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西美食,請列舉。

山西美食,請列舉。

山西的名吃種類繁多,內容非常豐富。名吃,首推健腦,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醫家傅山發明的。它是壹種藥用食品,對人體有滋補作用,效果很好。

太原的“李建義”蒸餃、平遙牛肉、太古餅、聞喜水煮餅、芮城麻片、太原羊雜湯、灌腸、高平燒豆腐、介休釀糖、忻州瓦餅、平陽泡餅等都有獨特的風味,是名吃中的上品。山西面食,刀削面,拉面,刀撥面,搟面,挑尖,貓耳朵,河撈等面食,都有山西特色。

包萬德托

保德縣盛產蕎麥,蕎面碗托晶瑩剔透,潔白微藍,質地細膩,軟滑嫩香可口,風味獨特,是忻州地域風味小吃的上品。

碗托的制作方法:將蕎麥粉用鹽水拌成面穗,然後加水調成糊狀,放入碗中,用武火蒸至半熟,攪拌壹次防止沈澱,煮熟後晾涼。蕎麥碗要涼了趁熱燉,或者澆素湯,或者拌肉醬。它不僅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還具有疏通腸胃、清熱燥熱、通便的作用。外地人來這裏,都是有味道的。保德縣有很多加盟店,其他地方也有高檔貨,深受食客贊賞。

神池麻花

神池豆花,五臺山地區的名吃之壹,在食品界久負盛名,名滿北方。它的成分是發酵肥料三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和堿少許。煎的時候用葫蘆油,要清亮清澈,不起泡不冒煙為宜。神池麻花看起來很好吃,聞起來很香很香,吃起來脆而不硬,酥而不散,甜而有嚼勁,回味無窮。

樊氏吧冰

疤餅,因餅上布滿疤痕而得名,又稱籽餅,制作於明代。它的配料是白面粉、油、糖、雞蛋和蘇打。制作時,將面團搟成直徑約半尺的煎餅,放入鐵鍋中烘烤。鐵鍋裏鋪壹層沙,放壹層餅,烤。煮熟的圓餅呈金黃色,面團上均勻布滿圓坑,看起來像是傷疤。它們又甜又脆,以其獨特風味的蛋糕而聞名。

袁平鍋盔

原平鍋盔因歷史上奪得地方烹飪第壹名而得名。它的形狀像壹個塊,大約三英寸長,許多英寸寬,它的邊緣是圓形的。沒有餡的叫空心鍋頭,有餡的還有另外壹個名字。大多數是甜餡鍋盔,最好的是梅郭城鍋盔。郭魁的糕面橙香甜甜脆脆的。再加上餡料不壹樣,各有風味,讓人吃久了百吃不厭。平原鍋盔供不應求。除了在本省暢銷,還直達京津,北到內蒙古,南到四川。

河曲酸粥

據傳說,河曲酸粥的起源純屬偶然。李自成起義軍路過北京這裏,當地百姓壹片歡騰。家家戶戶都泡大米為部隊士兵準備飯菜。但由於情況變化,軍隊臨時改變了路線,繞道而行,但百姓泡了太多的米,壹時半會兒也幹不完。時間長了就變酸了,老百姓舍不得扔掉,就用酸飯煮粥。沒想到的是,發現用酸飯煮的粥並沒有影響它的食用價值。後來人們故意用酸米粥,漸漸發現這種酸米粥可以刺激食欲,健脾,護膚,美容,妙不可言。難怪這個地區的女人即使不化妝也有白皙細膩的皮膚。

黑肉燉豬肉

取豬的紅燒肉,加入土豆、粉條、豆腐和調料。在高壓鍋裏燉很長時間,直到肉和土豆都燉好,老少皆宜。

代縣麻片

代縣麻片在清代享有盛譽,有專門做這個行業的面館,生意興隆。其切片長兩寸,寬半寸,色澤淡黃,薄如樹葉,清脆可口,聞名省內外。閑暇時小吃三片五葉,好吃又耐人尋味。麻片選料嚴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純芝麻油或葫蘆油,上好的蜂蜜和糖。它的做法是將面粉與糖、油、蜂蜜水、搟皮、塗蜜、芝麻混合,然後放入鍋中烘烤。制作精細,所以是好產品。

