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笑散
雞鳴散
獨活寄生湯
止咳化痰平喘
苓甘五味姜辛湯
清氣化痰丸
滾痰丸
貝母瓜蔞散
成份 主治 貝母壹錢五分(4.5g),瓜蔞壹錢(3g),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八分(各 2.5g)。 燥痰咳嗽。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幹燥哽痛,苔白而幹。 ……詳細
蒿芩清膽湯
成份 青蒿 6 克,竹茹 9 克,法半夏 5 克,赤茯苓 9 克,黃芩 9 克,枳殼 5 克,碧玉散 9 克(或用:滑石 6 克甘草 1 克青黛 3 克)。 主治 少陽濕熱,痰濁內阻。證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
粘涎,甚或幹嘔呃逆,胸脅脹滿,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 ……詳細
柴胡達原飲
成份
柴胡、生枳殼、川樸、青皮、黃芩各 5 克,桔梗 3 克,草果 2 克,檳榔 6 克,荷
葉梗 5 克,炙甘草 2 克。 主治 痰濕阻於膜原。證見胸膈痞滿,心煩懊惱,頭眩口膩,咳痰不爽,間日發瘧,舌
苔厚如積粉,捫之糙澀,脈弦滑。
消導
凡能消化飲食導行積滯的藥物均稱消導藥,由消導藥組成的方劑叫消導方。 運用消導方藥以消除食積腹脹,消化不良或痞塊積聚等證的方法叫消導法,也稱消食化滯法,屬消法範疇。 本法適用於傷食,食滯證,證見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大便不暢或泄瀉,或下痢等。同時,也適用於痰食 氣血積聚或痞塊癥瘕等證。 本法對虛證應慎用或禁用。如脾虛運化失職所致的食滯,應配以健脾和胃藥同用,久病體虛無實證,不宜 使用。
枳術丸
成份 主治 枳實(炒)250g,白術(炒)500g。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不化,脘腹痞滿。 ……詳細
枳實導滯丸
成份 大黃十兩,神曲(炒)、枳實(麥炒)各五錢,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白術(土炒)、 茯苓各三錢,澤瀉二錢。 主治 沈有力。 ……詳細 痢疾,脘腹痞悶,腹痛,大便窘迫,小便黃赤澀少,或大便不通,舌苔黃膩,脈
鱉甲煎丸
成份 鱉甲炙十二分,桃仁二分,柴胡、蜣螂熬各六分,烏扇炮、黃芩鼠婦熬、幹姜、 大黃、桂枝、石葦去毛、厚樸、瞿、紫葳、阿膠各三分,蜂窠炙四分,赤硝十二分,芍藥、牡 丹去心蟲熬各五分,人參、半夏、葶藶各壹分。
主治
瘧疾日積不愈,脅下痞硬有塊,成為瘧母。 ……詳細
保和丸
成份 翹 30 克。 主治 脈滑等癥。 傷食積滯,胸脘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而黃, 山楂 180 克、神曲 60 克、萊菔子 60 克、半夏 80 克、陳皮 30 克、茯苓 90 克、連
補益
凡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作用,能治療各種虛證,增強人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的藥物,稱為補益藥。 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立法,用補益藥為主組成,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以治療各種虛證的方劑,稱做 補益方劑。 適應癥:本類方藥主要適用於兩個方面:壹是用於病邪已盡,因久病體質虛弱的病證,以增強體質,促進機體恢 復健康;二是用於邪盛正衰,正氣不能抵抗邪氣的病證,常與祛邪藥同用,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分類:補益方藥可分為,補氣方藥、補血方藥、補陰方藥和補陽方藥四類。 註意事項: 1.補益藥不適用於有實邪的病證,因能“閉門留寇”加重病情。 2.補血滋陰藥性多滋膩,因滋膩礙胃、導致氣滯、宜與理氣健脾藥同用。 3.補氣助陽藥多甘溫辛燥,易耗陰液,凡陰虛火旺者不宜用。 4.脾胃虛弱者、應加健脾益胃藥同用、增進脾胃功能,使虛者受補。
八珍湯
成份 人參 30 克,白術 30 克,白茯苓 30 克,當歸 30 克,川芎 30 克,白芍藥 30 克, 熟地黃 30 克,炙甘草 30 克。 主治 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
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本方常用於病後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 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正文 正文 功用:益氣補血。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9 克)水壹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壹枚,煎至七分,去滓,不 拘時候,通口服(現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姜 3 片,大棗 5 枚,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所治氣血兩虛證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後失調、或失血過多而致,病在心、脾、 肝三臟。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虛,故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脈細;脾主 運化而化生氣血,脾氣虛,故面黃肢倦、氣短懶言、飲食減少、脈虛無力。治宜益氣與養血並 重。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益氣養血,***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助人參益氣補脾;當 歸、白芍養血和營,助熟地滋養心肝,均為臣藥。川芎為佐,活血行氣,使地、歸、芍補而不 滯。炙甘草為使,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八藥,實為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復方。用法中加 入姜、棗為引,調和脾胃,以資生化氣血,亦為佐使之用。 ……詳細
