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劉勰寫的。該書成書於南朝齊、中興帝時期(501 ~ 502)。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壹部具有嚴密體系的《大而思周》(章學誠《文史相融?詩話)是壹部文學理論專著。魏晉時期,中國的文學理論有了很大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逐漸形成了繁榮的局面。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在其歷史發展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不僅為《文心雕龍》的出現準備了條件,而且也在《文心雕龍》中得到了體現。
內容《文心雕龍》***10卷,50篇。原著分為上下兩部分,每部分25篇。這本書包括四個重要方面。上半部分從原道到辨騷的五篇是本書的綱領,而本書的核心是原道,要求聖人,要求經,要求壹切以道為本,以聖人為本,以經為本。從《明詩》到《秘書》,以論文前言為中心,對各種文體、作家、作品的源流逐壹進行研究和評價。在以韻文為對象的“雜文”中,以明詩、樂府、賦解較為重要。在《散文無韻序》、《史傳》、《諸子》、《論說》等文章中意義重大。下篇從《神思》到《尋找》共20篇(不含時間序列),以“分析感受、挖掘”為主,集中論述創作過程的各個環節,這就是創作論。《時間序列》、《故事集》、《同伴》、《成器》等四篇,主要是文學史和批評鑒賞。下面兩部分是這本書的主要精華。以上四個方面有***49篇,加上作者寫這本書的動機、態度、原則等50篇。
儒家思想是主導意識形態的核心。雖然《文心雕龍》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但構成其文學思想綱領和核心的卻是儒家思想。它並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的真實性,而是認為在客觀現實世界之外有壹個與生俱來的“道”或“神”。這個“道”或“神”,是決定客觀世界壹切變化的無形的、最終的依據。劉勰認為“原道以章法之用,教以靈理之學”(《原道》),這是聖人寫經的根本原則。“神道教”語“咦?觀點?荀:“聖人以神道教,天下順。當然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上帝”及其現實中的代理皇帝視為最高權威。根據這壹觀點,《文心雕龍》不僅進壹步發展了自楊雄以來荀子的"原道"、"經"、"求聖"思想,而且滲透到《文心雕龍》的各個重要方面,成為其立論的根本依據,為其理論染上了壹層經學色彩,帶來了諸多局限。比如他認為各種文章都是經典的“分支”。當時有各種專題實用文章,卻對正在形成的小說不屑壹顧。
但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時,《文心雕龍》摒棄了文人的抽象說教,表現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文學觀。而且在文學創作與批評、文學的特點與規律等方面提出了壹系列精妙獨到的見解。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所謂“時代變了,質量變了,...民謠是文藝的,是與時俱進的”和“文學的變化與世界有關,興衰與時序有關”(時序),把以前這方面的理論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非常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在《總變》中,他根據楊雄關於“事業”和“革命”的觀點,即文學創作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提出了“總變”。他要求作家大膽創新:“續寫事業”,“壹定要與時俱進出成績,抓住機會無所畏懼”。只有不斷創新,也就是《文心雕龍》中所說的“變”,文學創作才會得到不斷的發展:“變則久矣”(通變),“異代接武,所以不得不參變,其變居功”(尋)。但也強調任何“改變”或創新都離不開“交流”,即傳承。所謂“通”,是指文學的約定俗成:“名與理共,體必以事為據。”文學創作只有熟悉各種“舊事實”,才能有“多通則”(《通編》),“東曉心境變化,曲昭風格,才能富新意,雕琢奇詞。趙筆法刻意新而不亂,蕭詞奇而不拙(《風骨》)。“新意”和“奇言”的創造離不開“交流”,也就是傳承。否則,“雖得妙計,多險敗。”因此,只有把“傳播”與“變革”、“事業”與“創新”很好地結合統壹起來,文學創作才能“走不盡的路,喝不盡的源”(“傳播”),才能獲得長足健康的發展。
《創造論》對文學創作中的主客觀關系進行了細致深入的探討。先秦兩漢時期,這壹問題在文學理論中曾有過短暫的涉及,如《詩序》中有代表性的“情動於中,形於言”之說。魏晉時期,曹丕開始接觸作家氣質,陸機對藝術想象作了精辟的論述。而劉勰對創作中的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作了更為明確和全面的論述。首先肯定了“彩雲雕”、“草木華開”這類現象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所謂“夫戴外飾,蓋自然耳”(原道)。同時也強調了創作主體的重要性,即作家與生俱來的氣質、氣質、才華(如“風格”、“才華”)和後天的知識修養,以體現文學創作中的現實美。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文心雕龍》還論述了在創作中,主觀的“情”與客觀的“景”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即“情隨物興”、“物觀隨情”(釋賦)、“情隨物動,言隨情發”(尋)和“登高”,《文心雕龍》關於物我、情與景關系的論述,對唐代及以後關於這壹問題的討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文心雕龍》強調情感在整個文學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學創作要“聚氣詠情”,提倡“為情而寫”;反對“為寫作而創作感情”(《愛》)。認為創作構思是“懷情”(神思),結構是“存物以應情”(壹般藝術),剪裁需要“置情於位”(榮劍),甚至作品的體裁、風格都起著重要作用。這種理解相當深刻,符合文學的特點和規律。
