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子的胎息:象母胎中的嬰兒,自由自在地服食、汲取道的元氣

老子的胎息:象母胎中的嬰兒,自由自在地服食、汲取道的元氣

老子就是通過胎息,實現生命的超越、智慧的升華。老子胎息時是何種樣情景呢?《道德經》裏老子專門描述了自己“胎息”的情景。(20章)

絕學,無憂,

(斷絕理性的學而知之追求,

摒棄意欲的思緒和煩擾)

唯之與阿,

(這種作法與學求、憂思

究竟有什麽差距呢)

善之與惡,

(兩者之間的好處和環處)

相去若何?

(到底有什麽根本不同呢)

人之所畏,

(人們所畏懼的生死)

不可不畏,

(是不可不畏懼的)

荒兮其不央也哉!

(可是二者之間的

是非標準很混亂啊!

壹切都顯得模糊不清的樣子)

眾人熙熙,

(眾人忙忙碌碌,熱熱鬧鬧)

如亨太牢,

(饑思物欲無足之時,

忙忙碌碌而求之)

如春登臺,

(陰陽之欲如春入心,

鬧鬧熱熱而取之)

我獨泊兮其未兆,

(我的心獨然停泊在

未生之際的物之初)

混沌兮。

(混沌茫然)

如嬰兒之未孩,

(像未出生的胎兒壹樣)

乘乘兮無所歸。

(茫然不知要到那兒去)

眾人皆有余,

(眾人都有用不盡的財資:

用不盡的心,

幹不完的事業和追求)

而我獨若遺,

(而我卻象丟失了自我)

我愚人之心也哉!

(我的心象迷糊的傻瓜壹樣啊)

俗人昭昭,

(常人明且達也)

我獨昏昏,

(我獨昏昏然,如黯如味)

俗人察察,

(常人急且疾也,

忙忙碌碌,盤算又盤算)

我獨悶悶,

(我獨問悶似不醒)

忽兮若海,

(天之門忽然開了,

大道的靈元之氣,

似若無窮盡的大海,我置身其中)

漂兮若無所止。

(若飛若揚,漂漂蕩蕩,

無有邊際,無有盡頭,無極而極)

眾人皆有以,

(眾人都有追求,

都有努方的目標和依托)

我獨頑似鄙,

(我獨無為,頑硬不化,

恰似沒出息、不成就的陋鄙)

我獨異於人,

(我獨與常人不壹樣)

而貴食母。

(可貴之處在於

我能從母體那兒汲取、獲得道的元氣)

這是壹幅多麽生動的“ 胎息圖 ”啊!這就是老子描述的胎息狀態,象母胎中的嬰兒,自由自在地服食、汲取道的元氣。

老子表面上和世人不壹樣,恰恰絕學、無憂、不勤、不智、不為、不爭,然而卻獲得了常人不可思議的無為之益。

這正是老子的“欲無欲”、“事無事”、“知不知”、“味不味”、“為不為”的胎息形狀。

無為並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在忙著“食母”,象未兆的嬰兒壹樣“專氣致柔”,安靜地享受著母親的滋養。

特別提醒# : 胎息需系統學習領悟及明師指點,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

胎息的淵源: 到底什麽是真正的胎息呢?

胎息的淵源,可謂久遠的很,最古老的《易經》稱為《歸藏》學問。本能的生成和消亡要回歸於道,主動逆方向生命返歸於道,人與道相合,返歸到本原,那個藏象就是 胎息 。

現今可查的胎息源於老子。老子以後,胎息得到發展,並為道教所繼承,形成胎息的專門學問—— 內丹術 。

很多丹經古籍中,都有著關於胎息的論述。影響較大的典籍有《太平經》、《胎息經》、《胎息銘》、《胎息雜座》、《胎息口訣》等等。

然而,在後世的種種典籍的論述中,在漫長的文明史中, 真正達到胎息的人並不多 ,這是因為在後世許多的典籍中所述的胎息,都與老子相差甚遠。

到底什麽是真正的胎息呢? 有人說外呼吸深長細微是胎息;有人說體內結丹是胎息;有人說周天通是胎息。這只是各家功夫的不同的見地, 真正的胎息,就是本原狀態,也就是先天狀態。

人體的先天是如“嬰兒之未孩”的狀態。人體自性的先天是萬有的本原。“復歸於無極”的道體,是“返本歸根”的最終極胎息。

胎息就是指本原,各家之說的胎息,只是門戶之見。但真正的胎息在哪壹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