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漢語詞典的在線翻譯

古代漢語詞典的在線翻譯

人心只在危,心只在微;唯精華獨尊,任其目瞪口呆。這十六個字就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在古文《商·舒達·莫雨》中有記載,《荀子·解目篇》中也有類似的引語,說:“道經上說:‘人心之危,乃道心之傲。’有壹些危險,但只有紳士才能知道。根據傳說,這十六個字源於姚舜禹的故事。當堯把皇位傳給舜,舜又傳給禹的時候,他所托付的是天下蒼生的重任,是中華文明的火種。以“心”為主題的十六個漢字代代相傳。可見其中的寓意是深刻而重大的。壹個人害怕危險。

“人怕危險”可以有多種理解和解釋,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其內涵。首先,“危”(小叉)的古字形,上面是人,中間是懸崖,下面是腿關節的形狀,寓意著危險和險要。李先生□曾有過這樣的分析:“人的病,或在情,或在財利,或在功名。萬事勝心,是嫉妒,是嫉妒,是小氣,是關心別人,是是非,各種病層出不窮。”(《兩首集》,中華書局,1996版:第2頁)如果是這樣,就能反映出人心的危險。

其次,“危險”就是“危機”。作為對危機的理解,有危險也有機遇。禪門有句話:“生死之大,極快。”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實現人生的意義,那真的是很大的危機。但如果妳能看透這場危機,壹旦知道生死,那就是危中取機。印度詩人泰戈爾曾在他的詩中表達了他的願望:讓我在死之前死去,以實現此生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希·弗洛姆(Ehrlich Fromm)也曾感嘆過同樣的話:我重生是為了理解生與死的奧秘。類似的告白,能讓人想起《下來壹只烏鶇》的壹種意境,也算是對“人心之危”的壹種理解。

而且漢字的“危”也包含著壹種“恐危”,比如“人人皆危”的說法。《詩經·蕭□》有:“畏之,如探淵,如履薄冰”;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五章中把古善描述為道家,說:“余Xi如川冬;我還是怕鄰居。”對危險的恐懼其實包含著壹種警示,如《九十三卦》:“君子終日勞作,若猶豫不決,則完全無可指責。”朱(93)說:“高人壹等是很危險的,但就是失手。”但君子居之,可憂,則無咎而危。

二道韋辛味

“道心”是天地自然之心,英文可譯為自然之心。《易經·符卦補》中有壹句話,“符,其見天地之心”。看著復辟的卦像,朱曾感嘆:積陰之下,壹陽復活,天地生靈之心幾乎熄滅,但現在又可見了。朱評價說:“人終為靜極而動,惡極而善,幾歇而又見。”對此,邵子有詩為證:“冬至日在中,天心未改。太陽初動,萬物不生。宣酒味淡,聲正。如果妳不相信這種說法,請去問包Xi。”(朱《周易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第70頁)程頤也作過類似的評論:“壹陽歸下,是天地自然之心。古代的儒家都是以靜為天地之心,而他們所不知道的盡頭就是天地之心。不知道的人不可能知道。”(《周易折中主義》卷九,上傳)

道心之精妙,亦可引自《道德經》:“道是物,而只是夢。”很尷尬,還有大象。我發呆,裏面有東西。它很微妙,有本質,也有字母。”(《道德經》第二十壹章)道的玄妙也襯托出道的精妙。所以有“以心觀心”的妙用,達到心性合壹的唯壹境地。

《大學》作為後世儒家思想的入門經典,以儒家思想的三個基本綱領開篇:“大學之道,為德、親民、至善。”其實“明明德”是為了說明精微的本質;道心與萬物壹體,不分妳我,這就是“親民”的內涵;陶的心來自於善,而不是自身的善,即“止於至善。”

李先生□曾描述和發展“道心唯精微”的經驗:“胸中無憂,壹味補虛,以心望心,使我永不能生。”久從虛室至白,天趣盎然,自始至終,與性如明月,心明,身松,渾空。秦明月,不足以喻;江漢秋陽不足以仿其豪。行與塵六合,瞬間永恒。只是壹種語言,沒有雲。也就是說,有時候不得不說或不得不看的話,既溢滿,又自然;我懶得去苦苦思索,也不需要去整理,我就說說,字字有靈性,沁人心脾,神清氣爽。人已經鹹了。”(《兩宋集》,中華書局,1993版:第145頁)以心觀心,心與自然的合壹,猶如無極太極,陰陽變化,即“心只危,心只微”的意境和內涵

第三,“唯精獨尊,容於中。”

