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帝真的是厚葬嗎?巴陵還能挖到寶藏嗎?文史筆談

文帝真的是厚葬嗎?巴陵還能挖到寶藏嗎?文史筆談

2021 65438+2月14,國家文物局公布重大考古成果。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和論證,漢文帝陵墓終於得到官方認可。位於陜西Xi以東白鹿原上蔣村東側的“蔣村墓”為陵墓,糾正了700多年來陵墓位於鳳凰口的謬誤,解決了西漢十壹陵的命名問題。

中國皇帝雕像

漢武帝劉恒以節儉著稱,巴陵薄葬也受到歷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崇。薄葬已經成為我們對巴陵的普遍認識,漢墓“十室九空”的現狀已經找到,但很多人認為“小氣”皇帝的墓並沒有被挖出來。但從古代盜墓史來看,漢文帝陵墓被盜三次,影響巨大,也引起了人們對陵墓是否真的被疏葬的質疑。如黃的《漢文帝非薄葬》和的《巴陵薄葬質疑》,都對巴陵薄葬持懷疑態度。

文帝薄葬被歷代奉為典範。

文帝的節儉在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史記·孝文本紀》記載:“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其宮、園、犬、馬、衣壹無所獲...他經常穿衣服(壹種又粗又厚的絲綢衣服),但好在妻子小心謹慎,所以他的衣服不能拖。漢文帝有壹次要建梯田,請來工匠計算。聽說要100斤黃金,相當於十個中等收入家庭的財產。他覺得太奢侈,放棄了。

漢文帝有壹顆罕見的慈悲之心。他住在父親留下的大宅裏,但想想平民生活的艱辛,又覺得慚愧。為了省錢方便百姓,他樹立了皇帝薄葬的榜樣。史書記載:“凡墓皆以土器管之,不得以金銀銅錫裝飾,以省則省,不勞則民。”

據史書記載,漢文帝在最後遺詔中明確反對重葬。“今世賢賈生而死惡,重葬斷其業,重役傷其命。我不太接受。”他也認為不要擾民,不要增加人民的負擔。“此事令天下官民,必放三日。禁止帶女人,娶女人,禮拜,喝酒,吃肉。那些應該在葬禮上服務的人沒有練習。隨身帶不超過三寸,也不要布車和兵器,也不要派人哭著進宮。”漢文帝還下令,在他死後,“其妻以下者,至少要立”,即把後宮以下的宮女全部送出宮外,體現人道主義關懷。

漢文帝之所以提倡薄葬,反對厚葬,除了節儉不擾民之外,防止盜墓也是壹個很重要的因素。《史記·張釋之列傳》載:(漢文帝)顧對群臣說:“呵呵!以北山石為丘,用絮繪陳,並繪之。妳怎麽能動呢?”雙方都說:“好。”放前,他上前說:“讓那些想有所為的人,雖然與南山隔絕,但還是有所為;讓那些無欲無求的人,雖沒有石棺,何苦呢!“文帝謂之善。”《史記》解釋說:“北山青石質地致密,不愧為碑,至今猶在。所以秦本紀造房或者造山石也是真的。“所以,皇帝要北山之石為棺,以之為精獄。解讀答案,但作薄葬,葬中無貪,雖無石棺,何愁?如果做壹個厚厚的殉道者,墓裏會有東西,雖然不會蓋南山,但還是會被人發現。

漢文帝死於元七年六月初壹(前157年七月六日)。葬禮按照“巴陵山河不因其故而變”的最終制度,迅速有序地進行著。六月初七葬於巴陵,崩至下葬,但有壹周,他確實遵照了遺詔不擾民的要求。

