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元年(664年),玄奘因病死於玉華宮。他臨死前命和尚念翻譯過來的經典人名,並囑咐他死後不要葬在皇宮或寺廟附近,要在山中找壹個幹凈的地方。
在玄奘回國後的近二十年裏,* * *翻譯了七十五部1350卷的書籍,還撰寫了《大唐西域記》等著作,壹些手表、啟示和書籍被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從玄奘的書籍來看,其思想的組織非常廣泛,但主要是以瑜伽的思想為主。在這個部門的經典中,玄奘翻譯的是《壹書八支》,壹本是《瑜伽師地論》(彌勒佛寫的),另外十本是《百法門》、《五經》(兩本接近世界)、道統、《大乘論》(另外壹本是未成文的),後兩本理論是玄奘未譯的。《只知印三十論》的註釋很多,著名的有十家(即親勝、火辯、難陀、德惠、皖、鏡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玄奘根據窺基的建議,優先保獨壹家,翻譯了十家,並將這壹學說命名為“唯識論”。還有五卷翻譯的《沈潔秘經》(其中八卷經典和七卷真跡都引用了瑜伽大師的《地論》)。
玄奘關於瑜伽的代表性觀點是三性說和阿賴耶的知識起源說。三性,又稱三自性,是自性、自性、自性。自立指的是“全能數”,即壹般的觀察和測量,導致假離,執著於假夢似的現象為現實。根據他的自性,說明壹切現象都是從“他”開始的,他指的是各種條件,尤其是阿賴耶知識中的種子。由此我們知道,所有的規律都是“像”的。自性是指完全成就壹切法的本真,只要認識到壹切法從他出發,在此基礎上,就能認識到圓的實在。
按照他在《自然》中的“他”,歸結為種子,就是玄奘所認為的世界的終極原因。種子必須有產生結果的功能,來源有兩個,壹個是先天的,壹個是鮮熏的。種子有六個特點:瞬間絕滅,全部結果,不斷輪換,性別決定,等待多優點,自我介紹。
種子隱藏在阿賴耶的意識中,通過最後意識的中介,阿賴耶直接從六感中認識到外部世界。雅利安的知識是雅利安用真實意義翻譯的知識,那是阿托雅用真實意義翻譯的知識。
為了說明知識體的作用,玄奘還介紹了護法四分論,即每個知識體有四個層次:相分、覺分、自證分、自證分。相分離是知識的對象;見異思遷是認識身體自身認識的能力;自我認同是認知能力能夠證明知識和區分要點的功能;自我認同是對自我認同的再認同。阿依耶知識最深層的本質,可以追溯到這種自我認同。
在修行證方面,玄奘認為涅槃只有通過皈依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皈依是建立在自己印心圓滿的基礎上的。
在實現解脫的過程中,我們要經歷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被稱為只知五個位置:資本的位置、銀行的位置、通路的位置、學習的位置和現實的位置。
尹銘也是印度瑜伽學派的思想內容之壹,陳那對此進行了特別的闡述。他撰寫了關於尹銘的八種學說,其中《尹銘義論》是玄奘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翻譯的。陳那的弟子商羯羅解釋了這壹理論,並為此作了《尹銘義論》,玄奘於貞觀十九年(1911年)作。古印度在其認識論中有量、量、聖教量。陳那廢除了聖教的量,保留了聖教的量和量,並進壹步分析了聖教的量。玄奘創造了壹個“唯真知”,是在日本戒王為他舉行的裸會上提出的。他采用了宗教、因緣、隱喻三分支的邏輯方法,根據佛法的唯識論解釋了環境與知識密不可分的觀點。
小乘經典組織,玄奘把“六足”“五足”都翻譯了。都是給智論(加藤雅尼子),六足是知身足論(天神舍摩),法運足論(大木甘蓮),類足論(尤氏),聚異足論(舍利子),縛身足論(尤氏)。給予足夠的理論還沒有被翻譯。還有200卷解釋法制論的《大毗婆沙論》(書名為《五百羅漢》),也有200卷《全舍論》。
大乘經典機構,玄奘除了介紹瑜伽派,還翻譯了般若部大乘經,共16回,275分,第壹回作為全經的主體部分,有79分* * * 400卷。第二屆,有吳洛查、朱淑蘭譯的《光般若》20卷,朱法虎譯的《贊般若》20卷,姚欽、鳩摩羅什譯的《摩訶般若》27卷。第四次會中,有東漢《道行般若》十卷,三國誌謙譯《大吳明無極經》六卷,譚墨Tick、朱福年合譯《摩訶般若鈔》五卷,羅釋譯《隨筆般若經》十卷。九會中有羅氏的《金剛經》壹卷,北魏菩提劉翻譯的《金剛經》壹卷。此外,第六、七、三屆也有舊譯。玄奘重譯或修改了舊譯本。
玄奘認為“大乘佛教是以般若為基礎的”(《大乘經·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卷壹)。所以他很重視這部經典的翻譯,之前的翻譯都沒有看到全貌。玄奘特意在幽靜的玉華宮翻譯了這部巨著。有人曾建議他效仿羅氏的做法,刪繁就簡,玄奘應遵循梵天版本,無壹遺漏。從鹹清五年(660年)正月初壹,到隆碩三年(663年)10月23日翻譯結束,這部600卷的著作規模之大,讓中國學者大吃壹驚。
但玄奘更為流行的經典譯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壹卷,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佛陀和舍利子關於般若思想的問答集。
玄奘譯完般若部後,又試著譯了寶濟寺部的《大保經》,但只試譯了幾行,養生失敗。此經後來由菩提六指翻譯。
玄奘還翻譯了中學的經典《白光論本》,用瑜伽思想滲透了中學。
玄奘還翻譯了經典的大乘戒律《菩薩戒律》,記載自《瑜伽師地論》中當地最早持瑜伽的菩薩的戒律,稱為瑜伽戒律,可見玄奘對戒律的重視。
玄奘還翻譯了深奧的經典,如《神咒心經》、《佛教徒的達拉尼經》、《六門達拉尼經》。
玄奘在凈土時信彌勒凈土,願領天下。他在中國時就有這種信念,當他到達天竺時,他得知左霧和他的親戚都有這種願望,更加深信不疑。臨死前對著彌勒佛打坐,命令旁邊的人叫他南無(現譯南無)彌勒佛如來。據說他曾寫過《彌勒四禮》,載於《法源朱琳》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