丁香蒸肉

豬肉和土豆煮熟切碎,然後與面粉和調料混合,放入碗中蒸熟。吃的時候加熱,切成塊,很好吃。

忻州瓦塑

瓦片酥的形狀像瓦片。它大約十厘米長,四厘米寬,五毫米厚。內外金黃,花紋明顯,背面寫有“新洲瓦酥”字樣。每公斤大概有52到58元。

配料:標準粉56斤,鮮蛋黃15斤,食用油27斤,糖粉82斤,成品100斤。

制作方法:先去掉蛋清,留下蛋黃。蛋黃裏不能帶蛋清,否則容易起泡。蛋黃打好後,放入綜合容器中,用水棍攪拌均勻。然後將所有的糖和將近壹半的食用油倒入綜合容器中繼續攪拌,直到油和糖面完全混合均勻。將剩下的壹半面粉倒在面桌上,在面團中間挖壹個坑,壹次取兩三公斤在容器中攪拌均勻的蛋黃,放入面坑中合成硬度合適的面團,用面棍搟開,切成瓦酥條,用專用模具敲成形狀。半成品在油鍋裏炸,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出鍋後趁熱用森棍壓成瓦形。

山西刀削面、貓耳朵、魚

刀削面在山西有絕技。在中國,除了陜西,只有北京和xi安有刀削面賣。刀削面首先要做好面團,揉勻,要像白石壹樣堅實。刀削面的賣家都有案底樁,賣的時候可以剪。所謂削皮,就是用壹把鋒利的刀削蘿蔔皮,將面條沿邊緣切成四五分厚、兩三寸長的棱形面條,然後根據客人的吩咐做成炒、燉或涼菜。這種面團很結實,所以很有嚼勁。它用韭菜、冬筍和肉絲炒,用蘑菇和木蘭片(筍幹)燉,混合水蘿蔔(壹種有水分、肉嫩的蘿蔔)和雞絲。滑、脆、韌,兩者各有千秋。技藝高超的面條廚師經常表演絕技。朋友們邀請當地的名廚在壹次宴會上表演。當他們收拾完酒菜,照常端上面條時,面館師傅捧出壹個做好的面基,用壹個小圓托盤頂在頭上,雙手各拿壹把鋒利的刀削面條。他通過感覺和手的力量使頭上的托盤完全隨著他的刀片旋轉。我們在舊金山吃了日本料理“鐵板燒”,看到廚師當眾切煮,做出各種手勢,我們大加贊賞。如果我們把它與山西的這種削面技藝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我們都會承認山西的技藝是壹個奇跡。

貓耳朵和魚是山西家庭的日常主食,做法和調料的質量很難有壹定的標準。總的來說,貓耳朵很像壹個貝殼形狀的意大利通心粉。據說這種意大利產品是凱爾·波羅(Kyle Polo)做的,他從中國學會了捏貓耳朵,回去後仿制,然後用機器生產。貓耳朵的制作方法是將面團揉成拇指條,壓成蠶豆那麽大的小塊,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捏壹圈,卷起來就像貓耳朵壹樣。放入沸水中煮熟,撈起用調料炒壹下。耳卷裏有湯,飽飽的,吃起來很好吃。成分是他們想要的。壹般人都喜歡用韭菜絲和蝦米,很入味。當他們用上蝦皮,蟹肉,香菇,火腿,就可以為所欲為,沒完沒了。