泰山磐石散
成份 人參 3 克,黃芪 6 克,白術 6 克,炙甘草 2 克,當歸 3 克,川芎 2 克,白芍藥 3 克,熟地黃 3 克,川續斷 3 克,糯米 6 克,黃芩 3 克,砂仁 1.5 克。 主治 氣血虛弱所致的墮胎、滑胎。胎動不安,或屢有墮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
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 .正文 正文 功用:益氣健脾,養血安胎。 用法:上用水壹盅半,煎至七分,食遠服。但覺有孕,三五日常用壹服,四月之後,方無 慮也。 禁忌:斟酌。 ..詳細
人參蛤蚧散
成份 知母 12g。 主治 久咳氣喘,痰稠色黃,或咳吐膿血,胸中煩熱,身體日漸消瘦,或面目浮腫,脈 蛤蚧 1 對,苦杏仁 12g,炙甘草 9g,人參 12g,雲苓 15g,川貝 12g,桑白皮 12g,
浮虛,或日久成為肺癆。
正文 正文 功用:益氣清肺,止咳定喘。 現代應用: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證屬虛喘而兼痰熱者。 方解:本方證病位在於肺、脾,屬虛,兼見有痰熱。方中蛤蚧 1 對,在於補肺腎,止咳定 喘;人參補肺脾之氣;雲苓健脾滲濕;北杏、桑白皮降肺熱、止咳定喘;川貝、知母清熱化痰、 潤肺;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加減法: 1.若無陰虛內熱,去知母,桑白皮減量為 6g 2.咳吐膿血或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 15g 田七末 4g 3.屬於陰虛火旺者,加入麥冬 12g ……詳細
生脈散
成份 主治 人參 9 克,麥門冬 9 克,五味子 6 克。 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幹口渴,舌幹 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幹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幹舌燥,脈虛細。
紅少苦,脈虛數。 ……正文 正文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用法: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若屬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虛,亦應在陰傷氣耗, 純虛無邪時,方可使用。 方解:本方所治為溫熱、暑熱之邪,耗氣傷陰,或久咳傷肺,氣陰兩虛之證。溫暑之邪襲 人,熱蒸汗泄,最易耗氣傷津,導致氣陰兩傷之證。肺主皮毛,暑傷肺氣,衛外失固,津液外 泄,故汗多;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陰傷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則咽幹口 渴。舌幹紅少苔,脈虛數或虛細,乃氣陰兩傷之象。咳嗽日久傷肺,氣陰不足者,亦可見上述 征象,治宜益氣養陰生津。方中人參甘溫,益元氣,補肺氣,生津液,是為君藥。麥門冬甘寒 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用以為臣。人參、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溫,斂肺 止汗,生津止渴,為佐藥。三藥合用,壹補壹潤壹斂,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使氣 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故名“生脈”。《醫方集解》說:“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 復生之,其功甚大。”至於久咳肺傷,氣陰兩虛證,取其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令氣陰兩復, 肺潤津生,諸癥可平。
詳細
參苓白術散
成份 蓮子肉 50 克,薏苡仁 50 克,砂仁 50 克,桔梗 50 克,白扁豆 75 克,白茯苓 100 克,人參 100 克,炙甘草 100 克,白術 100 克,山藥 100 克。 主治 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舌淡苔白膩,脈虛緩。(本方常用於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 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正文 正文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 克),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現代用法:作湯劑,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斟酌。 方解: 本方證是由脾虛濕盛所致。脾胃虛弱,納運乏力,故飲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 見腸鳴泄瀉;濕滯中焦,氣機被阻,而見胸脘痞悶;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肌膚失 於濡養,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皆為脾虛濕盛之象。治宜 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止瀉。