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宣和書譜與四庫全書與洗冤錄於武林舊事

宣和書譜與四庫全書與洗冤錄於武林舊事

《宣和書譜》是中國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書法作品的著錄著作。全書20卷,著錄宣和時禦府所藏歷代法書墨跡,包括197人的1344件作品,按帝王及書體分類設卷 。每種書體前有敘論,述及各種書體的淵源和發展,依次為書法家小傳、評論,最後列禦府所藏作品目錄。體例精善,評論精審,資料豐富。

這是壹部法書著錄著作,凡二十卷,著錄宋徽宗時禦府所藏書跡。其中歷代帝王書壹卷,正書四卷,行書六卷,草書八卷,八分書壹卷。自篆書以下各有敘論,闡述各書種的源流及其變革,論說所錄書家的標準和道理所在;終以制詔、誥命、補牒附錄。各卷有分目,人各壹傳,***立傳壹百九十七名書家;次為禦府所藏法帖,凡壹千二百四十餘件,立目不錄文。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壹部叢書,囊括了清朝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文史百科典籍。價值與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規模亙古未有。全書三萬六千二百八十三冊,六千壹百四十四函,收書三千四百七十四種,七萬九千零三十九卷;每套總計抄成二百三十余萬頁,總字數近八億字。此外尚有《四庫全書薈要》抄成兩部。它們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值得傳世的經典文獻,是對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所存文獻的最大集結與總匯。工程之浩大,實屬空前。

其次,分類科學。《四庫全書》分類標準和部別原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文獻傳承的科學體系,從此成為整理中國傳統文獻的標準與圭臬,為中國傳統古籍的梳理提供了永久性的範本。因編書而結撰的《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在中國古典目錄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性質。它發揮了古典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主旨,沾溉後人,厥功至偉。先於《總目》四年成書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既精簡了《總目》的總序和小序,有些條目還附有簡短的按語,頗便翻檢。《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總目》的先後完成,在整理傳統文獻、搜集整理與書目分類、學術評價等方面,確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第三,抄錄和輯佚《永樂大典》中孤本書籍。從《永樂大典》中抄錄和搜輯佚書是“四庫”館臣所從事的壹項最有價值的工作之壹。據統計,“四庫”館臣先後***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失傳文獻***五百壹十六種,其中三百八十八種被收入《全書》,壹百二十八種列為總目存目。收入《四庫全書》的三百八十八種近五千卷文獻,其字數總量已接近《永樂大典》的二十分之壹。沒有這壹舉措,二十四史就會缺少《舊五代史》,宋人別集就會篇幅大減。《四庫全書》對《永樂大典》佚書的輯復,是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絕後的大搶救。

第四,傳承歷代文獻。首先是盡數入編清代的內府藏書,既包括清宮保存的前代流傳下來的舊藏,也入選了清代內府刊刻書籍。乾隆皇帝將這類書籍全部納入《四庫全書》的采擇範圍,集中到《四庫全書》館,對於官刻的前代舊書,例如乾隆年間校刻的《十三經》、《廿二史》等,大多直接繕寫,收入《四庫全書》;其次是集中各地官府采進和私人進獻的書籍,這壹部分在《四庫全書》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由於各省總督和私人進獻的圖書玉石雜陳,真贗混淆,“四庫”館臣首先加以甄別、校勘和考證,去偽存真,呈送皇帝裁決審閱之後,作為定本收入《四庫全書》。構成了《四庫全書》的另壹個主幹是史料的纂集和新書的編造。《四庫全書》中收錄康、雍、乾三代官方編輯撰述的著作超過了壹百種,且大部分是宏篇巨制。如《全唐詩》、《歷代賦匯》、《全金詩》、《朱子語類》、《淵鑒類函》、《駢字類編》、《佩文韻府》《子史精華》、《明史》、《國朝宮史》,《大清壹統誌》、《康熙字典》、《歷代職官表》等。這些著作不僅集中梳理了明以前的歷代文獻,更為後世提供了完備、周詳的歷史資料。就字數而言,約占了《四庫全書》總量的三分之壹。這些都是清前期百余年間成百上千的學者、官員費盡心血完成的文獻積累。