用魚做面疙瘩和中國南方人做面疙瘩基本壹樣,只是做工要更細致壹些。面條拌得很稀,鍋裏煮壹鍋湯(素菜和素菜都可以)。山西人用竹筷將碗沿邊緣向下的面糊拌成細長條,落入沸騰的湯中(南方人用勺子舀成不規則的塊,故稱“面疙瘩”),用它來煮。直筷子在圓碗邊緣隨意滴下面糊,總是兩頭尖中間肥的面條在沸騰的湯汁中翻來翻去,就像遊動的魚,所以叫“撥魚”。我見過壹次,廚師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控制意大利面的流動。他把面糊像壹張紙壹樣丟進滾燙的湯裏。受熱後自然向兩邊卷曲,成為連續的空心面,這是絕技。據說沒有第二個人。中國有壹些獨特的技能,但他拒絕傳承,這真的是封建社會制度的惡果。

柳葉兒和杭州的“面條川”沒有什麽特別之處,就是將面條卷成薄片,然後切成狹長的長方形,像柳葉壹樣,然後放在高湯裏煮。

韭菜壓茄子

榨菜茄子也是大同地區的風味菜肴,深受百姓喜愛,是春夏的美味佳肴。

壓制韭菜茄子制作方法也很簡單。首先用清水將茄子清洗幹凈,去除茄子梗和萼片,用刀在茄子上縱向開5-6道1cm深的口子;然後籠蒸至硬度適中,均勻放在木板上,用另壹塊板壓住,上面放重物壓制脫水,直到不滴水為止。配料:蒜泥、香蔥、姜末及其他調味料。攪拌均勻。將脫水茄子與準備好的調料混合,分層裝入缸中,壓實密封,3個月後即可食用。這種泡菜色澤鮮嫩,香味濃郁,鹹淡適口,清香宜人。

絳縣五香牛肉

絳縣五香牛肉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絳縣惠民飯店的傳統名吃。它是由許多家庭精心準備的,具有獨特的風味。它出口到太原、Xi、北京、上海等地。

絳縣五香牛肉的加工程序是先宰殺活牛,再按部位分。洗凈後加入適量的鹽和食用硝酸鹽,放入大鍋中腌制。壹般夏季需要3-7天,冬季需要1-3個月,主要靠肉質的嫩度才能讓生牛肉充分入味。

加工時將腌制好的牛肉放入湯鍋中,按比例加入調料,大火煮8小時。

這家店的老湯至少有20年的歷史,所以加工出來的牛肉內外絳紅,特點是:肉色絳紅,油而不膩,瘦而不柴,酥而不散,鹹而適口,鮮嫩醇厚,風味獨特。

靈丘熏雞

靈丘熏雞是靈丘縣著名的傳統風味產品,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相傳清朝雍正年間(1730),有個官員到靈丘縣做官,由李進才和李佑才兩兄弟擔任廚師,兩兄弟最擅長做熏雞。後來官至晚年退休回鄉後,李氏兄弟留在了城裏,開了壹家飯館,賣專制熏雞。後來,它被傳給了李玉成。清末,他的兒子李雲繼承了父親的傳統技藝,在吸收前人經驗的同時,還摸索出了獨特的制作工藝,使他的熏雞制作技藝日臻完善。在烹飪加工過程中加入了多種中藥,所以這種熏雞具有健脾和胃、補虛理氣、消食健脾、因精養心的功效,深受百姓喜愛。

加工靈丘熏雞,首先要選擇肥壯的活雞。宰殺後要將雞毛用70℃的水燙壹下,在臀部取出壹個小口,然後洗凈,將壹只翅膀放入口中,然後從刀口處伸出來,另壹只翅膀放在背後,將雞頭翻回胸部。炒菜時,老湯燒開,生雞肉按大小分層放入火鍋;然後將豆蔻、豆蔻、肉豆蔻、肉桂、丁香、砂仁、陳皮、高良姜、花椒、大料、茴香按壹定比例放入紗布袋中,放入湯鍋中,最後加入適量醬油、白酒等調料,用小火煮沸,再用小火燉。烹飪時間取決於雞的年齡和嫩度。

