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七月,黃河決口於澶州曹村(今河南濮陽西),滔滔洪水,“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奪泗入淮,勢如“平郊脫轡萬馬逸,壹夜徑度徐州洪”,很快包圍了徐州城。最高水位高出城中平地丈余。“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城裏人驚恐萬狀,許多富商大賈爭相逃離。當時剛上任三個月的知州蘇軾,鎮定自若,大聲疾呼:“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表示“與城***存亡”,及時安定了民心。隨著大水的壓力,古城墻到處漏水。他組織全城百姓壹面用柴草堵塞洞穴,壹面加固城防。由於人力不足,他又趟水涉泥連夜趕到武衛營禁軍駐地。禁軍為皇帝直接指揮,州官無權過問。他言辭懇切,請求卒長合作。卒長為蘇軾的精神所感動,當即回答:“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便急令士卒帶著畚鍤跟隨太守築城。城外洪水深達二丈八尺。蘇軾身先士卒,“過家不入”,堅守城頭,風餐露宿。他還命其他“官吏分堵以守”,各負其責。軍民們見長官都這樣拼命保城,也同心協力,奮勇抗洪。“自城中附城為長堤,壯其趾,長九百八十丈,高壹丈,闊倍;公私船數百以風浪不敢行,分纜城下,以殺河之怒”。經過七十多晝夜的連續奮戰,終於保全了徐州城。水退後,蘇軾為徐州城以後的萬全之計,又立即趕到城東北查勘荊山下的溝河,盡力籌劃改造。並打算興建石墻大堤,但未獲朝廷批準。後經同意,僅建了壹道木壩。還於第二年拆除戲馬臺上的危房霸王廳,用其木料在城東墻興建了黃樓防洪工程。很快得到了朝廷的獎諭。
“自公去後五百載,水流無盡恩無窮”。從這次抗洪到明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的五百四十多年間,徐州雖不斷發生水患,但終有長堤為屏,卻壹直安然無恙。後人緬懷蘇軾治水保城的功績,就把他帶領軍民搶築的長堤,稱為“蘇堤”。
蘇軾還曾兩次出任杭州地方長官,“居杭州積五歲”。壹次是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註:通判:官名,州府副長官,有監察所在州府官員之權,凡民政、財政、戶口、賦設、司法等事務文書,都須知州或知府與通判通署,方能生效。),另壹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太守。他在任內,多次主持杭州的水利建設。“坐陳三策本人謀,惟留壹諾待我畫”。詩句記述的是他在杭州復修六井、疏浚茅山河和鹽橋河、整治西湖以及開錢塘江石門四件事。前三件均完成,唯第四件由於調任,未能實施。
復修六井,解決杭州居民用水。杭州於隋代建市,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但由於瀕臨大海,“其水苦惡”,給人民生活與城市發展帶來很大不便。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9年)杭州刺史李泌開鑿了六井(六井:小方井、白龜池、方井、金牛池、相國井和西井,均居今杭州城西部沿西湖壹帶。)。“穴平地以為凹池,取諸西湖而註之,此使然之井也。其功大,其費多,其利民也博”。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經暗管註入。唐穆宋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大詩人白居易任刺史,浚治六井,民賴其汲。宋仁宗時(公元1023?063年),沈遘任知州,也曾疏治六井,並增鑿了沈公井。當蘇軾通判杭州時,沈公井已不能用,“六井亦幾於廢”,市民叫苦不叠。於是,關心“民間疾苦”的蘇軾,便與太守陳襄組織市民重新整修了六井,終於解決了城市的飲用水問題。翌年,江浙壹帶大旱,水貴如油。而杭州居民卻免除了久旱缺水之苦,全城人“汲水皆誦佛”,感戴蘇軾辦了壹件大好事。十五年後,他出任太守第二次來到杭州時,發現用竹管引水需要經常更換,且不易維修,以致井水短缺而水價昂貴,於是又將引水竹管壹律改為瓦筒,並以石槽圍裹,使“底蓋堅厚。錮捍周密,水既足用,永無壞理”。同時還開辟新井,擴大供水範圍,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茅山河和鹽橋河是杭州城內的兩條大河,北連南北大運河而入錢塘江。