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不會用文言文翻譯

不會用文言文翻譯

1. “不會”用文言文怎麽說

“不會”有以下用法:

1. 不能,不善,不知。

2.白話文中“不能”有“不被允許”和“沒有能力達成”兩個意思,在文言文中前壹個意思通常用莫、弗、勿等字表達,後壹個意思同樣用“不能”表達。

臣若茍務文章,廣徵經典,非唯將吏不會,亦恐弘正未詳。(不懂)

不會沈吟思底事,凝眸,兩點春山滿鏡愁。(不領會)

也不索門栽五柳,也不索湖泛扁舟,利和名自不會掛心頭。(不會)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2. 文言文不會做,不知道怎麽翻譯

對於古文的學習,我給妳介紹壹下幾個比較簡單的譯文方法:

1:古今通譯,在有些古文中,人名、地名、年月等壹些專有名詞是不用翻譯的,這樣在妳的翻譯過程中可以省去大量的復雜過程並且可以省去妳的壹些時間。

2:人稱代詞的翻譯也十分方便,第壹、第二人稱代詞只要牢牢記住就能在翻譯人稱代詞的時候省去大量的時間。

3:特殊句式的固定翻譯,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給妳許多的提示,例如賓語前置、賓語後置、介賓短語後置這些有名的特殊句式在翻譯過程中會給妳許多的幫助,但是唯壹的難點是妳要牢記古文中那些特殊句式的判斷方法可別弄巧成拙。

4:承上啟下,有些古文的翻譯真的很難,花去很長的時間都無法了解其中大意,這時候妳就需要在妳點滴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跳躍式閱讀,找出妳能讀懂的句式然後根據妳的理解來進行拼湊這樣妳可能會讀懂大概全文。

5:聯系問題,這是最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文言文的考察中最後壹道的選擇題是問妳與上文沒有關系的壹項,妳在看完選項後對全文有個大概的了解這樣對妳翻譯就能有很大的幫助。

3. 壹般做文言文的時候不會翻譯怎麽辦

多學多練,這個沒有捷徑,需要平時認真學習,弄懂老師以及書本上的知識,這樣考試的時候才不會抓瞎。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4. 怎麽能學好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5. 我在翻譯文言文中遇到不會的句子怎麽辦

個別句子不會不要緊,關鍵是捋順大意,然後按照文言文翻譯的客觀的檢驗標準“信、達、雅”進行思考翻譯。

信,就是忠於原文,力求準確;達,就是表達通順;雅,就是優美、有文采。初中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上普遍困難大,疑難多,這壹規律難以掌握。簡單說幾種方法。

如何翻譯文言文?現從所學課文中舉些句子作例:

對譯——即直譯。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例如:《嶽陽樓記》中的“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依照文句的內在含義和對偶的修辭手法,采取對應的句式可直譯為:“天空裏,彌漫的煙霧整個消散了,皎潔的明月在千裏湖面普照著;湖水中,浮光把躍動的微波染成了金色,月影像無瑕的白玉沈浸在水中”。這樣,詞語對仗工整,譯文就比較和諧。

留譯——保留原文,無須翻譯。諸如人名、地名、官名、帝號、國號、年號等以及古今詞義相同的詞匯。

如“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譯為:“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又如“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其中“心曠神怡”在現代漢語中被作為成語仍廣泛使用著,無須譯成成語的解釋“心胸開朗,精神暢快”。如果多譯,就產生了累贅的成分,使句子復雜化,會有畫蛇添足之感。

補譯——就是加以補充。

第壹種情況: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譯為雙音節詞,這是最普遍的現象。

如“舌壹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譯為“(蛤蟆)舌頭壹伸,兩只蟲子就全被吞進肚裏”。

第二種情況: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補充省略的、缺漏的詞語。

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這幾句話省略了部分主語、賓語,翻譯時應加以補充,譯為“(桃花源中人)壹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從哪裏來的。(漁人)壹壹作了回答”。

又如“大楚興,陳勝王”,對學生來說就不易理解。有的譯為“大楚要復興,陳勝要做王”,這裏的助動詞“要”是添補的,且使“天命”觀念不顯露了,人為的主動性卻突出了,似有不切原義之感。此句如果譯為“大楚復興,陳勝稱王”,那麽,壹沒有改變句子結構,二是形容詞、名詞作謂語用時動詞的規律性也顯示出來了。

刪譯——去除不用翻譯的文言詞語等。主要指部分文言虛詞。

如“是吾劍之所從墜”,這是壹個判斷句,謂語是“吾劍之所從墜”,名詞性的偏正結構,助詞“之”聯系定語“吾劍”和中心語“所從墜”,按語言習慣,助詞“之”不譯,這個句子譯為“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又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連詞,連接“笑”和“止”,“笑”表示“止”的情態,連詞“而”起著修飾作用,不譯。這句話譯為“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調譯——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

如:“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賓語前置的標誌。譯為“有什麽簡陋呢?”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在這裏用的是互文見義的修辭方式,前後文義要貫通來理解。“喜”的原因不單是“物”,還有“己”;“悲”的原因不單是“己”,還有“物”。因此,依據作者的意思,應譯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換譯——就是替換。

第壹種情況:不能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補充成雙音節詞來翻譯時,就得另找壹個合適的詞來翻譯。

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譯為“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這篇文章”。

第二種情況:古今詞義的變化。有的古漢語詞匯,現在雖然還在使用,但是意義已經完全不同,為了避免誤解,翻譯時要替換。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和現代漢語的“卑鄙”不同,今指語言行為惡劣。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和現代漢語的“感激”不同,今指深刻的感謝。所以譯為“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第三種情況:古今句式、結構的變化,翻譯要按現在語法習慣。

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理解為“以……為恥”,按意動用法的規律,這句話譯為“他聰明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

總之,文言文翻譯要對譯文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嚴格地付諸實踐。“對、留、補、刪、調、換”等技巧的運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譯文與原文的同步性,克服隨意性,從而能較好地體現文句的原意。“信”也就從此確立起來,惟有“信”則易“達”,惟有“信”、“達”,則“雅”自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