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壹。
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
四書,拼音:sì shū.解釋: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例句:賈母因問林黛玉念何書。 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紅樓夢》
1、《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南宋 理學家?朱熹?註《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註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註》,“四書”之名始立,後用作學習的入門書。 元 皇慶 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出題,發揮題意規定以 朱熹 的《集註》為根據。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齋箴》序:“近世 朱 氏‘四書’,吾服膺焉。”參見“ 四子書 ”。
2、指四部書。 南朝 梁 蕭統《謝敕賚制旨大涅盤經疏啟》:“四書所總,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陸龜蒙《奉和襲美二遊詩》:“嘗聞四書曰,經史子集焉。”陳建冰《題載敬堂》:“載道興文,心遊六藝;敬天樂遇,德體四書。”參見“ 四部書 ”。
《中庸》是壹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壹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壹部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