《文心雕龍》對風格和性格也有深入的探討和論述。在“風格”壹章中,劉勰繼承了曹丕關於風格的觀點,並有所發展。他認為作家風格形成的原因是先天稟賦和氣質差異:“情勝”;後天學與染也有區別:“道染為凝練。”而各種不同的文章又分為四組八體,每組都有自己的正反體:“雅與奇,奧與特異,繁與合;強而輕”;但是,它們是相互關聯的。”八體雖然不壹樣,但是會整合數字。如果他們在擂臺上,他們就會收斂。“作者在這八種形式中的不均衡演變,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劉勰的風格研究對後世詩歌和《二十四詩品》產生了直接影響。
在風格論的基礎上,劉勰特別推崇“風之品格”。“風格”壹詞原本是評價南朝人物精神面貌的專用名詞。文學理論批評中的“風格”壹詞就是從這裏衍生出來的。“風”是指文學作品要有強烈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即《詩序》中的“風動”。“骨”就是要求表現的蒼勁、清新。“風骨”說不僅是針對南朝漂浮的文風,也是從傳統文學理論中總結出來的。“風骨”說對唐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文心雕龍》的藝術想象理論也是精辟的。本文繼承了文賦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做了進壹步的探討和發展。《神思篇》借用成語“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來論述藝術想象超越時空限制的特點:“故無聲若有所思,思之千年;悄動,見萬裏。”但是,他比陸機的觀點更進了壹步。他認為藝術想象不是無中生有的,並用“廣博的知識是窮人的食糧”的形象比喻說明藝術想象的基礎只能是客觀生活中的材料或原料。這個觀點符合實際。同時,還提出了“神與物行”的重要觀點。“神”意為“思考”,是六朝時期的常用詞匯,表示思考的特點不迅速;語言出來“容易嗎?系詞上:“神獨壹,故不快,而不可為。“‘物’是客觀存在的。”“徘徊於神與物之間”是指壹個作家在整個藝術想象過程中離不開具體的、感性的形象,兩者總是有機地結合在壹起,這就是形象思維的特點。”《文心雕龍》還強調,作家的精神和心理只有處於“空靜”的狀態,才能更好地馳騁藝術想象,不受外界幹擾。“虛靜”說源於道家,經荀子進壹步發展,劉勰創造性地運用於文藝創作理論。
《文心雕龍》在論述藝術想象時,也提出了“積知識以存寶藏,理決策以充實才情,學讀書以作窮照”等觀點,並強調藝術想象要有廣泛的日常生活知識積累,從而為其藝術想象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心雕龍》之後,關於藝術想象和形象思維的論述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王昌齡說“神在物中”(《唐音貴錢》卷二),蘇軾說“神在萬物相聯”(《李樹蔔式山莊圖後》),黃宗羲說“古之人情不可分”(《黃富賢詩序》)等觀點都沈浸其中。在《文心雕龍》?《神思》壹文也很好地闡述了“修辭”、“誌”與語言的關系。
就文學創作而言,《文心雕龍》討論的問題有:文學誇張、結構、剪裁、實用主義、修辭、意蘊、氣質。在這些問題的討論中,也有很多精辟的觀點。比如在誇張方面,《文心雕龍》不僅第壹次提出文學創作離不開必要的誇張以使作者的表現更加突出,而且他還提倡誇張和克制,反對誇張和不準確。
文學批評《文心雕龍》有許多精辟的批評見解。其中,《伴》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較早的壹部專著。提出了批評的態度,批評者的主觀修養,以及批評應註意的方面。雖然有些論述有學者的味道,但很多更精辟。比如在批評態度的問題上,劉勰強調批評要有全面的觀點。因為作家的才華和氣質不僅“短而特”、“難備”(程顥);而且,由於文學創作在內容和形式上是豐富多樣的,批評家不應該“試圖把什麽都從壹個角落換到另壹個角落”,否則就會出現“望東不見西墻”的現象。再比如,對於評論家,他特別強調了廣博知識的重要性:“圓形照片的圖像必須先看。”並且根據桓譚的“能讀千詩則精,能觀千劍則知壹小劍”(《傅道·全後世漢語》卷十五),在後世提出了壹個非常著名的結論:“能言千曲始知聲,能觀千劍始知器”(尹稚),認為任何批評中的真知灼見只能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和經驗之上。這些意見不僅使當時的作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曹丕的典?紙),《人人自稱持蛇之珠,家家自稱持荊山之玉》(曹植《與楊德祖書》)具有積極的批判意義,至今仍有壹定的借鑒意義。但作為批評家,劉勰有時缺乏應有的知識和判斷力。比如他對傑出的文學家陶淵明壹句話都沒說。
文章的體裁和來源各種文章的體裁和來源的論述也是《文心雕龍》的重要內容。自曹丕、陸機先後提出文章體系異同的見解後,智玉的《論金代文章之分》和李沖的《論翰林》對這壹問題有了進壹步的論述,但這些著作都已壽終正寢。劉勰的《文心雕龍》,從《辨騷》第五章到《秘書》第二十五章,成為我國南朝時期唯壹壹部研究文章體系和起源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這壹問題的重要歷史文獻。其中不乏細致、中肯、精辟的見解。例如,在《明詩話》中,論述了從建安時代到劉崧初年的詩歌發展過程,情況就是如此。
雖然《文心雕龍》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尤其是儒家思想如景宗、鄭聲等對其文學理論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名副其實、頗有見地的專著。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非常寶貴的遺產,越來越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理論工作者的關註和重視。
在中國,有許多關於《文心雕龍》的研究、註釋和翻譯作品。現存最早的手稿是唐手稿(藏於北京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是最早的版本,有壹本明嘉靖版四輯。比較流行的有黃清本、註《文心雕龍》、楊註《文心雕龍及其補編》、周註《文心雕龍》、王啟立註《文心雕龍》。
/view/40343.htm
/季布/文倫/文新/wenxingm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