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騏鯪的傳說?字可能不正確,它是誰的座騎嗎?

有關騏鯪的傳說?字可能不正確,它是誰的座騎嗎?

麒麟,亦作“騏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動物,與鳳、龜、龍***稱為“四靈”,井居四靈之首位。《禮記·禮運》有“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椰”(“椰”同“菽”,沼澤)。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有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部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壹、麒麟的創造與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壹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壹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壹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壹個事物上的壹種表現。這種理念壹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追求實現的目標和願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壹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於原始動物崇拜,並在古代壹種帝王的象征,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範疇之中。《宋書·符瑞誌》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圖》亦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後來,當人們祟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中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壹書中早有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神話傳說。滿族中有《抓羅媽媽》鹿神神話。在養馴鹿的鄂倫春、鄂溫克族和打獵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薩滿巫師的神靈,並以為薩滿常化成鹿形出現,甚至於薩滿巫術中都堅信薩滿的真魂可以化為鹿身鬥法,鹿勝則薩滿勝,鹿死則薩滿生命也終結。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征福氣、奉祿。

牛,在上古時期就走向祭壇,成為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神聖物。民間傳說牛是來到人間幫助人類的天上神靈,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給人類帶來了物質的財富,而且它身上所體現的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牛崇拜在中國各族民間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書記載戰國時代的秦國己設有怒特祠專祀神牛,這是古代最早記錄的耕牛崇拜。象中國的納西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將牛視為創世神獸。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溫克族、傣族等地區亦都有祭招神牛習俗。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雅的氣質。《易經》中將馬象征天,即“乾為天”。馬崇拜多流行於中國北方遊牧民族與遊獵民族中,他們以馬為主要乘運動力。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禮儀和修建馬沖廟的記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使。青牛屬陰,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護神時選神馬、獻神馬的習俗。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用,可隨處吃走,不準驅趕,甚至可以隨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馬多選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記。

魚,作為壹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的吉祥紋樣。魚崇拜壹直在中國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廣泛流傳,許多神話中都有說大地是馱在巨大的魚背上的故事傳頌。,“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上的世界圖像,也把人間大地放在兩條巨大的魚之上。魚又與“余”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征。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了麒麟這壹神獸的形象,符合長期以來培養、鑄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藝術欣賞力。

二、麒麟的傳承與儒家思想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西涼武昭王《麒麟頌》曰: “壹角圓蹄,行中規矩,遊必擇地,翔而後處,不蹈陷阱,不罹羅罟。”《宋書·符瑞誌》曰:“含仁而戴義,不飲池,不入坑阱,不行羅網。”《說苑》亦有:“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的記載。體現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發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治階級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幾千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

儒家學派是由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就其目的、功用、宗旨和結構來看,可以說是壹個以教化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學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曾起過較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學”,“仁’可以說是儒學中倫理學說的根本和最高道德準則,其主旨是“愛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具有“仁愛之心”,並以“愛人”與否這樣壹個道德標準來確定人們是否應該受到尊敬和重用。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秦始皇運用法家的學說統壹天下,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壹次嚴重打擊,但秦朝“二世而亡”。漢初尊崇黃老之學,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正式居於統治地位。魏晉時代,玄學盛行,雖然嵇康公開倡言“非湯武而薄周禮”,但玄學家仍尊崇孔子為最高的聖人。隋唐時代,佛學昌盛,儒、釋、道三教並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學說。宋代理學興起,恢復了儒學的權威地位,歷宋、元、明、清,儒學受到統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運動,儒學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儒學獨尊的格局壹去不返了。但儒學在傳統文化中占有的主導地位和深遠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的孔府闕裏人家,並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壹彩繡系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系於麟角的彩繡。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

孔子生活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社會動 蕩不安。傳說麒麟見於郊野,為人所賤,孔子喟嘆麒麟“出非其 時”,標誌著世界的日暮途窮和哲人的窮困,所寫《春秋》於此 絕筆,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

三、麒麟的吉祥意義與人類的趨利心性

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深藏著並不多方面顯示出自己的民族民俗特征。民族的不同,種族的不同,還使人類在形體、膚色等方面存在著壹定的差異。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又有著壹些***同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有關人類基本心理特征相同的理論,學術界稱之為“心性同壹說”。其中之壹便是趨利心性。

