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像投槍,像匕首”這句話並非出自魯迅筆下的文章,而是說魯迅雜文言辭犀利,直刺敵人的心臟。對社會現象有諷刺的攻擊性。魯迅的《吶喊》等系列雜文,筆風潑辣犀利,冷譏熱諷,入木三分,字字刺中敵人要害,被毛澤東評價為“象投槍,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勢力”。選自黎莉《讀書:讀什麽,如何讀?》2014.11版第21頁。
魯迅的雜文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續編的續編》、《而已集》、《三閑集》、《南腔北調集》 、《二心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準風月談》、《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等等。
擴展資料:
名人對魯迅評價
1、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蘇聯作家):“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他又評價魯迅為“中國的高爾基。”
2、郭沫若(詩人、學者):“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3、竹內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學評論家):“魯迅是現代中國國民文化之母。”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