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2、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

《漢書·藝文誌》著錄《孟子》十壹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3、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4、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哲學家,儒客大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壹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

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壹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壹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5、程頤

程頤(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世居中山,後徙為河南府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人,世稱伊川先生,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

程頤與其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他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壹理”,“壹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去人欲,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