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估計,到清末,中國的筆記小說不下3000種。這是壹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普通讀者很難全部讀完。為此,需要開展壹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上海進步出版社出版的《筆記本大觀》邁出了第壹步。這個系列有220種書,大部分是名著。在當時被認為是壹個方便實惠,社會反響不錯的系列。但也存在壹些問題,如內容難免繁雜,體例不夠統壹,部分假書混雜,內容重復。最突出的問題是書籍沒有很好的整理、標點和校勘,有的書有斷句,有的沒有,斷句和單詞有錯誤,給讀者帶來不便。解放後,我社和其他壹些出版社也出版了壹些筆記小說,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出版時間長(前後40多年),散而又散,讀者難以匹配。因此,有必要利用已有的學術成果,編纂壹套新的歷代筆記小說集。
新編的歷代筆記小說,壹定要有代表性,實用、準確、典雅、經濟、方便。此後,本系列* * *收集了約200種筆記小說,起於漢魏時期(偶有收集或認為屬於秦漢以前的作品),止於清末,按漢魏六朝筆記、唐五代筆記、宋元筆記、明代筆記、清代筆記分批出版。從內容上看,筆記小說集以記筆記、記人為主。但在漢魏六朝,留存下來的筆記小說並不多,無論是奇書還是野史,都要盡可能多的收藏。唐宋以後,傳奇小說越來越多,壹些名著更容易購買,壹般收藏較少。此外,《太平廣記》之類的書,過於大頭,收集摘抄舊文章和帶註釋的小說,內容重復,不接受純學術註釋。
這個系列收錄的各種筆記小說是按照作者生活年代的順序排列的。每本筆記小說前,校對者都要寫壹篇“校對筆記”,簡要介紹作者生平,書的內容、意義、版本。每壹種筆記小說都是以壹個相對完整、較好的版本為基礎,與其他版本進行校勘,與相關史書、筆記集、叢書進行核對。字善而從,不離校門。原版中的原校註,如果是民國以前的人寫的,應當保留。接近者和現代學校筆記壹般會被刪除。對於有價值的校對,應酌情修改文字。壹般收集的各種筆記小說只收錄原版全文,不做補編。把別人的成果作為補充的,在校對筆記中指出,以示不敢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