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又叫“對聯”、“門聯”,源於古代的“符濤”。據古書記載,獨朔山桃樹遮天,有茶和雷宇兩個神,能吃百鬼。因此,在除夕夜,人們將二神畫在紅木上,掛在門外,以辟邪。這塊紅木沒有字。王安石的詩《總是新桃換舊桃》指的就是這種桃象征。後來,在除夕夜,後蜀君主孟嘗君命令部下在桃樹上作詞。他對書寫不滿意,於是親自在桃樹上寫了壹副對聯:“除夕,余慶,甲節,長春”,這是中國第壹副春聯。
春聯的命名始於明朝皇帝朱元璋。《毛雲樓雜言》說:“除夕前,京師金陵突然傳來聖旨,官學之家門口要加壹副春聯,朱元璋皇帝出去看。”他喜愛春聯,並頒布法令推廣春聯。據說有壹次他化裝進宮看春聯,看到壹家沒有掛春聯,就問是不是殺豬閹豬的屠夫不會寫字,於是笑著給閹豬寫了壹副:“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屠夫從朱元璋的“馬臉”上看出他是現任皇帝,舍不得把這對“禦寶”放在門外,就把它們掛在祖宗牌位的兩邊。據說有壹年春節後,甘龍下江南,路過通州鎮,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的今北京也有壹個通州區,我做了壹副對聯讓隨行大臣反對:“南通,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但大臣無壹能比。不料壹個小侍從勤學苦練,見當鋪滿大街,當即做了壹副對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都是東西”,喜出望外,授三品官銜。
壹些民間春聯也很有意思。舉個例子,某鞋店的春聯是:前途壹定要站穩,作品浩浩蕩蕩淡淡,重要的是區分,橫向認可——始於足下。壹家理發店的春聯是:壹提刀人人掉毛,壹拖下去人人低頭,批判——改頭換面。
燃放鞭炮
說到放鞭炮,首先要說的是,有些城市實行了“禁放”,這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法律。作為過去的習俗,我在這裏嘮叨壹下它的起源和歷史。
以前過年壹定要放鞭炮,鞭炮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壹道程序,像壹道必不可少的菜。
古代過年,人們用竹子燃燒爆裂來驅鬼,故名“鞭炮”。《荊楚紀年》說:“正月初壹,雞鳴,庭前放鞭炮,辟邪。”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演變,鞭炮發生了兩大變化:壹是火藥發明後,從燃燒竹子發展到用紙管填充火藥引爆。爆炸後響聲大作,紙屑飛舞,火藥飄香,所以鞭炮也被稱為“爆炸戰”。此後,人們用麻桿將鞭炮編成串,稱為“編炮”。它也被稱為“鞭炮”,因為它的聲音像鞭子壹樣清晰。在“鞭炮”的基礎上,出現了各種煙花,甚至是焰火。第二,鞭炮的功能已經完全從避邪驅鬼變成了吉祥、熱鬧、喜慶、歡樂的節日。王安石詩曰:“鞭炮聲留歲,春風暖酒屠蘇?。"所以以前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以前燃放鞭炮有很多講究。大年初壹早上,開門或出門拜年時,要燃放“開門鞭炮”,也叫“開門”,壹般燃放鞭炮。如果出門不開門,被認為是不祥之兆。除夕夜,祭祖和已故的父母後,全家閉門吃團圓飯,放鞭炮。壹般放壹到三個鞭炮,然後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有說有笑,吃雜食,熬到半夜或者天亮。
歷代都有燃放煙花的,明清就出現了煙花。明代的煙花生產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從身高,品種到造型都挺好的。阿明詩人張士哲在《陳都長齋觀煙花》壹詩中,生動地描述了燃放煙花時空中的景色:“空中有數百盞燈籠,女神的新妝五顏六色。“千真萬確,妳剁餃子揮劍,狂人吹笛隔洞庭湖。到了清代,煙花的規模更為宏大,工藝和圖案變化精美。民間、政府、佛教界逢年過節都會燃放煙花,尤其是宮廷裏的煙花最為壯觀盛大。國外沒有鞭炮,但是有煙花。根據大美百科,1879有壹種煙火,可以把人的輪廓表現出來。現在用電腦控制煙花,我還是覺得“西化不如國粹”。不然為什麽國家會跑到湖南瀏陽買煙花?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因為安全、噪音、汙染等原因禁止燃放鞭炮,只有沒有“禁”的城市和農村才有這種習俗。“禁放”剛實施的時候,很多人確實不習慣,也有人為此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開車帶家人去鄉下打槍。其實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形態會不斷變化。既然有規律可循,妳就要在心裏為自己的留戀想點什麽。有的人比較聰明,弄個磁帶來放——聽聽鞭炮聲,或者用踩小氣球的聲音當鞭炮,有的幹脆買幾串工藝品和鞭炮掛在大廳裏,既安全又壹點也不影響心情,還能給家裏增添壹點歡樂!