《十六字心傳》其實是儒家的精髓,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和綱領。子程子有言:“不偏則正;不容易稱之為平庸。勝者為王,天下正道。平庸是這個世界的定理。”(朱《四書句註集》)這是對《十六余心傳》“唯精獨尊,容於中”的精辟註解,從中演化出儒家的中庸教學法。

“命運的本質;性情之謂道。”誠然,率真必是天地自然,即“唯精獨尊”的寫照。陸九淵在評論這部《十六字心傳》時,也強調心性合壹,而不是偏執於兩心之分:“心若為壹,則人危;從道上講,只是微。瘋狂和神聖並不危險,不是嗎?無聲,無味,看不見,不是無足輕重?”(陸九淵文集,中華書局,1980版:396頁)王陽明在回答他的學生們關於“唯我獨尊”的問題時,曾這樣回答:“...博學、疑、思、識、虔,皆求獨壹為獨壹。”(《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13頁)

於是乎,《中庸》說,“不要隱身,不要無足輕重。故君子慎獨。”慎獨就是“允許自己恍惚”,即把握這種獨特的真誠,實現天人合壹的境界。如《中庸》所述:“盛衰在中。所有的頭發都在中段,稱為和。如果妳在中間,妳將是世界的基礎。和諧者,成就世間之道。中立壹點,天道地位尷尬,萬物孕育。”

楊,易經福卦之壹,也有著獨特的形象。李光地曾就此寫過壹個案例:“天地之心”,但在人,是道之心。陶的心很小,所以說“福”小,與物有別。“只有用心去觀察,也只有用心去觀察,道才會大眾化,而微人們才會去做。晏子的“不知道有沒有不好”就是他的精髓。“再也沒聽說過”就是其中之壹。”只有我壹個人好,所以我只在中間。“福卦中的六爻,有三個是‘屢’和‘重’,意思是人心危,難以安定。第四,“中行”與“獨”。所謂道心淡,難求。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要求自己的心。李光地斷言:“堯舜傳下來的心學,都見於伏羲之卦。”(《周易折衷主義·卷九·上傳》)

當代心理學根據人的心理現象區分意識與潛意識、自我與自我。意識和自覺的自我,如十六字傳心術中所描述的,是人心唯壹的危險;潛意識包含了集體無意識的內在意識,涉及到自然的“原型”,接近於道的微觀心靈。

“寬恕”的唯壹本質

《論語·立人》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子說:“參加!我的道路是壹貫的。”曾子說:“只有。”大師子楚問:“什麽也是?”曾子說:“大師之道,忠恕。”《論語·衛靈公》中有壹段子貢與孔子類似的對話:子貢問:“誰能壹言而行終身?”孔子說:“我原諒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麽,如果壹個“恕”字能貫穿儒家的整個學說,可見其意義非同壹般。“恕”字包含著“壹心”的意思,從中可以領略到孔子儒者之心的傳統。

王弼曾這樣解釋儒道兩家的忠恕之道:“忠恕之人,必盡其能;那些寬恕的人,那些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的人。沒有與事物對立的感覺,也沒有可以原諒壹切,忽略壹切的極端電。如果能做到最好,什麽都不會統壹。極不可能是二,所以叫壹。推身統物,窮類適,壹言可終身行者,但只是寬宥。”(王弼《易經註》)看漢字“恕”的構成,含有“為心”之意;同心協力,同心協力。所謂“唯本質獨壹”、“天人合壹”。孔子所表達的“恕”,其實就是十六字心傳的精髓。

孔子強調寬恕的內涵,體現了對姚舜禹《十六字心傳》的繼承。以《十六字心傳》為背景,就可以理解為什麽孔子強調“吾道壹以貫之”,其中壹個“恕”字是可以進行終身的。因為它蘊含著文化的精髓,傳遞著文明的精神。寬仁如壹心,也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規範與原則,身、心、意的統壹與和諧。

《說文解字》中註“恕”為仁,孟子曾明確分析“萬物為我備,我誠而樂。”強赦,求仁不親。”(孟子。奉獻》)而仁這個字包含了對家庭,對親人,對愛人。《非子解老》中提到“仁者,其心樂愛人。”孔子對子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回答,也是表達仁愛的內涵。所以,中文裏的原諒就是善良;原諒我善良正直。

《中庸》指出:“忠恕離違道不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朱對“忠恕”的註解頗有精神分析的意味:“忠於自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事也。.....張子所謂的“愛妳所愛的人,盡妳所能”也是如此。"(《四書集註·中庸》)赦也曾奏為反省。古書常以心視事,或以己度人;《孟子·梁··張》中有“權則知輕重”的句子;度,然後知長短,壹切順其自然,心很重要。但是,忠恕之恕,是以誠待人,就像《詩經·瀟雅》中的“別人有壹顆心,給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