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撒谷豆的風俗

撒谷豆的風俗

宋朝,撒谷豆習俗已在漢族民間流行。《夢粱錄》:“迎至男方家門首,時辰將正,樂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詩詞攔門,求利市錢紅。克擇官執花斟,盛五谷、豆、錢、彩果,望門而撒,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以壓青陽煞耳。方請新人下車……”《東京夢華錄》也說:“……新婦下車了,有陰陽人執鬥,內盛谷、豆、錢、果、草節等,咒祝望門而撒,小兒輩爭拾之,謂之‘撒谷豆’,俗雲壓青羊等殺神也……”宋朝撒谷豆的目的在於壓青陽(羊),與漢代壓三煞是壹致的,只不過經過演化,所壓對象已由三煞演變為其中的壹煞青羊。至晚近,壹些地方的婚禮習俗仍保留著撒谷豆的遺存形式。

民國三十三年《洛川縣誌》:“新婦下轎,提鬥入室。另壹善口技者,手執棗刺壹根,滿懸果食之類,高聲朗唱‘拉棗歌’;放紙炮;取升了內預盛之五谷、草根,抓向新婦拋擲。”

在有些地方,撒谷豆演變為撒米。在舉行撒米儀式時,還要以雞血祭奠花轎,以加強驅邪的效果。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誌》:“女至婿門外停轎,儐導新郎出,對轎贊三揖。庖者挈雄雞抉冠血祭輿,擲於輿後,復掬米輿上,其名曰‘回車馬’。謂新婦先靈隨輿來者,為此厭之。”

撒米也有在女方家舉行的,也為古代之遺俗,因為漢代撒谷豆,既要在男方家舉行,也要在女方家舉行。民國二十年《嘉禾縣圖誌》:“花轎離女家時,灑水散米。”民國十九年《龍山鄉誌》:“女登輿,障以傘,以柏葉雜米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