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贊美昆曲的文章

贊美昆曲的文章

很喜歡昆曲,迤邐在她悠揚的曲調中,常常讓我流連忘返。側耳細聽她的唱詞“花落水流紅,閑情萬種!”這是何等的纏綿悱惻,何等的流麗悠遠!閉眼的那壹當兒,禁不住會看見紅樓女兒們自遠處裊娜而來,她們或是眼圈微紅,或是香腮帶赤,那壹種軟怯嬌羞,輕憐痛惜之情竟難以言語形容。

只可惜今日懂她的人太少,讀不出那“水磨調”裏的韻味。看不明那眼神裏飽含的清雅。生活太絢麗,以至於少了耳根的清凈。對此,我無言,亦無語!

生活本來就是平淡的,有時清晨醒來聽見窗外悅耳的鳥鳴,心中便會升騰起壹種莫名的感動。那才是屬於大自然的律動。平凡卻真切。

昆曲是屬於自然的,她不經修飾,沒有激昂的曲調,我卻能從她咿呀的唱腔中聽見風婆娑著竹葉,看見雨親吻著芭蕉。我卻能感受到滿地的白雪正在那兒“皚皚輕趁步,剪剪舞隨腰!”

遊中國昆曲博物館作文

中國昆曲博物館位於平江歷史街區中張家巷14號全晉會館內,占地約有5畝。

會館由清光緒年間山西寓蘇商人集資興建,是蘇州歷史上100多所會館、公所中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壹座。

門廳:沿街置門廳。

門廳宏偉軒敞、富麗堂皇,兩側各有亭閣式吹鼓樓壹。

歇山頂,山面沿街,為全國罕見的古典禮意式建築。

” 戲臺區:古典戲臺是戲臺區整個古建築群的精華所在,特別是戲臺上的穹窿壹藻井項,大紅底色,鑲黑泳金,頂壁花板雕刻精巧,18條324只黑編媽淺雕相間著18條306顆金黃色舌頭圓雕,盤旋向上凝聚在穹窿藻井頂端銅鏡片上。

這不僅體現出搞起的古典建築藝術,而且顯示了科學地運用聲學原理使之能產生余音繞梁音響效果的絕妙構思。

陳列室:館內現辟有昆隊評彈、蘇劇和古典民族樂器四個陳列室。

壹件排實物、史料,壹張張圖片、說明,充分反映出蘇州是昆劇等中國古典戲曲的發祥地之壹。

除此之外,館內還有評彈、蘇劇和古典民族樂器等陳列室。

這裏可看到明刻本《還敢記》《即《牡丹亭助,清乾隆年間的手抄本《牡丹亭·遊園》,神采飄逸的犯人“江湖十二色”,精雕細琢的紅木戲船,鎮玉嵌寶的燈彩昆曲堂名擔,西漢宣帝墓葬中出土的說書湧(復制品),馬如飛的說書筆記《夢史》,”琵琶王薛拉卿曾使用過的琵琶。

蔣月泉的紅木三弦以及“先輩圖”、“道訓”,古籍珍本《白雪道音》、《文星榜傳奇》等,還有《醉歸》與《蕩湖船》兩級戲文模型,壹套24只的古代宮廷樂器雙音編鐘,壹套37面的雲供,以及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樂器同觀(仿制品)等等。

交 通 乘遊5線、9、146路、47、148路、51、68路可到

贊美昆曲的文章

很喜歡昆曲,迤邐在她悠揚的曲調中,常常讓我流連忘返。

側耳細聽她的唱詞“花落水流紅,閑情萬種!”這是何等的纏綿悱惻,何等的流麗悠遠!閉眼的那壹當兒,禁不住會看見紅樓女兒們自遠處裊娜而來,她們或是眼圈微紅,或是香腮帶赤,那壹種軟怯嬌羞,輕憐痛惜之情竟難以言語形容。

只可惜今日懂她的人太少,讀不出那“水磨調”裏的韻味。

看不明那眼神裏飽含的清雅。

生活太絢麗,以至於少了耳根的清凈。

對此,我無言,亦無語! 生活本來就是平淡的,有時清晨醒來聽見窗外悅耳的鳥鳴,心中便會升騰起壹種莫名的感動。

那才是屬於大自然的律動。

平凡卻真切。

昆曲是屬於自然的,她不經修飾,沒有激昂的曲調,我卻能從她咿呀的唱腔中聽見風婆娑著竹葉,看見雨親吻著芭蕉。

我卻能感受到滿地的白雪正在那兒“皚皚輕趁步,剪剪舞隨腰!”...

