起編輯成集。如《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收集了自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各種歷史資料***編成6輯,既有原始檔案,也有個人的文章和當局的電文。圖書的量詞。成套的圖書、資料匯編等按其內容或按發表先後順序分成的各個部分,如《近代稗海》,收編了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的史料,已出多輯。期刊用語。某些期刊為滿足部分專業讀者的需要而出版的專輯。

集:匯集單篇作品的書冊,如文集、畫集等。集有總集與別集之分。匯集各家註解的書也指通釋經傳的註釋。《論語集解》就是集諸家之說,記其姓名,陳述彼此差異。中國古代圖書分類中的集部。晉代荀勖把圖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為經,乙部為諸子,丙部為歷史,丁部為詩賦、圖贊、汲冢書。其後李充撰《晉文帝四部書目》,改甲部為經、乙部為史、丙部為子、丁部為集。至唐代魏征等編《隋書·經籍誌》,則把四部直接稱為經、史、子、集四部。直到現在壹些古籍分類仍然沿用。《四庫全書》集部收錄有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類。集也是出版物的量詞。成套的出版物有分集出版的,為表明其連續性,常冠以順序號,如“第壹集”、“第二集”,上、中、下集,初集、續集,甲集、乙集等,《康熙字典》則按地支分子、醜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