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王陽明哪裏壹段有關幼兒教育

王陽明哪裏壹段有關幼兒教育

王陽明的兒童教育思想的內容

1. 在教育方式上,要順導性情,鼓舞興趣

他認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2意思是說兒童性情好動,喜歡嬉戲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錮,就像草木剛剛萌芽,順其自然就會使它長得枝葉茂盛,摧撓它則很快會使它衰敗枯萎。所以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註意順導兒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縛和限制。 而順導兒童性情進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興趣在提高兒童教育質量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如果兒童對學習興趣盎然,則學習時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動活潑地學習,這樣進步自然不會停止。就像時雨春風滋潤草木花卉,沒有不生機勃發,自然而然地壹天天長大的。反之,如果忽視了兒童興趣的培養,則會壓抑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使兒童的學習很難進步。

為此王守仁對當時流行的無視兒童興趣,摧殘兒童天性的傳統教育方法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指出:“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其結果不僅使學生厭惡學習,憎恨教師與學校,而且會使學生想盡辦法蒙騙老師,品德日趨敗壞。他認為這種教育不是教人為善,乃是驅人為惡。可見,王守仁提倡順導兒童性情,鼓舞兒童興趣的教育方法,是與傳統教育方法根本對立的,在當時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2. 在教學內容上,要教學生“歌詩,習禮,讀書”

他說“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2 吳光錢明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忽而惰,毋沮而作,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體貌習熟,德性堅定矣”。“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壹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3這就是說在教學生歌詩之時,必須容貌整肅,心氣安定,聲音清朗,節調均審:不要浮躁而性急,不要輕飄而喧囂,不要氣餒而畏懼,長期堅持就會精神宣暢,心氣平和。而習禮之時,必須澄心意肅思慮,儀表節律審慎,容貌舉止合度:不要輕忽而惰怠,不要沮喪而愧疚,不要僵直而粗野;從容而不遲緩,謹慎而不拘束,長期堅持就會使舉止容貌自然合於禮儀,思想道德堅定不移。而在授書之時,不務多,只求精熟:衡量學童的天資情況,能接受二百字的,以教授壹百字為限,使其精力常有余地,就不會有厭倦愁苦的憂患,而會獲得成就感的快樂。王陽明很重視學生的精神狀態,要氣定神閑,無所畏懼地接受知識,並要適可而止,不要使學生很累、很煩,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3.在教學原則上,要“隨人分限所及”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壹功夫。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4意思是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隨著各人所能達到的程度去做。今天的良知達到這麽個程度,就隨著今天的程度去擴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開悟,便隨著明天的程度去擴充,這樣做才是精粹純壹的功夫。教他人學習,也必須隨著各人所能達到的程度去進行。人的“分限所及”是指人的接受能力的限度。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分限所及”是在逐步增長的;隨著知識的積累,人的“分限所及”也是在逐步增長的。教授內容的多少難易,必須隨著人不同的“分限所及”的變化。

4.為學生制定“條規”

王陽明為學生制定了四個條規:立誌;勤學;改過;責善。即“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無所成,皆由於誌之未之立耳”;“已立誌為君子,自當從事於學。凡學之不勤,必其誌之尚未篤也”;“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以,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5這就是說不立誌向,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即使學習百工技藝,也沒有不以立誌為根本的。壹旦立誌成為君子,自然應當從事於學習。凡是學習不勤奮的人,壹定是他的誌向尚不3

4篤定。大賢也難免會犯過失,但不影響他最終成為大賢的原因,在於他有過能改。督策他人為善,是交友的原則,然而必須通過勸告和誘導的方式;獻出自己全部的愛,極盡委婉和順,使人感到可以聽從,經過推理分析後認為可以改正過失,能有的感悟而不會產生怨恨,他才會向善。教條是壹種教育的規約,對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具有約束作用。從這四項教條看,他要求學生的,主要在於思想與道德的修養。

三 王陽明兒童教育思想的特點

1.教育要順應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性情

王守仁主張教育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實際,順應兒童性情。提倡“把孩子看作孩子”,而不能當作小大人,甚至將其視為“拘囚”,體現了壹種“人本主義”的關懷。兒童就應當被看作兒童,應當得到兒童時代的歡樂。強迫兒童接受成人指導的東西,就抹煞了兒童認知和發展的特點。但是現實生活中那種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使孩子經受著各種各樣的束縛,以致兒童歡樂的歲月是在哭泣、懲罰、恐嚇和奴役中度過的。王陽明對傳統兒童教育的流弊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如果兒童教育不能順應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性情,其結果事與願違,兒童“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常常借故逃學,久而久之則益發厭學。

2.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王陽明指出:“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跋等。”他用良醫治病必須對癥下藥和種植樹木來做比喻,說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指出:“夫良醫之治病,隨其疾之虛實強弱,塞熱內外,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養心之學,亦何以異於是?” “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幼小萌芽,有壹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浸壞它了。”無論是把學生比作病人還是比作樹,都強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為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也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不同的接受能力,實施不同的教育。王陽明基於此曾把學生分為年齡之異、才能之異等類別,然後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以不同的內容,充分發展學生個性。

3.註重思想品德的修養

王守仁認為,為人謙虛,便可成就萬事萬業;驕傲是眾惡之源。他特別重視思想品德的修養。王陽明對不同階段的兒童應施予引導的不同內容並未給予明確提出,而且,其以“孝”與“仁”為核心的內容體系雖然較程朱理學更註重人類道德情感的普適性,但它並未脫離“三綱五常”的窠臼,註重的始終是封建社會道德規範的教育。王陽明所講的道德教育,

不外是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但是他主張讀書必以“正心”為前提,讀書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實際,以凈化思想為主,不必死記教條,弛逐功利,而陷溺其心誌。

四 王陽明的兒童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今兒童教育的啟示

王陽明的兒童教育思想基於儒家傳統的“中庸”理念,其核心是“致良知”,其目的是 “明人倫”,雖然也主張教師應該遵循自然、善待學生,但它更多的還是強調教師的訓導作用,它倡導的是師生之間壹種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的和諧關系。王陽明的兒童教育思想也主張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身心特點,通過適當的引導,使他們“趨向鼓舞”,“中心喜悅”,這樣兒童就能不斷長進,就好比時雨春風滋潤草木壹樣,日長月化,生意盎然。並強調通過引導兒童詠詩唱歌、學習禮儀、讀書諷誦,幫助他們激發誌趣、宣泄情感、端莊儀表、強壯筋骨、開發智力、明確誌向。借助這種在誌向上因勢利導、在性情中調理養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消除鄙陋和吝嗇,逐漸使他們的行為符合禮儀,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中和”的理想境界。王陽明也註意到了教育對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提出了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等壹系列教學方法。例如,他反復強調要“隨人分限所及”,所謂分限,是指兒童的認識水平和限度。他認為學習必須是循序漸進的,負擔壹定不要過重,這樣可以使兒童經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狀態。王陽明這種崇尚自然的兒童教育思想在當時都是極為先進的,即使在今天,這些教育思想也有很重要的啟發意義。當今的兒童教育已被附加了很多超越兒童發展階段的東西,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越來越阻礙兒童的發展。為什麽我們中小學生的“減負”運動會沒有效果,反而有越減越多的趨勢。自然的兒童教育哪裏去了?這些都很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