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 藥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並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更用砂 仁醒牌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 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佐使。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 邪得去,則諸癥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 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參苓白術散兼有滲濕行氣作用, 並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 《古今醫鑒》所載參苓白術散,較本方多陳皮壹味,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者。 ……詳細
當歸補血湯
成份 主治 黃芪 30 克,當歸 6 克。 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
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於婦人經期、產後發熱等屬血虛陽浮
者,以及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血虛氣弱者。) 正文 正文 功用:補氣生血。 用法:以水二盞,煎至壹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禁忌:陰虛發熱證忌用。 方解: 本方證為勞倦內傷,血虛氣弱,陽氣浮越所致。血虛氣弱,陰不維陽,故肌熱面赤、煩渴 引飲,此種煩渴,常時煩時止,渴喜熱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是血虛氣弱,陽氣浮越之 象,是血虛發熱的辨證關鍵。治宜補氣生血,使氣旺血生,虛熱自止。方中重用黃芪,其用量 五倍於當歸,其義有二:本方證為陰血虧虛,以致陽氣欲浮越散亡,此時,恐壹時滋陰補血固 裏不及,陽氣外亡,故重用黃芪補氣而專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 之理,此其壹;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此 其二。配以少量當歸養血和營,則浮陽秘斂,陽生陰長,氣旺血生,而虛熱自退。 至於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取其益氣養血而退熱。瘡瘍潰後,久不愈合,用本方 補氣養血,扶正托毒,有利於生肌收口。 《內外傷辨惑論》說:“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故本方應與白虎湯加以區別。白虎湯證 是因於外感,熱盛於內,病情屬實;當歸補血湯證由於內傷,為血虛氣弱,病情屬虛。因此, 白虎湯證大渴而喜冷飲,身大熱而大汗出,脈洪大而有力;當歸補血湯證口渴則喜溫飲,身雖 熱而無汗,脈大而虛,重按無力。所以《內外傷辨惑論》強調:“惟脈不長實,有辨耳,誤服 白虎湯必死。”
固澀
凡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用,用於治療各種耗散滑脫證候的藥物,叫做固澀藥。 凡以固澀藥為主而組成方劑,叫做固澀方。 本類藥物大多性味酸澀,分別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故 適用於久病體虛、正氣不足所致的自汗、盜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久咳虛 喘,以及崩漏帶下不止等滑脫不禁的證候。 滑脫證候的根本原因是正氣虛弱,而收斂固澀屬於治標應急的方法,不能根本消除導致滑脫 諸證的病機,故臨床上常與補益藥同用,以期標本兼顧。還應根據具體的證候和病機,有選擇的
配伍應用。如氣虛自汗、陰虛盜汗、當分別以補氣方藥或養陰方藥同用;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或 帶下,應與補脾固腎方藥同用;腎虛遺精,遺尿應配補腎藥;屬肝腎虛的崩漏出血,當配以補肝 腎,固沖任的方藥;久嗽不止,應配以補肺益腎、止咳化痰之方藥。 凡屬外感邪實者,應當禁用或慎用,以免留邪;而虛極欲脫之證亦非收斂藥所能湊效,治當 求本。
縮泉丸
成份 主治 正文 正文 用法:為末、酒制山藥末為糊,制成小丸。每服 9 克,或作湯劑。 功用:溫腎祛寒縮尿。 方解:腎與膀胱相表裏,腎氣不足則膀胱虛冷,不能約束小便,故小便頻數或 遺尿。益智仁溫補脾腎、澀精縮尿;烏藥溫膀胱助氣化止小便頻數;山藥健脾補腎, 腎氣健,寒邪去,膀胱功能復常,尿頻遺尿自可得治。 正文 正文 用法:前三味為粗末,每服 9 克,浮小麥同煎;也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 病情酌定。 功用:固表斂汗。 方解:本方證是表虛不固,營陰不能內守所致。方中牡蠣斂陰止汗鎮驚為主藥; 黃芪益氣固表,為輔藥;浮小麥斂心陰,止虛汗;麻黃根專於止汗,二藥協助黃芪, 牡蠣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效,***為佐使藥。 臨床應用: 本方對於體虛自汗或盜汗之證,均可應用。如屬陽虛,可加白術,附子以助陽 固表;如屬陰虛,可加幹地黃,白芍以養陰止汗;如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如 屬血虛,可加熟地黃、首烏以養血止汗。 ……詳細 鳥藥、山藥、益智仁各等分。 下元虛冷、小便頻數、遺尿。
牡蠣散
