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族歷史的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部族的深度融合

漢族歷史的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部族的深度融合

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壹詞的最早記載。之前發現的都是華與夏的單稱,且兩字多次相互通用,皆為華夏之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春秋時期的民族融合,擴張到了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壹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

戰國時期的部族融合以比春秋時期更深的程度、更廣的範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壹帶,經八百余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楚人的祖先本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後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後與南方土著部族產生融合,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為基礎吸收當地其他部族的文化,緩慢發展著楚文化。

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的各民族與華夏族產生了壹定的融合。

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非華夏部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