趨利心性的“利”,不可狹隘地理解為利益、錢財,它泛指對人類有利的壹切事項,是人類向往、追求吉祥、幸福,希望萬事萬物向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對事物的發展往往作有利於自身的解釋或賦予其有利於自身的特征的壹種心理特點。審視古往今來存在過、存在著的人們,不論何種民族、何種文化,他們都具備這樣的心理。沒有人向往災難、禍患,沒有人希望萬事萬物朝著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基督教、佛教教義要求人們吃苦、禁欲,其指歸也在於解脫原罪,了卻前緣,導引人們進入天堂或極樂世界,體現了這種趨利心性。麒麟崇拜也同樣具備這樣的心性。如同在傳統文化反思中提出的中國敘事文藝作品“大團圓”的結局壹樣。這也是麒麟之所以久傳不衰的主要緣故。

傳說漢武帝時曾得到過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獲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為此將原來的年號元朔改為元狩,以慶吉祥。此外,他還修築了麒麟閣(壹說蕭何造),賞賜群臣白金。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畫功臣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11人圖像於閣,以表其功。後世多以“麒麟閣”或“麟閣”表示卓越的功勛和最高的榮譽。又傳宋太宗亦獲麒麟,滿朝稱賀。由此可見,麒麟預示征兆的吉祥意義已被廣泛認同。

四、麒麟的造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壹代的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征,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壹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壹)求子與育子 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是希望早立於嗣,多生兒女,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並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將不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視為最大的不孝。這種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影響了壹代又壹代人。無論從婦女懷孕,還是到嬰兒降生、百晬兒、及其他慶賀活動,無不體現出人們為此所做的不懈的祈福努力。因為麒麟曾降臨過孔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因而人們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於是,以“麒麟送子”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現象不僅見於圖畫、祝禱之語,而且也見於歲時活動,表現形式十分廣泛,意在祈求、祝願早生貴子,子孫賢德。

近代湖南長沙每逢新正之月,都要舉辦耍龍燈活動。屆時, 每當耍龍燈的耍到有不孕婦女的人家時,主家都要加送禮物,並 讓龍圍繞不孕婦女舞壹圈,然後將龍身縮短,上面騎壹小孩,在 堂前繞行壹周,以示麒麟送子。山東壹些地方還有壹種祈子的方 式,是由不育婦女扶著載有小孩的紙紮麒麟在庭院或堂屋裏轉壹 圈,亦有人將彩繡系於鱗角,以求麒麟送子。

就《麒麟送子》的圖案而言,既有繁,又有簡。繁者或以童子為中心,戴長命鎖,持蓮抱笙;或為童子騎麒麟,角掛壹書:或為童子背後有壹仕女護送,仕女張傘持扇。簡者為童子騎麒麟,手持蓮花。在民間版畫作品中,還多配吉祥聯語“天上麒麟兒,地下狀元郎”。

(二)建築裝飾物 磚木雕刻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重要方式,題材豐富,刻工精良,賦予建築造型以生動形象。磚雕多用於磚結構建築貼面和木結構建築的磚墻外檐;木雕除在建築外檐使用外,更多地用於內檐裝修。天津磚雕當屬磚雕藝術之佼佼者,在清乾隆嘉慶年間還屬瓦作兼作的細活,磚雕藝人被稱之為“刻花活兒”的。道光年間,發展成為獨立的行業,形成聞名於世的“天津刻磚”。而垂花門、內外據雀替、額枋、花罩和四扇屏、花板、花牙等裝飾上的木雕工藝亦堪稱壹絕。

中國的建築尤其是居民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盛行在房檐、房山墻、門楣、窗框、影壁、柱礎、板墻、屋脊、抱鼓石等處以磚雕、木雕或石雕的方式裝飾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麒麟便是其中常用的吉祥動物。有的在大門的兩側裝飾石雕麒麟,既顯示門庭高貴,又鎮宅避邪。

(三)佩飾與紋樣 從古至今,人們都喜歡以麒麟的工藝造像作為護身符佩戴在身上,其質地有金、銀、銅、玉等,尤其講究為嬰幼兒佩戴“麒麟鎖”,以此為孩子祈禱長命百歲。 此外,以麒麟的藝術造型為圖案的傳統紋樣也被廣泛使用。唐代武則天時,以麒麟作紋飾繡於袍服,名曰“麒麟袍”,專門賞賜給三品以上的武將穿用。清代時,將麒麟繡於武官壹品的“補子”上,成為等級制度的標誌。在民間剪紙、年畫、刺繡、臘染等工藝美術品中,都留下了麒麟那鮮活的影子。

