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歷史悠久,集實用性和觀賞性於壹體。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存在,古人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在其空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那麽,古代皇帝的印章為什麽叫“璽”呢?
印章,又名印,古人稱之為“印”。例如,在《小爾雅》上,“密封就是密封的意思。”而東漢《獨斷》的蔡邕說:“封緘。”在秦朝以前,各種等級的印章壹般稱為“印”。秦六國統壹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璽”,臣民只能稱“璽”。
清康熙帝用玉璽“康熙帝之筆之寶”
另外,據考證,古代玉器印刷始於戰國時期。在秦朝,皇帝的印章多由玉石雕刻而成,飾有龍虎印章,因此也被稱為“玉璽”。如《蔡邕《獨斷》所言,“天帝以玉封虎。自秦以來,天帝只用印玉,諸侯不敢用。”《說文解字》:“印,王者之印。”
另據《後漢書徐_傳章懷太子註引衛宏》上記載,秦始皇得藍田玉雕為篆書,印盤上有五條龍,正面刻有李斯題寫的篆字,名為習覃。
鳥篆刻的“習覃”。
秦王子嬰投降漢朝時,送給漢高祖即位後佩戴的“習覃”。它代代相傳,被稱為“漢郭川Xi”。後來,在唐朝,它被改名為“郭川Xi”。歷代皇帝都把這個“國璽”視為福分,視為“君權神授”的正統象征。不過可惜的是,“國璽”歷經多次朝代更叠,多次易手,失傳了。
據專家考證,印章的出現始於商代晚期或商周之間,戰國時期逐漸盛行,漢代完成。印章可分為公章和私章,分別代表官券和私券。隨著朝代的不同,印章有不同的名稱。
先秦以前,官印和私印都稱為“印”,這是最早的印章名稱。“印”最早出現在秦代的官印中,而漢代就有了官印制度。諸侯所用之印稱為“印”,列侯、鐘等官員稱為“印”,至四百石的官員稱為“印”。
漢代將軍用印,壹般稱為“璽”,而不是“印”。所以“普印”在漢語和印度語中都是比較特殊的壹種。將軍印常因軍事行動需要而臨時任命將領,並倉促用刀在印面上鑿出印章,故稱之。在唐代,官職以印章的大小來區分。武則天篡位後,認為璽已接近死亡,於是改璽為“寶”。唐代以後,印與寶並用,官印和私印有記、押、關防之名。
古書《釋名》說,“印,信也。因此,印章是壹個字母測試。”東漢蔡邕《獨斷》另雲:“印印,印信。”以及《說文》:“印度,執政黨持有的信。”所以要封國,皇帝的聖旨,官銜的任免,命令的發布,通關邊防,還有私下的交易,合同,字畫。
所以印章的內涵是“信”,即真誠,自我表現,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