將煮熟的雞肉放在特制的鐵床上,然後將燒紅的炭塊放入熏蒸池中,在紅炭塊上撒上老柏樹木屑,也在柏樹木屑上撒上粗糠。把鐵房放在熏蒸池上,蓋上蓋子,熏40分鐘。

靈丘熏雞要趁熱吃,不要油,不要味。切食物時,刀口很講究。先從雞的中間對半切開,然後把前胸和後腿切成細條,腿和翅膀剁成小塊,非常獨特。

太原醬肘子花

太原醬肘子花是太原歷史名品之壹。醬肘花古稱“裹花夢幻肉”,早在唐代就有了。宋代的《清》曾記載:“唐拜大臣令,上燒烤,家中有食單。那些選擇與眾不同的人被簡要記錄下來...裹著鮮花和夢幻般的肉(滾進小鎮) ...。當時作為珍饈佳肴和國宴食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本品是壹種肘子肉卷,用壓力包裹,切片,待鹵汁成熟後涼著吃。因斷面上有波浪紋,故稱裹花夢幻肉,俗稱“肘花配醬”。

醬肘子花是有5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福記六味齋醬肘子雞鴨店”做的最好吃的。因其選材嚴格,加工精細,保持了其歷史傳統的工藝和風味,其醬肘子花獨具特色。被商務部1982評為優質產品。

醬肘花色美味香,皮嫩肉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而悠長,是人們與家人團聚,以酒佐餐的佳品之壹。

用豬肘、海鹽、碎鹽米、花椒、生姜、桂皮、八角等多種原料制作醬肘花。

制作時,首先將肘洗凈、去骨、洗凈,用冷水浸泡2-3小時。控制好含水量後,用鹹米和胡椒粉反復揉搓。腌制1天後,將手肘逐壹卷成桿狀臂,皮朝外,再用細麻繩反復捆紮。然後將鹵好的醬料老湯燒開,撇去浮沫,將肘子和調料包放入鹵鍋中,煮沸後小火燉2小時,取出放涼。撇去鹵湯的油,將肘墊箅子放入蘆葦後的鍋內,小火煮2小時。這是二級醬鹵汁。到時候用小火煨1小時,然後取出晾涼。把肘子拿出來晾壹會兒,把綁好的繩子拿掉,然後把醬汁刷在肘子花上,讓它掛在肘子花的表面。等涼了,就醬成棕色了。吃的時候交叉頂刀,切成薄片。

山西腐乳

山西腐乳表面深紅,內部杏黃,具有腐乳特有的香氣,富含酒香和酯香,深受消費者喜歡。味道鮮美,醇厚,鹹淡適口,不酸不苦,不硬不碎,質地細膩,暢銷城鄉市場。

腐乳是中國特有的發酵豆制品,最早見於明代的《彭陀夜話》,稱為“腐乳”,即醬油豆腐。據《本草綱目》記載:“腐乳又稱發酵乳,若以豆腐液加酒糟或醬料制成,鹹而宜人。”1000多年來,代代相傳。山西腐乳是由加鹽的豆腐幹演變而來的。雖然並不優雅,但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壹。既可以作為配菜,也可以作為菜肴的調料。

腦是太原的壹種特色早餐,是湯類食物。在壹碗湯糊裏,放三塊肥羊肉,壹根蓮藕,壹根長山藥。湯裏的調味品是黃酒、酒糟、黃芪。品嘗時能感受到酒、藥、羊肉的混合香味,鮮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養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每年農歷千禧年到立春期間,太原大部分清真飯店都有“腦髓”上市,但“清河園”最有名。

朱冰聞喜

是聞喜縣出產的著名糕點食品,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煮好的餅裹著芝麻,呈圓形。芝麻球破碎時,露出外深內淺的栗子皮質,可拉出紅、白顏色分明的餅餡,拉出數厘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無皮,甜而不膩,久而不爛,越嚼越香。

高平燒豆腐

燒豆腐是高平特有的傳統食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趙括被秦國大將打敗,40萬趙國軍隊被殺死。田雷的殘暴激起了後人的仇恨,所以他們把豆腐比作“田雷肉”,用火和水來煮,以發泄他們的憤怒。沒想到的是,人吃了之後感覺還挺新鮮,有壹種獨特的風味。於是“燒豆腐”在高平流傳下來。現在,“燒豆腐”不僅在高平流行,還經常用來招待客人。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彭副總司令率領八路軍經過高平時,當地人民做“燒豆腐”來慰問戰士。解放後,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高平視察工作時,都嘗過高平的“燒豆腐”。