贊美昆曲的文章有哪些?

詩詞有《牡丹亭》文章:白先勇的《只因相思有相牽》白先勇的《只因相思有相牽》中關於昆曲的文段。

“壹樣的話題,白爺爺已經說了不下百遍了。

”從北大到師大,再到國家大劇院,“白牡丹”的粉絲如是說。

白先勇自己也知道,“我講過很多次,大家大概已經聽過了。

但我還是要講,我把自己當成傳教士,壹遍遍地講,講到大家都相信,昆曲跟宋瓷、青銅器壹樣,是國寶。

”不管別人信不信,觀眾們看來是信了,否則也就不會對這場演了八年的戲如許追捧。

《牡丹亭》中關於昆曲的描述,情不知所起,壹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則為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

關於戲曲的作文

學戲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

每種戲曲都有各自的特點,如京劇的容華美;昆曲的雅精致;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黃梅戲的悠揚委婉……為了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我特地去“師學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妳耕田來我織布\妳挑水來我澆園……”不見其人,只聞其聲,不用猜就知道張奶奶又在壹展歌喉了。

點明來意後,張奶奶樂得合不攏嘴,二話不說便開始教我唱戲了。

張奶奶給我選了壹段既簡單又好聽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

張奶奶先找來了《天仙配》的音樂讓我欣賞壹番,那似乎散發著清香的泥土氣息的黃梅小調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劇情人物的歡喜幸福,看到了潺潺的溪水,在枝頭歡歌的小鳥……突然,我感到壹陣搖晃,猛地睜開眼,才知道是張奶奶正喚醒沈迷於戲曲的我。

原來戲早已唱完了。

真是不聽不知道,壹聽嚇壹跳,原來戲曲也並不亞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同樣挺好聽。

接著張奶奶開始壹句壹句地教我唱,她唱壹句,我學壹句。

壹曲下來,原本婉轉的黃梅戲被我唱得“面目全非”,沒壹句是著了調的。

在場的叔叔阿姨聽後笑得前仰後合,我不禁愁眉苦臉開始喪失了學戲的信心。

奶奶看到我這副表情,便和藹地對我說:“別急,萬事開頭難,只要有毅力壹定能學好。

”聽了這話,我心頭壹熱,信心之火又重新燃起。

張奶奶也繼續教我唱。

遇到較難的讓我重復練習,不厭其煩地示範唱,直到把我教會為止。

幾遍下來,我已能完整並著調地唱下來了。

又跟著音樂練幾遍後,我便能與張奶奶壹個“牛郎”壹個“織女”地對唱起來了。

常言道: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去嘗嘗。

其實,很多東西不能光看表面,需要親自去實踐,才能知道事物的真假,做事的難易。

同時,我還悟出另壹個道理,凡事熟能生巧,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壹定能把事情做好!

有關戲曲的作文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嘗嘗。

”不嘗不知道,壹嘗嚇壹跳呀!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壹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麽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麽能比得上?難怪呀,老壹輩的人都是那麽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麽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麽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

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壹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註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

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壹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音樂、影視和網絡,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

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壹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壹壹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中國戲曲作文

歌曲中加入中國傳統元素璀璨的中華文化——戲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歌星也開始在自己的影片。

有許許多多的現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屑壹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己,發展到現在的輝煌。

中華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

是包含文學、音樂,所以稱作“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這壹中華獨特的文化;而老藝術家們也開始在傳統中融入新元素,是傳統戲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吸引年輕人,使年輕人不僅追趕潮流也愛上傳統,對戲劇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現在,我也喜歡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文化也應該有壹定的了解。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現代的文化需要發展,但傳統的文化更需要發揚光大。

於是、舞蹈在人群之間流傳、服飾、飲食,戲劇已經成為了壹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

據不完全統計,到底哪壹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曾經看過壹個電視節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采訪,對象都是壹些年輕人,記者壹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知道,而大多數被采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

現在、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舞蹈、美術、阿房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我並不覺得追趕潮流不好,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傳統的戲劇;新壹代的影星,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

然而,戲劇在現在的發展中卻面臨著壹個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沖擊。

隨著老壹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壹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代文化正和傳統文化商討著壹個問題:我們兩個、小說、神話,並不等於他們也應該去知道。

這是多麽令人心寒啊!當然、粵劇、秦腔,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壹項文化,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革新與發展。

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對老壹輩藝術家和傳統節目壹無所知,認為父母那壹代人知道、豫劇、湘劇,希望將戲劇,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安慶黃梅戲,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壹個重大改革。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戲曲、曲藝、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壹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於完善的,不受地區所限。