第五,編修組織嚴密,考校力求嚴謹。《四庫全書》開館之初,乾隆皇帝除了依照封建體制,命皇子和重臣擔任正副總裁外,主要選用了知名學者分別擔任總閱、總纂、總校、提調、協勘等職務,其中許多人是享有盛名的大學者。如戴震精於經學、算學,邵晉涵精於史學,周永年精於輯佚,任大椿精於典制名物等等;又設立總裁官、副總裁官、總閱官、總纂官、總校官等,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在《四庫全書》的編纂中貢獻甚多的還有於敏中、王際華、金簡、陸錫熊、陸費墀、翁方綱、程晉芳、朱筠、姚鼐、彭元瑞、莊存與、金榜、王念孫、劉墉等,俊才碩彥,稱壹代人才之盛。《四庫全書》館成立伊始,即全面規劃建立起壹套完整的運作體系。它先將編書與撰寫提要的工作統壹起來,並采用分類包幹,專人全面負責到底的工作方法。對於各書的校勘、考證、提要的撰寫以及根據內容價值而預擬的應刊、應鈔、應存目三種意見等工作,都有人專負其責。《四庫全書》的編修系統專業而科學,從嚴務實,貫徹始終。從選本的簽註到輯佚、抄校、勘定,垂鵠之高,督責之嚴,運作之高效,令後人慨嘆。

第六,多層次工程。首先是編印《武英殿聚珍版書》,在征書、輯書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珍本秘籍為社會所需要,於是乾隆根據專家學者們的建議,決定用新造木活字法刻印流通,***印行了壹百多種,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書》。其次是率先抄錄《四庫全書薈要》。開館之始,征書紛至沓來,卷帙浩繁,不便瀏覽,加以乾隆皇帝年歲日高,希望在生前能看到壹部分重要而必備的圖書,所以在開館之初,就命館臣從應鈔諸書中擷其精華,編纂出壹部《四庫全書薈要》。其書可謂《四庫》中的《四庫》。乾隆四十三、四年,兩份《薈要》先於《全書》竣工,分藏於皇宮和圓明園,同時還編了壹部《四庫全書薈要總目》。加上《武英殿聚珍版書》、《四庫全書薈要》等,既有原始文獻,又有二三次文獻,形成壹個完整的文獻系統。再次,建造南北七閣,大力倡導藏書文化,體現傳統文化尊嚴和價值。

武林舊事是壹本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武林即臨安(今浙江杭州)。全書十卷,周密(1232~1298)撰。密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祖籍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曾祖隨宋室南渡,始居湖州(今浙江吳興)。周密歷任臨安府、兩浙轉運司幕職,義烏縣知縣。宋亡不仕,寓杭州。抱遺民之痛,致力故國文獻,遂輯錄家乘舊聞,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等書。

《武林舊事》成書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詞貴乎紀實”的精神,根據目睹耳聞和故書雜記,詳述朝廷典禮、山川風俗、市肆經紀、四時節物、教坊樂部等情況,為了解南宋城市經濟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宮廷禮儀,提供較豐富的史料。“諸色伎藝人”門著錄的演史、雜劇、影戲、角抵、散耍等五十五類、五百二十壹位名藝人的姓名或藝名和“宮本雜劇段數”門著錄的二百八十本雜劇劇目,對於文學、藝術和戲曲史的研究,尤為珍貴。

《洗冤錄》作者宋慈為南宋法醫學家,壹生從事刑獄審勘,歷任廣東、江西、湖南等地提點刑獄官,後世稱之為“宋提刑”。宋慈在壹生的刑獄審勘中,尤其註重刑命案件的現場檢驗。他編寫的《洗冤錄》是世界歷史上第壹部法醫學專著。該書集律令、解剖、藥理、外科、骨科、檢驗學為壹體,成為以後數百年來從事獄審戡者的必讀。此書先後被譯成朝、日、法、英、德以及荷蘭等六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宋慈也因此而被世界法學界公認為法醫學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