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速成

文言文速成

1. 怎麽學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文言文學習方法

古代文言文翻譯小技巧

所謂“文言文翻譯”,就是用現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所提供的文言語句。那麽,怎樣正確翻譯文言文呢?可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1、留。即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壹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專有名詞,都可以保留下來照原文抄錄。因為這些詞壹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

例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嶽陽樓記》)

其中的“慶歷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別是年號、人名和地名,翻譯時都可直接錄用。

2、刪。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僅有語法作用,無實際意義,故無法譯出,翻譯時可刪出不譯。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在“久”之後的“之”,是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翻譯時可刪去。

3、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莊暴見孟子》)

正確翻譯應是: (孟子)問:“壹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壹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壹種更快樂呢?”(齊宣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壹起欣賞音樂快樂)。”註意補充出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

4、換。就是替換。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翻譯時,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切不可用今義當古義。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又如:

是歲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遊記》)

句中的“歲”應換成“年”。

5、調。由於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和介詞短語後置等。對於特殊句式,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及時調整。翻譯方法,先調整語序再翻譯。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此句可調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選。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文言中壹詞多義的情況很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已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例如:

雲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

“顧”是多義詞,它的義項***有七條:a回頭看。b看。c探問。d拜訪。e顧惜,顧念。f考慮。g但,但是。h反而,卻。在這個句子中用“a”最合適。這也是很多同學不會文言文翻譯的重點,這個需要平時的積累,不能速成

7、格。有些文言文有固定的格式,翻譯時也有固定的譯法。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嶽陽樓記》)

“得無……乎”是固定句式,相當於“恐怕……吧”,翻譯時按固定格式譯出。

8、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當意譯。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直譯為“連秋天的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為“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這就是“意”譯。

在具體翻譯時,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a.先將古今漢語語義基本壹致的地方抄下來,將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對譯出來,然後將現代漢語無法或不需要翻譯的詞語刪除,以便將完全不懂的詞語突出出來。

b.將完全不懂的詞語放到原句、原文中去揣測,大致推斷出它的意思。重點實詞是得分點、、、

C.最後統壹整理答案,註意前後協調和語句通順流暢。

希望可以幫到您,很榮幸為您服務

3. 文言文積微者速成 翻譯

凡人好敖慢(即傲慢,小看的意思)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盡心盡力,重視的意思)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念“碩”),其縣(即“懸”)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荀子@強國》)

《荀子?勸學》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段富含哲理的話,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荀子將其涵義濃縮成兩個字,叫“積微”。《荀子》下文有兩處提到:《強國》說:“能積微者速成。”之所以能“速成”,是由於長期積累的緣故,簡樸的話語,蘊含著深邃的理思。又《大略》說:“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小”與“大”,“微”與“著”,相反相成,充滿了辯證法。湖南大學楊樹達(1885—1956)先生,號“積微”,名其書齋為“積微居”,就出自《荀子》。楊先生有制作學術卡片的習慣,“積微”的“微”,就是壹張壹張的學術資料卡片的積累。楊先生著作等身,其中有四部即以“積微居”命名:《積微居文錄》、《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積微居小學述林》、《積微居甲文說》等;此外還有三篇《積微居字說》,壹篇《積微居甲文說》。(此段說明見:陳冠明《與大學生談學習——積微者速成》)

4. 怎樣快速學習古文,且第壹時間反應出

學習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文言文更是壹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現提供壹些在詞匯,閱讀以及翻譯方面的學習方法,希望妳能遵照實行,老師也相信妳能做好。

文言詞匯學習六法

壹、記誦法。

記誦,是學習文言詞匯的最基本方法。特別是以下詞匯更應記誦。 1.古漢語中為常用詞匯,現在卻已消亡的。如“朕”古代是指皇帝的自稱,可現今卻只有“皇帝”壹詞,而沒有“朕”這壹說法了。類似的還有:、殂、閭、謫、宦等。 2.現代漢語中雖有此詞,但意義卻發生變化,古今意義似同而實異。如“涕”古指“眼淚”,今指鼻涕。“信”古義為“真實”今為“相信”、“信任”。“雖”古義是“即使”,今義是“雖然”。

二、聯系法

古今漢語壹脈相承,雖有發展變異,也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因此可以今推古。

1.聯系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古漢語中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節記號為主。如想知“郭”的意思,我們可以聯系當今詞語“城郭”,其實“郭”即“外城”之意,又如“故”當今有變故、緣故、故意、故鄉、故交、病故等詞,古代的“故”則集上述“故”的意義於壹身。

2.聯系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熟語、方言土語等,如“敝”,古義為“破舊”,這壹意義至今仍保留在成語“敝帚自珍”之中,“敝”的另壹義項是作謙詞,用於與自己有關的事物。今有熟語“敝人”、“敝姓”。

三.比照法。

該法是利用古漢語中同義詞連用、對偶、互文等語言特點來了解古義,如《出師表》中“咨諏善道”中的“咨”、“諏”即為同義詞連用,都是“詢問”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備”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求”、“責”均為“要求”之意,“全”、“備”均有“完備”之意。 另外把同義詞中的不同之處加以比較並編成歌訣來記,也不失為壹種迅速有效的方法。如“有聲有淚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有聲無淚謂之號”。

四、分析法

1.分析漢字。即分析漢字本身的特點來理解其意義。如“監”描摹的是人低頭看水盤(古時以水盤為鏡)之狀,引伸為監督,又如“渺”字是利用古代“三”表多數的特點,表示大水。此外,還可以利用偏旁或推知古詞義的範疇。如從“石”的多與“石頭”有關,《活板》中“則字平如砥”的“砥”即指磨刀石。 2.分析詞匯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確定詞義。如《馬說》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後面有代指千裏馬的“之”,所以應解釋為“鞭打”。

五、抽繹法

古漢語詞匯中,有許多是多義詞,逐壹記住是很困難的,因此可抓住壹個比較概括的意義,然後根據具體語言環境再作變化。如古漢語中“為”字是典型的多義詞,在初中文言文中僅作動詞就有壹二十種用法,因此,我們可以避繁就簡,只要抓住壹個基本義“做(事)”即可。

六、歸納法

與“抽繹法”相反。我們可以把分散於不同課文中的某詞匯的不同用法歸納起來,加以比較鑒別,從而全而了解該詞匯的意義。如“屬”字:(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司命之所屬。(3)屬予作文以記之。(4)神情與蘇黃不屬。“屬”在(1)中作“類”講,在(2)中作“隸屬講”,在(3)中同“囑”,囑托的意思,在(4)中作“相連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