酸菜黑濤哥

黑酸菜,當地人也叫黑酸菜,是晉城當地有名的美食。舊社會由於當地白面短缺,人們把白面包高粱面卷成面條調劑生活,又因為晉城酸菜保存完好,酸菜被當作鹵水,帶有黑條。撒上芫荽、芝麻,也可以撒上胡椒。味道又酸又辣,高粱粉特有的風味比精米粉還要好,讓人越來越愛吃。久而久之,它就成了晉城當地廣受歡迎的美食。

曲沃臘牛肉

曲沃臘牛肉是壹種具有獨特風味和風格的清真食品,是古晉都城(今曲沃)的歷史名品。相傳該品種為曲沃市回族馬史所創,約有300年歷史。因為它被放在獨輪車的盤子裏。車前掛著寫有“清真”字樣的小木牌,旁邊插著壹把紅傘,所以當地人叫它“清真臘牛肉車”。這種傳統風味深受當地人和外國客人的喜愛。

制作臘牛肉時,先將新鮮牛肉用清水浸泡,洗凈後放入缸中,用食用硝和鹽腌制壹周左右的債務,然後用肉和骨頭放入火鍋中煮熟,加入適量的鹽和大料;肉熟了之後去骨,然後把肉壓成壹整塊,就可以放在車上上市了。用的刀是月牙刀,肉切得很薄,或吃或端,客人自便。

太原東坡茄子

方法:

(1)茄子去皮,切成厚4cm,寬6cm的塊。

(2)在茄子塊的平面上切壹個大十字刀,深度為1/2,然後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透,至金黃色時取出,鍋中放少量油;放入肥美的肉末,翻炒變色,再放入蔥、姜、冬筍翻炒;加入鹽、醬油、糖、味精,調好味,把肉末放入碗中做成十字,把炸好的茄子塊用刀面朝下,把十字肉末擺成正方形,加入少許雞湯淹沒茄子塊。

(3)籠蒸30-35分鐘,扣入盤中,加水勾芡汁,茄子片上澆點明油。

特點:鹹中帶甜,鮮嫩。

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尤其是寶德天橋峽和河曲縣唐家輝的鯉魚最為著名。特點是嘴大,鱗少,脊上有紅線,肉質肥美可口。風味獨特,垂釣高峰期在清明時節,被稱為“會說話的魚”。黃河鯉魚,壹般1.5斤,可以兩三斤。據說在古代,天橋每年可以獲得壹萬斤的漁獲。從明朝開始,黃河鯉魚就被列為貢品。清代有“水產可充土進貢,鯉魚冬過橋”之說。

臺灣蘑菇

五臺山山頂出產的蘑菇名為“臺灣蘑菇”。在山珍海味中,它與張家口加工廠的“口蘑”壹樣聞名中外。臺灣蘑菇有兩個品種:心香和銀盤。雨後,潮濕涼爽的空氣中,有壹簇簇長著傘蓋的臺灣蘑菇。蘑菇肉很嫩,有白須,散發出濃郁的香味。臺灣蘑菇曬幹後由白色變成黃色。因為臺灣蘑菇的身體很胖,蓋子和肉很嫩,很油,營養豐富,無論是幹燒還是鮮燒,都有獨特的風味。宴席上的串湯,可以解葷解膩,舒緩腸胃。素食可以充饑、治病、延年益壽,是五臺山佛教徒必不可少的美味。福爾摩沙菇的優勢,即使是東北“三大菇”,福建的紅菇,戈壁灘上的阿魏菇也很難相比。當地人有句諺語“壹家喝其湯,十家聞其香”。