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壹輩的藝術家和群眾們熱衷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

戲劇。

原始的戲劇為後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醫學、農學,範圍廣闊。

傳統學科中的數學、川劇、河北梆子,新壹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來,新壹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壹代的歌曲,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

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戲劇、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築中的萬裏長城,畢竟,這些年輕的歌手的老師也是上壹輩的老藝術家,到如今、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寓言;還有書法;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音樂、舞蹈,利用他們自身的號召力,讓更多的年輕壹代對戲劇有更多地了解,為發揚傳統戲劇獻上自己的力量;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昆曲、越劇,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著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傳統文化向年輕的壹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發揚、宣傳,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揚光大

求昆曲興衰的文字資料

昆曲(原應為“昆”),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朝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昆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壹樣。

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昆山壹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曲之雛形。

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壹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壹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

之後,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壹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壹部昆腔傳奇《浣紗記》。

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

於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

到萬歷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昆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

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

至清朝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昆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昆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

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

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壹堂,用來伴奏昆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昆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壹帶,到了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歷末年還流入北京。

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歷史地位 昆曲(昆山腔)的得名即產生於江蘇昆山壹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壹,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壹朵“蘭花”。

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瀕危狀況 昆曲之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於它是我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昆曲的輝煌與落敗都與其特性有關。

昆曲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藝術趣味是壹脈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養,為昆曲註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他們的閑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昆曲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悲涼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惆悵、纏綿的情緒。

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市民階層崛起,舒緩、惆悵的風格顯然與他們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們也開始務實起來,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睞的同時,也失去了士大夫階層這壹陣地。

於是,昆曲便逐漸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範圍內已沒有壹個職業昆劇團。

20世紀50年代,壹出《十五貫》救活壹個劇種,全國隨之成立了6個昆曲院團。

韓世昌、白雲生、顧傳、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侯永奎等老壹輩表演藝術家及解放後培養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計鎮華、張繼青、洪雪飛、汪世瑜等壹批優秀演員,整理、編演了《牡丹亭》、《西廂記》、《千裏送京娘》、《單刀會》、《桃花扇》等大量優秀劇目。

但在今天,昆曲嚴格的程式化表演、緩慢的板腔體節奏、 過於文雅的唱詞、陳舊的故事情節,喪失了時尚性和大部分娛樂功能,離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相距甚遠,因而難以爭得觀眾,演出越來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場上難覓其蹤,形成了惡性循環。

10年前,全國大約有800人在從事昆曲工作,號稱“八百壯...

昆曲的歷史

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壹,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昆曲在我國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紀末就已流行在江蘇省昆山縣壹帶,後來在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昆山曲音樂家魏良輔等人,在總結南北曲傳統基礎上,吸收了南戲諸聲腔的特點和長處,創造出壹種細膩輕柔的腔調,稱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簫、管、笛等樂器,這比當時流行的其他聲腔有很大的進步,令人耳目壹新,很快就流傳開來,後來人稱昆山腔,也叫昆曲。

五百年來,經過無數劇作家、音樂家、演員和人民群眾的不斷豐富加工,昆曲成為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戲曲劇種之壹,很多劇種至今還保留演出昆曲劇目,成為多種古典藝術高度綜合的代表劇種。

昆曲特點: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表演三個方面:l、劇本:昆曲劇本采用了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大戲分很多折子,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壹個貫串在總的情節上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它的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

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歌、唐詩、宋詞、元曲的優點和長處,采用了長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參差錯落、疏密相間,把漢語的音樂性發揮得非常充分,通過字調、韻律、句法結構,產生壹種剛柔、長短輕重和諧的藝術效果,京劇則采用七言詩歌發展而來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數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現在還經常原封不動,演唱幾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樂:中國的戲曲音樂大致分成兩種結構形式,即曲牌體和板腔體。

昆曲音樂呈曲牌體結構形式,有壹千多個曲牌,昆曲的每出戲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有四聲、尖團之分,而京劇音樂是板腔體結構,它分為西皮二簧等幾個板式。

昆曲唱腔沒有過門。

壹支曲子壹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寬,如女聲要真假聲結合,難度非常大,京劇則每句都有過門,昆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笛子,而京劇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於它的劇本和音樂的特點,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動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點是載歌載舞,由於昆曲文詞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經常用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或者用動作來輔助對文詞的解釋,昆曲的舞蹈動作經過意象、變形和裝飾性的各種手法使動作非常優美。

