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美人”喻指自己的理想追求。理由是蘇軾此時被貶黃州,自己濟世報國的理想,其實現的可能性已經是越來越渺茫了,如同遠在天涯的“美人”,作者為她“勞心悄兮”,黯然神傷。
再次,“美人”喻指君主。理由是蘇軾此時雖被貶黃州,“處江湖之遠”,但心懷“鴻鵠之誌”的他,仍然“憂其君”。用“美人”喻皇帝,用“望”來表達對皇帝忠貞之情
在蘇軾的《赤壁賦》中,主客望著朦朧、淡雅的江月,舉杯吟詠《詩經·陳風·月出》時,在他們的眼裏,月亮是壹位冰清玉潔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歡愉;沈浸在煙波浩渺之中,扣船而歌:“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月亮卻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可見,牽動主客情愫的便是這多情的“美人”,“美人”承載了作者蘇軾復雜的情感.
“美人”寄寓的其實是作者的忠君之情. 《赤壁賦》第二段有明顯繼承《楚辭》的痕跡,其中引用的歌詞幾乎全部化楚辭而來,蘇軾絕對不只是從形式上繼承屈老先生的筆法,而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寓意.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而被流放;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有誌不能酬,可見兩位時代的智者的經歷和命運是何其相似!屈原雖然被流放,仍然不忘思君報國,蘇軾雖然被貶黃州,身處“野外”,但並未泯滅他的壹顆擁護朝廷的忠心,可見兩位時代的智者思想何其相似!所以,在《赤壁賦》中作者借對“美人”的思念表達對國君的忠心,以“美人”比君,寫出了蘇軾的忠君之殷切.
同時,“美人”也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意象在古詩詞中的另壹意蘊來源於《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中“伊人”被追尋者苦苦的追尋而終不可得,“伊人”即象征了“理想”,追尋“伊人”不可得,實質是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現代詩人戴望舒在其詩歌《雨巷》中借“丁香姑娘”讓“美人”的這壹意蘊再生,男主人公在尋尋覓覓中與“丁香姑娘”相逢,又在“丁香姑娘”嘆息聲中飄然錯過,何嘗不是對美好理想追尋的執著以及對追尋理想失落的迷惘的渲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