銅川梨

銅川梨主要有三個品種:黃梨、夏梨、牛油果。產地:山西省原平市銅川。黃梨和夏梨具有皮薄、核多多汁、風味濃郁、色澤黃亮的優點,含量為7-13%,含酸量為0.1-1%。牛油果果實扁圓形,平均三兩,外形美觀,果面黃綠色,有時向陽面有壹抹紅暈,貯藏後變黃,味甜微酸,略帶香味。這三種梨可以儲存到第二年,消耗量只有14-15%。因此被稱為“金瓜”,是古代的貢品。

砍三刀

剁三刀又名油包,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是五臺山人春節的主要食品之壹。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都是代代相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的飲食,五個人創造了壹種精細粗糧的食物。煎的時候,為了讓香油滲透進去,需要在上面切三刀,所以叫“切三刀”。又叫“油包”,因為吃起來油香。

潁州牛腩

在雁門關外的應縣,不僅有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還有壹種傳統美食叫牛腰肉,相當有名。應縣在唐五代以後壹度成為北方的經濟和軍事中心。遼金時屬西京道,經濟十分繁榮。幾經戰亂,壹年比壹年荒涼。但到了清朝中期,這裏的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各省佛教徒前往佛教聖地五臺山朝聖的必經之地,過往遊客和商人眾多。起初有麻花、黃餅、面餅等幾種地方美食,餐館生意很清淡。當時,應縣城裏有壹個叫宇易的餐館老板,因為生意不景氣,他非常焦慮。有壹天,他在做面包的時候,因為心不在焉,不小心打翻了面團桌上的半碗糖漿。他急中生智,把白面粉和糖漿混合在壹起做成面團,但它既不能蒸也不能烤好。他試著把它揉成小餅,放在油條的煎鍋裏煎。他拿出來壹看,味道很甜,越嚼越香,顏色和熟牛腰肉很像。於是他試著把它做成牛腰的形狀,壹起油炸,端給客人,立刻受到人們的稱贊。從那以後,宇易就專門制作這種食物,他的餐館也因此興旺起來,他的技藝代代相傳。

羊雜割

雜切是山西的壹種地方小吃。相傳山西人在元代就開始吃雜切,有壹種雜切是忽必烈的母親給的。元世祖忽必烈從陜西進入中原,途經曲沃縣時,其母莊生太後生病,曲沃名醫徐國珍為其診治,成為忽必烈母親最喜愛的醫師。徐的母親,廚師,和她的兒子壹起為王太後莊勝服務。可惜韓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之於水。他把它撿起來,洗幹凈,煮熟,配上大蔥和辣椒。味道很好。太後嘗後,大加贊賞,即賜名“羊奶酪”。此後逐漸流傳,成為民間小吃。羊雜切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不同。以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南路雜切(曲沃)強調水煮,原汁即原湯,色澤乳白色,口感醇厚。制作方法大致是清洗、煮制、切配四個步驟,工藝精細;中路(太原)全是雜切料,湯裏加蔥、姜、香菜,有的加粉條、豆腐,別有壹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切的吃法和制法比較粗糙。大鍋點著火,湯料放在鍋裏燉,和菜放在壹起,不正式。

舒邁

蒸餃是山西南部的傳統食品,形似石榴,潔白晶瑩,餡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李村的王就在北京前門外的仙峪口開了壹家浮山蒸餃館,做炸三角和各種名菜。除夕夜,甘龍從通州私訪回來,去浮山蒸餃館吃蒸餃。這裏的蒸餃餡軟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像翡翠石榴。吃了壹頓大餐後,他贊不絕口。回宮後,他親筆書寫了“都在壹處”三個大字,命人做了匾額,送到福山蒸餃館。從此,蒸餃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豆沙餅

豆沙糕是清朝末年發明的,由豌豆、梔子花和柿餅制成。相傳太平軍攻克河南濟源後,招募當地青壯年參軍,率部北上攻占晉城、長治等地,繼續向晉南推進。部隊進駐曲沃時,壹些濟源殘疾軍人看到曲沃富饒美麗,街道繁華,便不思家鄉,留在曲沃做起了豆沙糕生意謀生。民國年間,豆沙糕攤比比皆是,成為當地風味獨特的小吃。他們還編了壹句口頭禪:“來曲沃縣城,住大東關,抄壹副擔子,掙點豆沙錢。”豆沙餅的經營不占場地,不需要開店。原料易得,薄利多銷。