(四)贊語與祝詞 民間多以“麒麟兒”、“麟兒”、“麟子”等為美稱贊揚別人家的孩子。如南朝《陳書·除陵傳》曰:“時寶誌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侯之,寶誌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生奇絕,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以“麟子鳳雛”比喻貴族子孫;以“麟趾”祝頌子孫賢惠;以“麟趾呈樣”作為結婚喜聯的橫批,祝頌生育仁厚的後代;以“麟肝鳳髓”比喻極為稀有的食品;以“麟角鳳嘴”、“鳳毛麟角”稱贊和說明物品珍貴。

麒麟,雖說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那樣括靈活現,歷歷在目,深入人心,無論作為觀念形態的,還是作為物化形態的,都以其為吉祥形象進行長期的表現,這既反映了麒麟在中國人民心理上的地位,又體現了深厚的“天人合壹”思想。這種對超自然物的信奉,是脫離物神祟拜的壹種發展。麒麟,將是中國民眾生活中永遠的吉祥物。

麒麟(雄曰麒,雌曰麟)簡稱麟,是古人對鹿、馬、牛、羊、狼等長毛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壹種神物。其形象大體上是羊頭,鹿身,馬足,狼蹄,牛尾,聳壹只或壹對肉角。在古人心目中,麒麟屬於仁瑞之獸,是"毛蟲之長"、"毛類之俊"、"四靈之首"。它"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文質彬彬,壹舉壹動都講究姿容儀表;它"擇土而踐","不履生蟲,不折生草";品行高雅,當然也不會去冒犯什麽陷阱和羅網。麒麟還罕見的長壽,少則活壹千年,多則達三千歲。它還特別喜歡有德行的君王,"王者至,仁則出"。據說孔子曾為壹只左腿被打斷的麒麟而流淚。有人問他原由,孔子說:麟是有明王當政時才出來的,這只麟出來的不是時候,因而遭到傷害,我是為此而傷感的。於是,我們在史籍中看到了許多麒麟"有明王則見"的情形,如"黃帝時,麒麟遊於郊藪"、"唐虞之世,麟鳳遊於田"、"禹時麒麟步於庭"、"成王時麒麟遊苑"、"章帝時麟五十壹見"等等。顯然,麒麟崇拜和龍鳳崇拜壹樣,也是古人對身外世界,尤其是對動物界疑惑、敬畏、理解、崇拜的產物,也總是寄托著、體現著古人對理想社會、對仁道德政、對賢明君主的向往和贊美。當然,這些"見",是不會見到什麽真麒麟的,因為麒麟是神物,自然界裏本來就沒有,見的都是麒麟的模糊集合對象--鹿、馬、牛、羊之類。 人有人性,神物也有神性。麒麟的神性可以用兆瑞、通靈、秉德、體仁、顯貴等來概括。吉祥嘉瑞是這些神性的集中表現。所謂"天下太平則至","德至鳥獸則麒麟臻","張網焚林則麒麟去"。相傳孔子將生未生之時,有麒麟吐玉書(另說為玉石)於山東曲阜闕裏人家,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明白這是祥瑞的征兆,就將壹條繡紱(紱為古代系璽印的絲繩)系在麒麟的角上。麒麟便帶著這條絲繩兒(是不是紅顏色的繩兒呢?),在闕裏歇宿了壹夜,第二天才離去。不久,孔子,這位未來的大聖人就降臨到人間。從此,便有了傳統吉祥圖案《麟吐玉書》和"麒麟送子"的說法。後世的人們多雕造、刺繡、繪制以"麒麟送子"為題材、為內容的金銀項鏈、帽飾、裹肚、圖畫等,作為祝賀親友得子的佳好禮品.

