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法是宋代的主要飲茶方法。
飲茶,是壹種起源於中國的由茶樹植物葉或芽制作的飲品,也泛指可用於飲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後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鐵觀音"等。
茶葉作為壹種著名的保健飲品,它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
品茶飲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幹布擦幹,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省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中國飲茶的歷史: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註。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壹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壹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壹是增加營養,壹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壹詞註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壹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壹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註意到茶湯的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