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秋吃月餅賞月習俗的來歷

中秋吃月餅賞月習俗的來歷

月圓最是中秋明,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按我國歷法解釋,農歷八月居七、八、九三個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舊時的中秋節,有賞月、拜月、飲團圓酒,吃月餅等風俗,?星鍀謨窒脖蝗嗣強醋魍旁駁南笳鰨?蚨?星鍀謨殖仆旁步凇<呀謚?保?霞壹毒郟?馱隆⒁?啤⒊栽鹵?允咀8#?睬焱旁病?nbsp;

中秋過節,始於唐代。中秋節的韻事是賞月,有唐明皇遊月宮的傳聞,到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中秋節“臨軒玩月,……安排家宴,團聚子女,以酬佳節”的記載,形成風尚。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流傳至今。蘇東坡有詠《小餅》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已將“月”和“餅”聯系在壹起。

明代以來,有許多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記載。月餅用以祭月,及作為饋贈的禮物,流行於民間。《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餅互贈,呼為“月餅”。《熙朝樂事》也說,中秋,民間以月餅為禮品相互贈送,取團圓之意。《西湖遊覽誌》亦雲:“中秋民間以月餅想遺,取團圓之義。”明末彭蘊章在《幽州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絮府影,壹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年藥,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單顏。”說明廚師將嫦娥奔月的傳說藝術地再現於月餅之上。

到了清代,清統治者的宮廷生活皆襲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餅。為了適合本民族的飲食習慣,清宮月餅的餡心中摻入了奶油等,出現了“敖爾布哈月餅”、“奶子月餅”等特色品種。敖爾布哈為滿語,漢意是奶餅子。在塊形上,清宮月餅小者寸許,大者尺余。重量上,輕者盈兩,重者二十斤強。在品種上,除以上所舉奶子月餅外,尚有桃頂月餅、供尖月餅、自來紅月餅等二十余種。月餅的花色品種進壹步鬥奇爭妍。據說大的直徑有壹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中秋節到來時,家家戶戶除吃月餅外,有些地區還有自己的應節食品,以增添節日氣氛。比如陜西西安壹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吃壹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壹個圓圈,象征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壹塊,上站壹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裏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壹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壹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在江蘇東臺壹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中秋佳節,各地有不少有趣的風俗。東北的壹些地區,人們采摘葡萄、梨子等生果祭月;陜西的壹些地區,賞桂花、劃船、爬山、夜吃西瓜;安徽婺源地區必食塘魚;江蘇南京壹帶食烤鴨或鹽水鴨;雲南昆明每戶必做“合家大月餅”,然後壹人壹塊分而食之;山東泰安壹帶吃小包子;江蘇武進人早上吃糖芋頭。有些少數民族更是隆重。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夥宰壹頭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節晚祭祀祖先,分吃牛肉。朝鮮族人於中秋之夜,由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為好運。最後點燃“望月架”,人們圍著火堆吹起筒簫、嗩吶,敲起長鼓、銅鑼,歡歌曼舞直至深夜。

臺灣的許多人家於中秋之夜在庭院中設案供上水果、月餅祭月,俗稱“拜月娘”。祭月之後全家人邊吃月餅邊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月餅種類越來越多,有蘇式、廣式、京式、潮式、滇式等百余種。月餅餡有豆沙、花生、百果、金華火腿等多種。餅皮上還刻有各種不同的圖案,外觀、口感更是各具特色,工藝越來越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