老金子麻花

明末清初,永吉縣鄉永寧村有壹個姓陳的人。他自己做了麻花,賣了出去,遠近聞名。人們稱他的麻花為“老金子麻花”。原來老金子家很有錢。因為他重視名聲勝過利潤,他賣了幾十年麻花,把自己的財產賣給窮人。他做的麻花根又大又均勻,又脆又好吃,價格又便宜,所以吃零食的人很多。每天,他提著兩個大籃子沿街叫賣。有壹天遇到兩個衙門的生意,想把他的麻花都買下來。老金子說:“我要賣給每家每戶,不能讓妳都有。”官員生氣了,踢翻了他的籃子,弄斷了繩子。老金子叫了壹群人去吃麻花。見大家吃完都不要錢,這位業務官很納悶,就把這件事上報給了縣官。縣官聽了,說:“這個人重名輕利,不用管他。”當地還流傳著壹句話:“老金子的麻花,燕子的紅白戲,誰吃誰喜歡。”老金子麻花的制作工藝代代相傳,品質不斷提高,成為永濟的特色美食之壹。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小吃。相傳麻花原本是宮廷食品,但流傳到民間,就變成了兩面粘在壹起的形狀,現在洪洞壹帶還能看到。清朝乾隆年間,翟店鎮西圩村的壹個商人把它帶回了家鄉運城,在那裏制作銷售,食用者很多。後來商人不斷改進制作工藝,把麻花從兩股改為三股,再擰成油炸的,呈現出金線花紋。目前,吉山麻花已在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大受歡迎。

揭州羊肉泡饃

解州的關帝廟聞名全國,解州的四大名菜——羊肉泡饃、小米油餅、油茶炒面、蔥花肉絲——也聞名全國。在這四大名吃中,羊肉泡饃最為著名。解州羊肉泡饃用料上乘,配料齊全,工藝獨特精湛,湯汁鮮嫩,味道鮮美,因此“看起來美,吃起來香”,受到各國客人的贊譽。有詩說:“原湯好喝,暖胃添精神。夏天吃胃寒,冬天全身暖。”據說慈禧太後去西長安的時候,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就派特使去解州給她帶去了。

津南老竈

津南老竈遠近聞名。最早出現在霍山南麓洪洞市的大排檔,已有數百年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八的廟會,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於是解渴生津的醪糟應運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使用了活泉水和用這種水灌溉出來的糯米,還因為它使用了獨特的烹飪爐竈和獨特的釀造方法。煮洪洞醪糟,要做壹個特制的扇箱爐,就像鐵匠的爐子。爐口直徑約26 cm,焊接壹段長度約33 cm,前後直徑3.3 cm的鐵制煙管。此外,還需要壹個大的黃銅鑄勺。用獨特的原料和爐具烹制的洪洞酒醅,色澤純正,口味正,香味長。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湯醪糟、蛋花醪糟、桂圓醪糟、三鮮醪糟等十余個品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大眾化湯品。

“三倒手”硬面饅頭

相傳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逃到臨晉縣,在那裏挨餓。恰好謝的“三手”包子店做的硬面包子剛出來。慈禧嘗過之後,連連稱贊味道鮮美。到了長安後,還是對“三倒手”小籠包心生向往,於是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的名聲便遠播四方。“三手”硬面包子制作工藝復雜,為手工操作。經過三次手動,面粉充分發酵,從而達到層次分明、醇厚飽滿、鮮美香甜的極佳效果。以前慈禧的飯菜被列為貢品,現在人們吃了以後都很欣賞。這幅對聯貼在運城市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濱祖籍“三倒手”門前。曾經的貢品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其鮮美的口感、醇厚的口感、香濃的色澤,正在將“三倒手”硬面包子推向更高層次的名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