《麒麟送子圖》,壹般是壹個長相富態的胖娃娃,手中舉著蓮花、蓮藕(喻"連生貴子")、圓寶等,騎在壹頭麒麟身上。麒麟昂首翹角,擡蹄揚尾,身被鱗花疊疊,腳踩祥雲朵朵,精神飽滿,意氣風發。江淮壹帶,舊時曾有在春節期間舉辦"麒麟送子會"的習俗,可視作"麒麟送子圖"由平面到立體,由靜態到動態:由生氣勃勃的小夥子們帶著麒麟模型,或扮作麒麟,以燈籠繞引,走村串寨,表演各種舞蹈節目。近年也有壹些地方挖掘傳統文化題材,重新"舞"起了麒麟,寓求吉祥求幸福之意。 玉麒麟是用美玉雕刻成的麒麟,古人多用作隨身佩戴的飾品。因麒麟稀有珍貴,又能示吉祥兆嘉瑞,帝王們就用金玉做成麒麟形狀,用以饋贈親屬,獎賞部下。這樣,佩戴玉麒麟,就還有了顯示身份和榮耀的意思。宋代詩人陸遊有詩雲:"同舍事容悅,腰佩玉麒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被稱作"麟趾"的金幣的用途也如此。"麟趾"的字面意思是麒麟的足腳。《詩經》中有《周南·麟之趾》篇,言"麟之趾,振振公子;麟之定,振振公姓"雲雲。意思是周文王的子孫都能像麒麟的腳步那樣,該行則行,該止則止,以善德行世,從不做有犯周禮的事情。此後,"麟趾"便成為頌揚王室子弟德行佳好的專用詞匯。後世常以"麟趾呈祥"作為結婚喜聯的橫額,祝福生育仁厚的後代。 漢代鑄造麟趾金始於西漢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這年春天漢武帝出門轉遊了壹圈,回長安後頒了壹道詔書,稱自己往年登西隴高原曾喜獲白麟,又在渥窪水邊見到了天馬,在泰山見到了黃金,可以根據這三件祥瑞之事,造壹批麟足模樣的金幣。從此,漢代便有了主要用來賞賜臣屬的麟趾金。 麒麟還用於人名字號、地名、官署名、宮殿樓閣名、年號名、服裝名、書名、產品名等。 用於人名字號的,如南朝陳時的徐陵,早慧,人稱"麒麟兒"。唐代的大詩人杜甫曾為其作詩:"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還有《水滸傳》中的"河北玉麒麟" 盧俊義,清代的彭玉麟、鄒之麟等--能以麒麟為名者,壹般都要具備麒麟之奇、麒麟之德、麒麟之瑞、麒麟之美。如那位坐了水泊梁山第二把交椅的盧俊義,便是"目炯雙瞳,眉分八字,身軀九尺如銀。威風凜凜,儀表似天神",而且,絕技在身,武藝高強,"忠肝貫日,壯氣淩雲;慷慨疏財仗義",從而"英名播滿乾坤"。 用於地名的如唐時的麟州,故地在今天的陜北神木壹帶。還有陜西的麟遊縣,--相傳隋文帝時,曾有壹只毛色潔白的麒麟,在天臺山離宮,即有名的"仁壽宮大寶殿"自由自在地遊轉,久久不去。隋朝君臣以為是天降祥瑞,就改原來的鳳棲郡為麟遊郡,並置麟遊縣,稱名至今。 還有,掌管皇族事務的衙署,稱"麟寺";唐代的秘書省叫"麟臺"。漢代有"麒麟殿",唐代有"麟德殿",尤其是漢宣帝時建的"麒麟閣"--將功臣的形象繪掛於閣內,供後人祭祀瞻仰,所謂"功成畫麟閣","千載有雄名"。年號有晉時的"麟嘉",唐時的"麟德",均以有兆示祥瑞的所謂"麟見"而起。服裝有"麒麟袍"、"麒麟補服"(明清武壹品官禮服)等。書名有《麟經》、《麟史》(均指《春秋》,因孔子作《春秋》,絕筆於"獲麟"而得謂),以及唐人撰的《麟角集》、宋人著的《麟臺故事》等。產品名有"麒麟菜"(壹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熱帶性海藻)、"麒麟如意"工藝品、"麒麟子"床墊等。 相比於龍鳳,麒麟要更罕見壹些。(事實是,作為神物的龍、鳳、麒麟誰也無法見到,見到的只是藝術作品,或三種神物的種種取材對象。)《抱樸子》中有這樣的話:"睹財色而心不戰,聞俗言而誌不沮"的人,壹萬人之中能有壹個人,比例都是多的。因此,"為者如牛毛,獲者如麟角"。還有"學如牛毛,成如麟角"的說法。意思相差不多,都是說努力奮鬥者多,眾多,真正成功者少,很少。於是,對那些珍貴而稀罕見到的人以及物,人們就常以"鳳毛麟角"、"麟鳳壹毛"、"麟角鳳嘴"來評說了。 那麽,麒麟和龍,以及鳳,是壹種怎樣的關系呢? 