漢文帝薄葬,為歷代帝王、文人所稱道。唐代司馬振在《三史筆記》中“隱逸贊之”:“巴陵依舊,千年贊之。”沈炯《南梁歸魂》以秦始皇陵的奢華襯托巴陵的節儉:“咄,驪山之丘,醴陵之園。文龔建沒有隔閡,也不會說什麽。”白居易的《草茫茫(重葬之刑)》也將秦始皇陵與奢儉、兇吉的巴陵相提並論,勸誡反對重葬:“壹墓掘破,龍將三月焚。可憐寶玉重返人間,借泉買災。奢則亂儉,兇則在眼前。回望南方,漢文葬於巴陵。”唐人包融稱贊巴陵因薄葬而免於盜墓:“巴陵壹代未滅,風本自張廷尉起節儉。”張廷威是張釋之。

魏文帝曹丕在最後制作中以漢文帝薄葬為例,認為薄葬可以避免被盜墓賊發現:“漢文帝不發大財,巴陵無所求;光武之掘,原墓封樹。巴陵的終結是由於它的釋放;挖掘原始墳墓在明帝是有罪的。"阿良武帝蕭炎,上諭中提到"西京巴陵"建簡皇後墓,還囑咐他"常素樸","省事儉用"。五代以後,周朝始祖郭威為自己建陵,以漢文帝為榜樣,必須節儉。他說:“我攻占河宅時,看到李家十八帝的墓地,浪費財力物力人力,被開發了。妳不知道漢文帝的節儉,葬在巴陵元,從此有目共睹。"

江村壹號墓發掘現場展望

巴陵在屢遭搶劫後是否被薄葬,令人懷疑。

“自古及今,無仙國,無墓可挖。”曹丕這句話有壹定道理。

西漢末年,赤眉軍橫掃清、徐、燕、豫四國,公元25年攻入長安,殺死了重新做人的皇帝劉璇。《汪涵莽傳》記載:“赤眉焚長安宮城,害人重新做人。.....所有的祠堂和墳墓都被挖掘了,但只有巴陵和淩渡完成了。《後漢書·劉盆子傳》對赤眉軍的暴行記載得更為詳細:“掘墓取其寶,然後辱呂後之體。賊皆以玉匣殺之,故赤眉猥瑣。"

東漢末年,漢墓被反復發掘。《三國誌》中,董卓曾“火燒洛陽宮,學掘陵取寶”。漢高祖和漢光武帝兩代開國皇帝,亂世難免“墳頭塌了,孩子在上面走”。曹丕曰:“自亂以來,漢代墓葬皆掘,玉匣被焚,屍骨盡毀。這是燒死的懲罰。不痛苦嗎?禍因樹厚埋封。”

翻看史書,考證史實,並非曹丕所說的漢文帝巴陵未被發掘(“漢文帝未發展”“巴陵已完”,《漢書》中巴陵與淩渡已完,《後漢書》中巴陵以光武帝的語言單獨完成,唐代包融的詩“巴陵代未滅”等。在戰爭時期,有時甚至在和平時期,不僅厚葬的陵墓會被挖掘,就連後世約定的薄葬陵墓也難免被反復盜掘。

清代黃汝澄在《日之錄集解》中引用於涼的說法,認為中國皇帝巴陵三次被劫:巴陵三次被遣;並且還贈送了《張湯傳》。《風俗通》雲:“巴陵薄葬也。”兩個也是。據《晉書》記載,有三件事。

第壹次有記載的巴陵被盜,大約是漢文帝下葬後40年。張湯《漢書·列傳》記載:“有人偷文園錢,丞相(顏)約唐(張)。直到現在,唐念都是宰相壹個人,四點鐘去園子裏。謝的時候,唐沒有謝。謝丞相,立禦案。”小文園的錢是漢文帝陵墓裏埋的錢。王先謙對《漢書》的補充“把錢埋在墓的四角,傳記說偷頭發的人是在四角找到的,不是在墓裏。”他認為這次巴陵被盜的錢幣只是埋在園子四角的錢,漢文帝墓並沒有被挖掘。盜墓事件發生後,丞相嚴接見張湯* * *致歉,但在漢武帝面前,張湯認為丞相有責任四時巡視陵墓,作為壹個古代文人沒有過錯。結果丞相獨當壹面,任命張湯徹查此案。

