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沈睡故宮角落多年的南宋“鬼畫”究竟想要表達什麽?

沈睡故宮角落多年的南宋“鬼畫”究竟想要表達什麽?

“木偶戲”最出名的地方莫過於福建,當地又稱木偶戲為“嘉禮戲”,古代又叫做“懸絲傀儡”。作為民間常見的表演遊戲,出現在許多古籍、古畫中。

其中就有壹副古畫在故宮沈睡多年,那就是《骷髏幻戲圖》,它以木偶戲入手,只不過畫的內容卻讓人細思極恐、不寒而栗。

其畫風古怪、構圖陰森,甚至被稱為鬼畫。多年來,壹直沒有人能看懂其“畫中意”,這究竟是怎樣壹幅詭異的畫作?

內容詭異

首先,從畫作內容上來看,壹位身份疑似藝人的大骷髏席地而坐,上下頜張開嘴巴微動似乎正在說話。

他右手提線以懸絲操縱壹個小骷髏,小骷髏呈戲耍狀,右足接地,左足擡起,雙臂向前伸展。

小骷髏的對面是壹個趴在地上的幼童,像是被小骷髏吸引故不理會身後焦急的母親。大骷髏的身後是壹位正在給嬰兒餵母乳的婦人,目光安詳,正在看著眼前的景象,壹切都顯得無聲無息。

背景呈黑白之姿,渾身散發死亡氣息的骷髏,被重墨密線組成的格子中,顯得擁擠狹窄,光線偏暗,與骷髏對面的背景顏色成鮮明對比。

幼童置身於簡寫的土地,背景大片空白,增強晴朗光明,新生之感。若以此情此景再配壹段詭異哀轉的音樂,大概會更加令人驚悚。

暗藏玄機

作家如此構圖,究竟想要表達什麽?對此壹直眾說紛紜,沒有統壹見解,歸納起來有兩種說法最為可信。

第壹種說法,這幅畫要表達的是人世間的悲苦與親情。大骷髏與身後的婦人乃是夫妻,因為某種原因丈夫去世,丈夫放心不下家屬,便化身為骷髏返回陽間,以骷髏現身逗笑世人求得錢財養家糊口。

但更多的說法是,此幅畫要表達生死轉換以及因果輪回。將《骷髏幻戲圖》壹分為二,我們會發現畫中景象生死各占壹半。

畫的左邊,大骷髏頭帶冠巾身著透明薄衣,關節之間以線串聯,明明是死物卻像壹個活著的藝人表演傀儡戲,暗含死意。畫的右邊,壹幼童趴在地上仰面看著小骷髏,蹣跚爬行,暗含生機。

明明生死相隔,卻又相互吸引。大骷髏戲弄小骷髏吸引幼童,他到底是要將此幼童帶向死亡,還是僅僅只是表演遊戲讓人不得而知,充滿遐想。整幅畫名為幻戲,而畫中又有骷髏表演遊戲,可謂戲中之戲。

據專家解讀,《骷髏幻戲圖》其實暗含三重幻戲結構。壹關乎操控,畫中內容大骷髏對小骷髏進行操控,而大骷髏關節處皆有線條,可見又有人對大骷髏進行操控。

二關乎結構,整幅圖畫面不論是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似乎都可,交相生發的幻術結構讓觀圖者會在不自覺中落入其中,本是圖外旁觀者,不經意間已成戲中人。

三關乎“背反”,所謂“背反”是指當局者與旁觀者兩方面轉換,當局者迷但旁觀者也不壹定就清晰明了,讓人難以忘懷。

畫家李嵩

想要深入的了解壹幅作品,探究它的深意,我們往往需要從它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者等多個維度解讀。《骷髏幻戲圖》的作者李嵩為南宋畫家,是地地道道的浙江杭州人氏。

李嵩少年時本是個木工,後來成為畫院待詔李從訓的養子,跟隨李從訓學習畫畫,後來子承父業成了畫院中的待詔。在眾多畫師當中,李嵩是壹個不折不扣的異類。

造成他與眾不同的原因很多,有出身因素,他出身貧寒,市井民間黑的白的,幹凈的骯臟的,他都見過。再加上李嵩活得足夠久,歷經三朝看盡人心。

想來,李嵩對這世間會有不少的感悟和感想,如何表達?只能畫之。

畫中之意為何?

結合李嵩的經歷再談這幅《骷髏幻戲圖》到底要如何理解?元代畫家黃公望為此畫題詞《醉中天》,詞中寫道:

“沒半點皮和肉,有壹擔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弄壹個小樣兒把冤家逗。識破個羞哪不羞?呆兀自五裏已單堠。”

按照黃老先生的說法,他認為李嵩是為了表達民間藝人的淒慘現狀,風餐露宿,餓成白骨,四處漂泊。

也有人稱這是作者在抨擊社會現實,因為當時靖康年間,南宋政權壹味退讓,天下戰火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底層藝人難以生活等等。

結語

關於《骷髏幻戲圖》的解讀至今仍在繼續,究竟何意沒有統壹的判斷,只憑大家仔細思量,或許這才是畫家李嵩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