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翻譯: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跳越北海,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是真的不能。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壹天下,不屬於挾著泰山跳越北海壹類;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壹天下,這是屬於為長者彎腰行禮壹類。”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壹;以壹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於?”
翻譯:(孟子)說:“從這裏便可以看出:小國不可以跟大國為敵,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現在中國土地總面積約九百萬平方裏,齊國全部土地不過壹百萬平方裏。以九分之壹的力量跟其余的九分之八為敵,這和鄒國跟楚國為敵有什麽分別呢?〔這條道路是走不通的,那麽,〕為什麽不從跟本著手呢?現在王如果能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便會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齊國來做官,莊稼漢都想到齊國來種地,行商坐賈都想到齊國來做生意,來往的旅客也都想取道齊國,各國痛恨本國君主的人們也都想到您這裏來控訴。果然做到這樣,又有誰能阻擋得住呢?”
2. 關於孟子的文言文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壹。’ ‘孰能壹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壹之。
’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壹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壹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
3. 翻譯《孟子》文言文孟子說:“這樣說來,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現在天下擁有千裏見方土地的國家壹***只有九個,齊國的土地湊起來也不過只占九分之壹。拿九分之壹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這跟鄒國和楚國對抗又有什麽兩樣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問題的解決呢?“現在大王您如果發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願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願意在大王您的田野裏種地,經商的人都願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願意到大王您的國土上來遊歷,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國君的人,都願向大王您訴說。
要是真能做到這樣,又有誰能跟您對抗呢?”。
4. 求《孟子》的古文孟子·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裏的小城,七裏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
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麽不作戰,作戰就壹定勝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①之中,傅說②舉於版築③之間,膠鬲(4)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⑤,孫叔敖舉於海(6),百裏奚舉於市(7)。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 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 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9)於慮,而後作;征(10)於色,發於聲,而後 喻。入則無 法家拂士(1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也。” [譯文] 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墻的工作中被 選 *** ,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裏奚從市場上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壹定要先使他的意誌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誌,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壹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孟子 告子下》: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公孫醜曰:“樂正於強乎?” 曰:“否。”
“有知慮乎?” 曰:“否。” “多聞識乎?” 曰:“否。”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 曰:“其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平?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 皆將輕千裏而來告之以善;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也也,予既已知之矣。
'也也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裏之外。士止於千裏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
與讒謅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5. 孟子的文言文作品快高中文言文賞析之莊暴見孟子原文莊暴①見孟子,曰:“暴見於王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④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14)?”王變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⑥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⑦,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⑧之音,舉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11)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12)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13)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釋字義①莊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莊子。
②見(xian現)於王:被齊王召見或朝見齊王。③樂(yuè):《說文》:“五聲八音總名。”
《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禮記·樂記》:“先王之所以飾喜也”“天地之和”“德之華也”。
可見,古代的樂是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樂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回歸天地萬物和諧境界的途徑。
④庶幾:差不多。朱熹《集註》雲:“近辭也,言近於。”
這裏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變乎色:改變了臉色。
朱熹《集註》雲:“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趙註則說是宣王惱怒莊暴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子。
⑥直:不過、僅僅。⑦獨樂樂:獨自壹人欣賞音樂快樂。
前壹個“樂(yuè )”欣賞音樂 名詞 後壹個快樂作動詞用,以下幾句類似的句子同。⑧鐘鼓之聲,管龠之音:這裏泛指音樂。
⑨舉: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說文》:“病也。”
蹙,《說文新附》:“迫也。”引申為聚也。
趙註雲:“疾首,頭痛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書稗疏》雲:“疾首者蓬頭不理,低垂喪氣,若病之容耳。”
頞,《說文》:“鼻莖也。”(11)極:《說文》:“棟也。”
《通訓定聲》按:在屋之正中至高處。引申為極致,極端。
(12)田獵:在野外打獵。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是壹項帶有軍事訓練性質的活動。
由於它要發動百姓驅趕野獸,各級地方官員都要準備物資和親自參與,所以古人主張應該在農閑時候有節制地舉行,以免擾亂正常的主產秩序。(13)旄:旗幟,這裏指儀仗。
(14)諸:相當於“之乎”,“之”是代詞,代之前的“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嗎”全文解釋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朝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麽樣啊?”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幾天後,孟子在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宣王臉色壹變,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宣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麽道理嗎?”孟子說:“獨自壹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壹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他人壹起欣賞音樂更快樂。”孟子說:“和少數人壹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多數人壹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壹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音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麽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麽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不和民眾壹起娛樂的緣故。“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麽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麽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和民眾壹起娛樂的緣故。
“ 現在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以王道統壹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出處)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