由於江水與河水相混,自北宋天禧(公元1017?021年)以來,江潮挾帶的大量泥沙常常倒灌淤積到河內,殃及市內稠密的居民區,“房廊居舍,作踐狼籍,園囿隙地,例成丘阜”。每隔三五年就得開浚壹次,既有礙航運,又費人力物力,“居民患厭”。況且,往年浚河挖出的淤泥壹經大雨,復沖入河中,又使“漕河失利”。蘇軾“率僚吏躬親驗視”,了解到兩河淤塞,在於堰閘廢壞。於是,他果斷地調集捍江兵和廂軍壹千人,用半年時間,修浚城中的這兩條河。接著,他又組織軍民在串聯兩河的支流上加修壹閘,使江潮先入茅山河,待潮平水清後,再開閘,放清水入鹽橋河,以保證城內這條主航道不致淤塞。茅山河定時開浚,起到沈沙池的作用。自此“江潮不復入市”,免除了泥沙淤積之害。加上又在湧金門設堰引西湖水補給,較科學地完善了杭州城的水利系統。
今日西湖被譽為“人間天堂”,也是與蘇軾的整治分不開的。
2. 《欒城集》幫忙翻譯壹下,謝謝這是北宋蘇轍所著的詩文別集。
《欒城集》早在宋代就早多種版本,並以有無《應詔集》和章疏有無刪削為標誌區分出兩個系統。有《應詔集》並多書章疏三十七篇的本子,現今見到最早的是宋刻《蘇文定公文集》,分《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九十六卷。
現存四十六卷。其次是明清夢軒刻本《蘇文定公欒城集》,四卷數同上。
再次是清道光壬辰眉州三蘇祠刻本,但卷數、文字與清夢軒本皆有出入。《前集》才四十八卷。
中有清宛陵貢?刻本,系清夢軒本的翻刻本。 另壹系統缺《應詔集》和三十篇章疏。
屬於此系統的現存最早的本子為宋刻遞修本《蘇文定公集》,今僅存十卷。另壹宋刻遞本《欒城集》今存二十壹卷。
其次是明嘉靖二十年蜀藩朱讓栩刻本《欒城集》,今《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又有明治字本,按明嘉靖蜀刻本排印,款式相同。
再次是《四部叢刊》本,實際上也是明嘉靖本之翻版。今人曾棗莊、馬德富以明清夢軒本為底本,以其他各本參校,又收輯蘇轍佚詩、佚詞、佚文***七十四篇,名為《欒城集拾遺》,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欒城集》中。
蘇轍,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蘇軾的弟弟。仁宋嘉?六年(1061),他與蘇軾同舉制科,壹起及第。
本應任命為商州軍事推官,但王安石當時知制誥,他認為蘇轍在應制科的試卷中論述朝政對袒護宰相而攻擊皇帝,不肯制詔誥命,終於未曾到職。其後王安石得到神宗信任,推行新法,蘇轍又加以反對,所以在神宗時期,蘇轍去仕途上很不得意。
直到元年七年(1084)才被任命為績溪縣令。次年神宗逝世,司馬光當政,廢除新法,恢復舊法,蘇轍也就很快得到提拔。
元?元年(1086),蘇轍任中書舍人,至元?七年,被任命為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但到元?八年,重新推行新政,他又連遭貶謫。
紹聖四年(1097),他以化州別賀的小官身分,被勒令居住於雷州,次年移居循州。至元符三年(1100),才獲得思準赦免,寓居許昌,過了二十年的寧靜生活,於政和二年(1112)病逝,享年七十四歲。
蘇轍壹生著述甚豐,特別是在兩次貶官和晚年閑居期間,更加致力於著述。除了《欒城集》外,還有《詩集卷》二十壹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龍川略誌》十卷、《龍川別誌》八卷、《老子解》兩卷等。
蘇轍比較註意文學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統壹,重視實踐如閱歷對創作的作用,要求作品須有自己的風格,自成壹家。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他說:“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穩耳。”(《欒城遺言》)他的文章立意允當,結構嚴謹,行文簡潔暢達,語言樸實淡雅。
他的壹生寫的大量政論文就具有這種特點。而且在短短的篇幅中,往往波瀾起伏,委曲變化,說理透辟精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說服力。