西漢末年赤眉軍進長安時,巴陵和淩渡都沒有發掘。黃在《漢文帝非薄葬》壹文中認為“唯巴陵和完了”不是因為薄葬,而是形勢使然,赤眉軍來不及去長安東南的白鹿原盜墓。長安西北鹹陽壹字排開的九座漢墓就沒那麽幸運了。這些墓葬恰好在赤眉軍的行軍路線上,所以都被發掘出來了。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晉文帝紀》還記載了巴陵被盜的第三次:建興三年(公元315年)六月,“漢巴、陵、被盜。”《金淑索禪傳》中詳細記載了陰環、等數千秦人盜走韓霸、杜爾陵,並獲得許多財寶。漢武帝問陳:“漢墓裏的東西有什麽邪氣?”禪對他說:“漢朝皇帝登基壹年,成了陵墓。天下貢品三分之壹,壹份給祠堂,壹份給客人,壹份給山陵。漢武帝年代久遠,比茂陵之崩,其樹可拱。赤眉不能把陵墓裏的東西拿走壹半。時至今日,爛帛猶存,珍珠翡翠不盡。這兩座墳墓是節儉的人的耳朵,也是永生的戒律。”陰環、吳邪等人發動“千軍萬馬”來盜取巴陵和淩渡。可以說規模不小,“多寶”可見收獲也不少。

顧嚴武《日陸贄》說,“自春秋等國以來,重葬之俗,雖以孝為本,亦不能完全杜絕,之書未必全錄。”從多次被盜的巴陵錢幣、珍寶來看,“巴陵之治以土器,不準金銀銅錫”的說法並不成立。

於涼索《史記·貨殖列傳》說得好,“文帝之葬不到陵,實不薄”。《晉書》索禪說“此二陵為儉民之耳”,僅與漢武帝茂陵相提並論。皇帝葬禮中所謂的薄葬,只是和陵墓的厚葬相比,但皇帝的鋪張仍然不小。漢文帝建巴陵,“郡死壹萬六千人,郡亡壹萬五千人”,* * *用了365438+萬人,比起秦始皇征用70萬勞工,真是節儉。但漢文帝即位後壹兩年就開始修建巴陵,而且建設工期長達20年,並非薄葬。同樣以節儉和薄葬著稱的曹操,在他的遺書中說“衣要隨時穿,無寶不藏”。但曹魏高陵的考古發掘現實是,高陵雖曾多次被盜墓賊光顧,但出土文物200余件,其中有許多鎏金、金銀絲線、金銀銅飾、玉器、水晶、瑪瑙、珍珠、雲母片等。

巴陵薄葬不薄。可能只是皇帝言行不壹,世人耳目薄葬。比如漢文帝雖然號稱節儉,但是給鄧壹條嚴格的通山之路,壹點都不節儉。也有可能漢景帝沒有遵從漢武帝的遺詔,有很多事情是後嗣和大臣沒有遵從死者的意願。比如曹丕說的“宋公重葬”就是因為華遠、樂居沒有盡到責任,“棄君為惡”。光武帝本來是褒揚漢獻帝薄葬的,但是他的陵墓“掘自原墓,罪在”,漢獻帝以愛之名葬父,實際上是害了他。

王子今教授的《巴陵薄葬質疑》壹文認為,巴陵不薄,可能是巴陵經歷了多次葬,由薄到厚,如將竇太後合葬,再將陶長公主與合葬。竇太後死後,東宮的錢財都留給了長公主劉樸。晚年,長公主最寵愛的顏東也極其奢侈。只有當他的零花錢超過100斤,他的錢超過100萬,他的絲綢超過1000匹時,他才會問。

巴陵也許不瘦,但妳能挖到寶藏嗎?目前是不現實的。據漢墓考古隊副隊長曹龍介紹:“目前正在挖掘的是蔣村墓的外隱坑,巴陵核心區不會挖掘。”

目前,在巴陵發掘的8個隱坑中,已出土陶俑、青銅印章、青銅車馬、鐵器、陶器等1500余件。

參考

黃漢文帝不葬薄(1995)

王子今對巴陵薄葬的質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