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壹些古籍的記載中不難發現,壹兩銀子的貨幣價值其實是相當高的。《紅樓夢》中,賈家壹頓飯花24兩銀子買螃蟹,劉姥姥感慨道,這能蓋壹個小家庭壹年的生活費。《明史》記載,七品縣基本俸祿為壹年45兩白銀。
由於各個朝代白銀的貨幣價值不同,現在古錢幣的計算都是以等價交換為基礎,大米這種千百年不變的民生商品成為了最佳選擇。下面將以太平時期的米價為標準,粗略計算壹下,就可以得到壹個大概的答案。
明朝萬歷年間,壹兩銀子可以買兩石大米,壹石約合94.4公斤,那麽壹兩銀子可以買377.6公斤大米。按照現在大米的普遍價格,壹斤在1.5到2元左右,取中間值1.75,可以得出當時的那壹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660.8元。
看看唐代的壹兩銀子,購買力就更高了。唐太宗時期,五文錢可以買壹桶米,壹兩銀子可以換1000兩銅。這樣,壹兩銀子可以買200鬥米,相當於20石。唐代壹石59公斤,算下來壹兩銀子相當於4130元的購買力,相當高了。
宋代太平時期米價1石300-600元,2000元為壹兩白銀。宋代壹兩大米為66斤,相當於924到1.848元。
清朝時期,白銀的購買力要低得多。壹兩銀子約合200元人民幣。同時,除了傳統的“壹兩銀子”外,還有西方國家的銀幣,稱為“銀洋”。
總的來說,這兩錠銀子的購買力在唐代最高,在清代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