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民族”的概念,然後才會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名稱。
古代沒有“民族”的概念。“氏族”是原始部落和家庭概念的延伸。漢族的祖先是中國人,中國人把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稱為“蠻夷”。沒有其他民族,也不會有“漢族”。
秦朝統壹中國後,過去各國的人都不能(或不敢)自稱XX人。所以秦朝以後,統壹的人都自稱秦人。否則被視為“野蠻人”。當時在國外是眾所周知的。西域傳入後,西域人(廣義)也稱中國人為秦人。英語中國與漢字“秦”有關。漢朝以後,中國人習慣稱自己為秦人。漢朝的人從來不自稱“漢人”。
最早在公元6世紀的《高儀顧歡傳》第35卷中,就有“今日中國士子為女,民族昌盛”的表述。“國籍”壹詞指的是所涉及的同壹批人。(那時候漢朝已經過去了。而中國近代的國家觀念,主要是受日本翻譯西方書籍的影響。中國民族學和人類學學者郝時遠認為,中國這個古老的“民族”可能是在近代傳入日本的。而現代意義主要是由日本的西文書籍(主要是德文著作)翻譯成日文來賦予的,對應的是“民族集團”、“民族”等名詞。
“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才有的。
相關信息引用:
國籍不同於種族。民族是由漫長的歷史形成的社會統壹體,是由於不同地區各民族(或部落)的經濟生活、語言、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的差異而形成的。民族是指使用同壹種語言、同壹地域、同壹種經濟生活、同壹種文化心理素質的人的* * *身份。
在中國古籍記載中,用來表示“民族”概念的詞語有幾十個,既有“人”、“種族”、“部”、“階級”等單音節詞,也有“人”、“種”、“族群”、“部落”等單音節詞。(韓錦春李壹夫1984: 36)
目前已知的漢語中“民族”壹詞的最早用法,見於1837年西方傳教士編撰的《東西方考月統計傳》壹文〈約書亞降迦南〉壹文。2(方為貴,2002: 2)此後,王韜和康有為都在《強記》中使用過這個術語。(彭應明,1985: 8-9)然而“民族”壹詞遲至20世紀初才在中國廣泛流傳,而此時已被人們普遍使用,但與上述語言先例無關,而是借用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知識分子的“人民”和“民族”兩個詞,將“民族”壹詞翻譯成漢語。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民族”壹詞,其實是壹個翻譯過來的名詞,也是19、20世紀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體系之間跨文化實踐的特殊產物。(劉,1995)
由於現代概念中的“民族”壹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中國出現的,所以“漢族”壹詞應該是在那之後才出現的。
中國有56個民族,是建國後確定的。這是現代的。56個民族,包括漢族。
真正的漢族概念應該是全國各民族確定之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