成份 主治 ..正文 正文 用法:為丸劑,每服 9 克,空腹淡鹽湯下;或作湯劑,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用:固腎澀精。 方解:本方為治療腎虛遺精證的常用方。方中用沙苑蒺藜補腎益精,為主藥; 蓮子肉、芡實固腎澀精,健脾寧神,為輔藥;龍骨、牡蠣潛陽澀精,蓮須尤為澀精 要藥,均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成為固腎澀精之劑。 臨床應用: 1.本方所致遺精證,如見腰酸、尿頻、舌淡、苔白、脈沈弱偏於腎陽虛者,可 加補骨脂,山芋肉以溫補腎陽;若有夢而遺,心煩不眠,舌紅少津,脈細數偏於腎陰 虛者,可加龜板、女貞子等滋養腎陰;若腎陰虛有火,可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 2.本方可用於神經衰弱的夢遺、滑精、遺尿、失眠等,加入五味子效果更好。 註意事項: 本方多為收澀之品,以固腎澀精為主。如屬濕熱下註所致者,宜用龍膽瀉肝湯 之類清熱利濕,禁用本方。 .詳細 煆牡蠣、黃芪、麻黃根各 30 克,浮小麥 15 克。 體虛自汗、夜臥尤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質淡紅,脈細弱。
金鎖固精丸
成份 主治 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 60 克、龍骨、牡蠣各 30 克。 腎關不固、遺精滑泄、腰酸耳鳴、四肢無力、脈細弱。
瀉下
凡能通利大便的藥物叫做瀉下藥。
凡以瀉下藥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瀉下方。 由於瀉下法具有攻下胃腸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驅除寄生蟲等作用,故凡是胃腸實熱 積滯、燥屎內結,以及體內蓄水、冷積蟲積病邪結聚於裏的實證而正氣未虛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據病情輕重,瀉下作用有不同,瀉下法又分為攻下、潤下、逐水及驅蟲四種。 瀉下法除潤下劑外,孕婦及月經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體虛者應慎用,否則更傷正氣, 若確實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新加黃龍湯
成份 細生地 15 克,生甘草 6 克,人參(另煎)4.5 克,生大黃 9 克,芒硝 3 克,玄參 15 克,麥冬 15 克,當歸 4.5 克,海參(洗)2 條,姜汁 6 匙。 主治 熱結裏實,氣陰不足證。大便秘結,腹中脹滿而硬,神倦少氣,口幹
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 ..正文 正文 功用:泄熱通便,滋陰益氣。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壹樸,沖參汁上分,姜汁二匙,頓服之。如 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壹二時不便,再如前法 禁忌:斟酌。 .詳細
濟川煎
成份 當歸 9~15 克,牛膝 6 克,肉蓯蓉 6~9 克,澤瀉 4.5 克,升麻 1.5~3 克,枳殼 3 克。 主治 老年腎虛。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酸軟,
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沈遲。(本方常用於習慣性便秘、老年便秘、產後便秘等屬 於腎虛精虧腸燥者。) 正文 正文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用法:水壹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禁忌:凡熱邪傷津及陰虛者忌用。虛甚者不必用枳殼。 ……詳細
大陷胸湯
成份 主治 大黃(去皮)10 克,芒硝 10 克,甘遂 1 克。 水熱互結之結胸證。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
疼痛,手不可近。伴見短氣煩躁,大便秘結,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熱,舌紅, 苔黃膩或兼水滑,脈沈緊或沈遲有力。(本方常用於急性胰腺炎、急性腸梗阻、肝膿 瘍、滲出性胸膜炎、膽囊炎、膽石癥等屬於水熱互結者。) 正文 功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壹日三次。臨熟下大黃(現代 用法:大黃後下,水煎服)。 禁忌:斟酌……詳細
大黃附子湯
成份 主治 大黃 9 克,附子 12 克,細辛 3 克。 寒積裏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
弦緊。(本方常用於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睪丸腫痛、膽絞痛、膽囊術後綜合征、 慢性痢疾、尿毒癥等屬寒積裏實者。) .正文 功用:溫裏散寒,通便止痛。 用法:水煎服。 禁忌:使用時大黃用量壹般不超過附子。 ..詳細
溫脾湯
成份 甘草 6 克。 主治 脾陽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沈弦。(陽虛 大黃 15 克,當歸 9 克,幹姜 9 克,附子 6 克,人參 6 克,芒硝 6 克,
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沈弦而遲。)(本 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阻者。) . 正文 正文
功用:瀉熱逐水。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壹二沸,內 甘遂末,溫服壹升。得快利,止後服(現代用法:水煎,溶芒硝,沖甘遂末服)。 禁忌:凡平素虛弱,或病後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本方為瀉熱逐水峻劑, 既要防止利下過度,傷及正氣,又要及時攻下,以防留邪為患。能否繼續攻下,應 視藥後快利與否而定。 ..詳細
三物備急丸
成份 主治 緊或遲者。 正文 正文 功用:攻逐冷積 古籍論:本證由於食寒飲冷,阻滯中焦,以致氣機痞塞,升降失常。故用巴豆 峻下寒結,,以通其閉,幹姜溫中散寒,以顧脾陽。若食成積,非用大黃之蕩滌, 否則不能消其食,故用大黃,攻積導滯,以推陳致新,並能監制巴豆辛熱之毒。 點評:本方證是由於食寒飲冷所致,是陰盛寒結之證,故以攻下為主,輔以溫 中。 大黃 30 克,巴豆(炒研如脂或用霜)30 克,幹姜 30 克。 食停腸胃,卒然心腹脹痛,痛如錐刺,四肢厥逆,苔白而潤,脈象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