按我們的觀點,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鹿等動物,和雲、電、虹等自然天象的模糊集合;麟是古人對鹿、馬、牛、羊、狼等長毛動物的模糊集合:二者在取材對象上有重合之處。從神性上看,麟有兆瑞、通靈、顯貴的神性,龍亦有兆瑞、通靈、顯貴的神性,這也就是說,麟身上有幾分龍性,龍身上也有幾分麟性。比較而言,由於龍將自然天象也納入了集合範圍,其神性當然要大壹些了。 明代有壹個人叫沈德符,他提出了壹種"龍淫說",認為,"龍極淫,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最為大地災害。"有學者批評此說是沒有任何學術價值的胡說八道。我卻覺得它還有點可取之處。用模糊集合的觀點來看,龍,麟,還有鳳,都是各種動物"集合"、"融會"的產物,將這樣"集合"和"融會"稱為"雜交",也似乎能說得過去。說龍與牛交而生麟,片面是片面,但也透示出麒麟與龍、與牛的親密關系。我們看到的麒麟紋圖,其身子是有些像牛的,而頭和尾,則像龍。明代人夏原吉就認為麒麟具備著"龍首"、"鳳臆",和"龜文",他在《麒麟賦》中描繪道:"豐骨神異,靈毛瑩潔。霞明龍首,雲擁鳳臆。星眸眩兮 昆耀,龜文燦兮煜熠。牛尾拂兮生風,麇身動兮散雪。蹴馬蹄兮香塵接腕,聳肉角兮玉山貫額。" 這樣看來,將麒麟歸入"龍族",是不成問題的;說成是"龍子",或龍的"化身"、"變體",也是有道理的。湖南湖北壹些地方,就常讓龍扮演"麒麟送子"的角色。當龍燈舞到門前時,那些希望生子的婦女,往往加錢加物,讓"龍"繞壹繞自己的身體,並讓壹個小男孩騎到龍背上(作"麒麟送子"狀)繞著廳堂轉壹圈。對此,有人作詩道:"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如紙龍好,能作麒麟送子來。"1999年12月,"國安杯中華舞龍大賽"在北京舉行,河北省黃驊市的麒麟舞表演藝術團就參與了比賽,並獲銀獎。 麟麟和鳳也有關系。《說文》講鳳是"鴻前麟後",這"麟後"是說鳳的後半部分和麒麟的後半部分相像。鹿、馬、牛、羊是麒麟的主要取材對象,那麽,"麟後"就是鹿、馬、牛、羊之後了。比較鹿、馬、牛、羊紋和鳳紋,覺得並不怎麽像,似乎有點"'鳳'馬牛不相及"。但是,只要想到古人用的是模糊思維,我們對上述說法就可以理解了。作為壹種神物,壹種瑞獸,麒麟參與鳳的模糊集合,當然不成問題。但鳳所吸取的,大概只是麒麟的卓而不群,儀態和雅,文質彬彬,吉祥嘉瑞而已。神性的相通、相融和互補,使麟和鳳也能夠常常配合、對應、比照著出現,所謂"麒麟在囿,鸞鳳來儀";"飛者宗鳳,走者宗麟";"鳳凰來翔,麒麟吐哺",以及"麟子鳳雛"(喻貴族子弟),"麟角鳳距"(喻珍貴卻不合實用之物),"威鳳祥麟"(喻非常卓越難得的人才),"鳳毛麟角"(喻稀少而可貴的人或事物),等等。 麒麟和鳳、龜、龍壹起,組成古人眼中的"四靈"。為什麽稱"四靈"呢?因為"麟體信厚,鳳知治亂,龜兆吉兇,龍能變化"。古人還認為,以龍為畜(即將龍養起來,--作為神物的龍、鳳、麟當然都不能養,養的只是它們的模糊集合對象),魚類在水中不會驚走;以鳳為畜,樹上的鳥兒不會驚飛;以麟為畜,地上的野獸不會驚跑;以龜為畜,人間的情義就不會喪失。 總體來說,麒麟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之壹;麒麟崇拜和龍鳳崇拜壹樣,也是古人對身外世界,尤其是對動物界疑惑、敬畏、理解、崇拜的產物,也總是寄托著、體現著古人對仁道德政、對賢明君主、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贊美。今天,作為吉祥物,麒麟的形象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如果要排個位次的話,龍當坐第壹把交椅,鳳列第二,麒麟為老三。

至於麒麟是誰的坐騎……問這個還不如問仙鶴是誰的坐騎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