包餃子
過年的時候,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這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
北京人有句名言:不如餃子好吃。今天聽起來餃子是最好吃的,但是在古代生產落後,烹飪原始的情況下,餃子是好吃的。
餃子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曾被稱為獄丸、水牛角、餛飩、波波等。那餃子怎麽叫?餃子的原名是“角”,“粉角”是指用面粉做成的角,“水角”是指在水裏煮的角。因為北方人把“餃”和“餃”念得差不多,所以後來就叫“餃”了。三國時期的《廣雅》壹書中說:“餛飩,形如月牙,是普食。”。這個餛飩是餃子,月牙兒是半個月亮。唐《酉陽雜義》有“獄丸上籠?”蒸餃?”“湯種監獄藥丸?餃子?的描述。
為什麽北方人在除夕吃餃子?壹是取其諧音名“歲交”,在舊年剛過、新年已交的半夜吃,意為辭舊迎新。二是取其吉祥之形,因為餃子看起來像元寶,象征著國家和人民的富裕,“生財之道”。因此,餃子,鹹宜,老幼,沒有區別。農歷三十晚上,慈禧太後會給宮裏的嬪妃和各宮的福分?夫人格格?皇室女兒?都叫到廟裏,孩子到了,都把餃子包在長箱子裏,包得又好又快,賞錢;然後大家壹起吃餃子,當光緒皇帝和他的妻子來拜年時,他們也被給予“餃子,煮熟的蛋糕?”。北京人在餃子裏更是“無家可歸,無家可歸”。就算是那些種莊稼趕大車的男人,老婆也要包點四輪餃子給他吃,以求來年豐收,保車馬平安。餃子是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墓葬的壹個木碗中發現的。難怪古人稱贊它為“天下之美食”。
如今,繁榮昌盛的交子更是異彩紛呈。就餡料而言,有雞茸、鮮蝦、什錦、三鮮等上百種。就烹飪方法而言,有熬湯、籠蒸、煲湯、鍋貼等方法,速凍水餃、方便水餃等產品也層出不窮。餃子館如雨後春筍般遍布中國。北京“八大樓”之壹的紅星樓餐廳,可以做成壹面兩面25個小餃子,每壹個都有不同的風味。Xi安唐城餃子館的餃子宴聞名中外。據說有些外國人在試圖往嘴裏塞東西的時候,總是把肚子弄得鼓鼓的。沈陽的“老邊餃子館”以用鍋蒸餃子和用雞湯煮餃子而聞名。天津清真“白記餃子館”和太原“仁義裏餃子館”也是華夏餃子的上品,讓路人流口水,人頭攢動。廣東粵菜的鮮蝦蒸餃大有趕超之勢,北方人紛紛湧向南方。
吃年糕
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吃年糕。雖然現代中國的年糕有兩派,但和月餅壹樣,北方的樣式粗糙,口感差。南式年糕以蘇州、廣東、寧波等地為最佳,口味鹹、甜、淡,熟、煎、炸,細而不軟,味道鮮美,用各種食材烹制而成。在中國它真的是壹種很棒的食物。蘇州年糕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東南亞、歐美都很有名。還有壹個典故。蘇州古城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命令伍子胥築城。城池建成後,吳王喜出望外,稱之為“和呂城”。舉行了壹個盛大的宴會來慶祝部長們的成功。只有伍子胥不高興。他預料吳王自大,對越王勾踐和範蠡不加防範,國家遲早會滅亡。回到營地後,他偷偷告訴隨行人員:“我死後,如果國家有難,人民饑餓無糧,可以去對門?蘇州六大門之壹?掘城三尺取糧。”不出所料,伍子胥後來被誣陷殺害,吳被越軍消滅。這個時候,京城缺糧,到處都在挨餓。追隨者突然想到伍子胥臨死前的指示,領著人到襄門拆城挖地,才發現原來襄門的磚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的。此後,為了紀念和記住伍子胥的功績和忠誠,蘇州人在春節吃年糕,這種習俗壹直流傳到全國各地和今天。
年畫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壹種畫種。它們被命名為年畫,因為它們是在新年期間張貼的。在古代,它是貼在門上的,而不是貼在屋裏的。古書載有“門上畫虎”、“門上畫雞”。宋代發明刻板畫後,稱為紙畫。明代就有“年畫習俗”的記載,但仍不叫年畫。直到清光緒年間的“戊戌變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搞“改良”。維新派建議年畫配合社會改革,首選是提出“改良年畫”的主張。隨即,齊在天津楊柳青的畫店,先印了壹些反映禁煙禁煙、興辦學校、婦女自強的大字報,稱為“改良版年畫”。此後,年畫的稱謂壹直沿用至今。從清代中期開始,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的年畫最為著名。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出現了“月亮牌”的膠印年畫,也被用作商業廣告。在壹些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社區,年畫仍然被廣泛使用。
傳統年畫多為木刻水印,色彩鮮艷,畫面活潑,線條簡潔。主要題材是豐收、春牛、風景、花鳥和壹些封建迷信。當代年畫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它們工藝豐富,題材豐富,很受歡迎。它們仍然廣泛用於農村地區的春節,並作為旅遊或手工藝品出口到許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