如他的《民政策第二》,其主旨乃欲論述宋代科舉之弊,但他卻首先從周泰民風之異說起,後半部分才自然入題,指責朝庭壹面想“求生忠信孝悌之人”,壹面卻僅僅以科舉取士,於是“士大夫為聲病剽略之文而治茍且記問之學”,文章主旨至此才完全顯豁。清代劉海峰說:“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壹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之,於此篇可見。”
蘇轍的大量史論也往往具有這種特點,例如《唐論》壹篇,用了壹半以上篇幅論述壹般歷史現象,無只字及唐,但卻處處都為後文論唐作鋪墊,而論唐又實際上是在論宋,是為宋王朝開救弊的藥方。落筆甚遠而緊扣中心,言在彼而意在於此,具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蘇轍的許多雜記、傳狀也富於文學色彩,語言沖雅淡泊,不事艷麗,然而形象生動,往往給人以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其佳文如《黃州快哉亭記》: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
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序,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日快哉。蓋亭之所見,南北百裏,東西壹舍,濤瀾洶湧,風雲開闔。
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
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不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清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 文章先從觀覽江山形勝著眼,然後結合歷史遺跡的憑吊和懷想,就“快哉”二字抒發,氣勢很足,寓意也很深刻。
另壹篇散文《巢谷傳》,首寫巢谷棄文習武,已使人覺谷與眾不同;次寫谷與照河名將韓存寶的金石之交,韓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以後事,谷“即變姓名,懷銀步行往授其子,人無知者”,後寫巢谷與蘇轍兄弟的交誼。當他們青雲直上時,“谷浮沈裏中,未嘗壹見”,而在他們遠謫嶺南時,谷卻自眉州“萬裏步行”相訪,結果死於途中。
全文語言質樸,選材典型,詳略得宜,只以三件事就將義士巢谷的風節和形象寫得很逼真。蘇轍的詩自然樸實,正類其文。
他早期作品反映現實較多,如《夜泊牛口》:“水寒又脛長,壞?不蔽股。日莫江上歸,潛魚遠難捕。
稻飯不滿盂,饑臥冷徹曙。”以質樸的語言描寫了蜀中人民的悲慘境況,表現了詩人對民。
3. 文言文閱讀小題1:揭:高舉; 陰:樹蔭(陰)、陰涼; 柯:樹枝; 安:怎麽
小題1:B
小題1:庭有八杉/長短巨細若壹/直如引繩/高三尋/而後枝葉附之。
小題1:(1)我想做個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會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嗎?
(2)不幸經過風吹雨打而彎曲,或受到巖石的擠壓,這樣才隨外物的影響而屈曲變彎,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
小題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說明:錯壹字扣0.5分)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註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例句中與B項中“之”都是“助詞、無意義”。
小題1:本題考查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句子的朗讀停頓壹般堅持結構與意思原則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說明:1、“欲”“直”“折”“乎”四個關鍵詞的翻譯錯壹個扣0.5分;2、“撓”“軋”“委曲”三個關鍵詞的翻譯錯壹個扣0.5分)
小題1:本題考查對《愛蓮說》這篇文章的背誦能力。結合《愛蓮說》的內容默寫出相應的句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