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語語音的語音研究

漢語語音的語音研究

古代的語音研究公元3世紀,中國就有了反切註音的辦法,據傳最早使用反切的是三國時孫炎,所著《爾雅音義》今已佚。反切的發明說明當時人已能夠根據漢語語音特點把壹個字(即壹個音節)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到南北朝時,沈約等人又註意到“平、上、去、入”四聲的分別,從此奠定了漢語音節分為聲、韻、調3部分的基礎,揭示出漢語語音的基本特性。以《切韻》為代表的韻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韻書根據聲母、韻母和聲調分析漢語語音,歸納出相當完整的語音系統,是漢語語音研究很重要的發展。中國歷代都有韻書,雖然其中往往雜有古音和方音成分,但有不少韻書能夠描寫出當時語音系統的基本面貌,這在古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韻書編寫的目的是為了便於讀書人做詩押韻,到唐末宋初出現的三十六字母則完全是為了歸納當時的聲母系統,已自覺地進入了語音研究的領域。宋元以後盛行韻圖,韻圖把韻書歸納出的韻母和三十六字母結合起來,根據發音特點各分為若幹大類,整理成表格,便人查檢,雖然所用名詞術語紛繁蕪雜,有的不易理解,但由於把語音系統簡化成圖表,漢語語音的系統性就表現得更加明顯。

古代學者很早就發現了古今音的不同。公元 3世紀,漢末劉熙《釋名》中就曾提到:“古者曰車,聲如居……今曰車,聲近舍。”但這種認識只限於個別的字音。對語音的歷史發展有系統的認識開始於16世紀,明代陳第從歷史觀點出發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的主張,是正確認識語音發展變化的理論先驅。顧炎武在陳第的影響下,對上古音做出開創性的研究,他把上古韻分為10部,為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礎。清代考據學盛行,壹些著名學者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孫、錢大昕等人都對上古音的研究作出很大貢獻,研究越精,韻部就分得越細。清代學者很少研究上古音的聲母,只有錢大昕提出“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的主張,今天看起來仍是完全正確的。江有誥集各家之成,編成《音學十書》,把上古音分為21部,並列出諧聲表,可以算是清代研究上古音的總結。20世紀初,章炳麟和黃侃又對江氏結論有所修正,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和成就到此就告壹段落。

清代學者研究語音是為考據學服務的,目的主要在於疏通先秦古籍,因此對上古音以後的語音發展不大重視,稱《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為“今音”,很少有人專門研究。清末陳澧扭轉這種偏向,所著《切韻考(內外篇)》用逐字系聯的方法分析歸納《廣韻》的反切上下字,考訂中古音的聲母和韻母。他所創的系聯法雖有壹些缺點,但方法比較嚴密,結論基本可信,至今為人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