連綿不斷,但難度也非常大,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壹邊演唱、壹邊舞蹈,京劇則是演唱時沒有大幅度的舞蹈動作,或舞蹈動作時,壹般都不演唱,凡載歌載舞的劇目,壹般都是演昆曲劇目,象《擋馬》、《鬧天宮》都是昆曲劇目,後來經過加工提高,也成為京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昆曲的表演非常細膩,每個行當都有不同特點,如旦角的嫵媚多姿,小生的儒雅瀟灑,花臉的粗獷豪放,武生武旦的剛健瀟灑,小醜的詼諧幽默。

關於戲劇的作文(高分求)

那得看妳要從什麽角度來寫了。

不過,我個人覺得,壹般如果是那種老師要求大家寫的作文,比如說像考場作文或者是像語文書上要求的作文題那樣的普通的作文的話,要寫戲曲方面內容的,壹般就寫妳喜歡什麽戲曲、然後為什麽喜歡、它給妳的感覺好在哪裏等等;或者是像回憶的那種,比如說寫自己小時候在農村和大人去看草臺班子,然後後來長大了到城市讀書了就漸漸遠離了戲曲,某次偶然的機緣讓妳又聽到或者看到了壹小段戲曲,於是從前的許多美好回憶紛湧而至等等;或者,可以說自己喜歡戲曲,比如說京劇如何、像什麽(妳可以把它比喻成某個事物),昆曲如何,越劇如何等等,就形成有點像排比段那樣的形式的,就跟那種文化作文比如用古詩詞的句子來作為文章壹段的開頭來引出下文那樣相似的寫法;或者,可以說戲曲的妝妳覺得如何如何好看、寫意,戲曲的詞如何妳覺得如何好、文學性如何(這個就有點像古詩詞那樣的了),戲曲的程式、表演方法妳覺得如何給妳壹種想像等等,可寫的不少。

但是這樣普通的作文,我個人是覺得不建議去寫壹些比較在壹般人不看戲的人看來比較深奧(盡管妳自己可能覺得很淺顯)的東西,比如去討論某個流派的唱腔的異同、表演的不同等等,因為這些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比較枯燥無味的,而且,不大適合這種作文的形式。

因為,這種普通的老師布置的作文,主要看的對象是老師而不是戲迷。

如果妳的老師正好是個戲迷或許還好可以看懂,但是,還是不大適合去寫這種內容,所以,我個人是不大建議。

如果是寫論文那種形式的作文的話,那倒可以來談壹談關於某個劇種的表演、流派等等這些東西,或者,說壹說某個劇種的起源、發源地等。

這也有區分,如果妳是學那種和藝術、戲曲那些有關的東西的話,可以深談;如果是普通的學生,比如說高中生(因為有的高中現在不是新課改有研究性學習的嘛~)的研究性學習的論文的話,那就淺談壹下就差不多了。

而且,如果是後者的話,差不多講講也就是了,不需要太深入的,壹般來說,字數和內容要求達到了,老師不會怎麽去看的,如果裏面個別有錯的,也就交上去就是了,壹般不會再有什麽下文的。

我不知道妳們那邊是怎麽樣的,反正我們這裏是這樣的。

當然,如果是普通作文的話,現在壹般寫戲曲方面的還不是很多,有學生寫的話會給老師壹種新穎的感覺,而且,用的例子不容易和別人的撞上,這樣的作文如果寫好的話,用作文書上那作文後面的評論,就是壹句“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文學功底很深厚,而且對中國傳統文藝有壹定的研究”(雖然這話說跟沒說差不多)~個人感覺這樣的作文應該也可以算是文化作文的壹種吧,寫好的話得分應該會比較不錯的。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近年來,我國的泰山、長城、蘇州古典園林等已被評為世界歷史 文化遺產。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其中蘊藏的巨大價值,並自覺地 為保護這些遺產作出種種努力。

今年在上海舉辦的重大國際會議還將 周莊等江南古鎮介紹給各國來賓,作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有效途 徑。

人類文化遺產不僅有物質的,還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的文化 和口頭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語言、故事、音樂、遊戲、舞蹈、風 俗及各種藝術表達手段”。

今年5月,我國古老的藝術品種昆曲被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稱號。

我國的文化遺產除了世界級的,還有各級各類的,它們分布於全 國各地,有的就在我們身邊。

妳註意過這些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文 化遺產嗎?請說說妳對它們的了解、認識和思考,寫壹篇1000字左右 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題目自擬。

轉載請註明出處 ? 贊美昆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