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字的起源及來歷

漢字的起源及來歷

漢字的起源 1.漢字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它由記事符號和記事圖畫演變而成。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現圖畫和符號,它就是漢字的前身。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成熟漢字,是公元前十四世紀(商代)刻於獸骨和龜甲上的文字,稱甲骨文。已使用單字四千六百多個,形聲字已占壹定比例,已是發展成熟的文字了。 2.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1)結繩說: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采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註》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2) 八卦說: 《周易.系辭》「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 (3)河圖洛書: *河圖傳說:伏羲是我國傳說中三王五帝之壹,當他為天下王的時候,他就對日月星辰,季節氣候,草木興衰等等,有壹番深入的觀察。不過,這些觀察並未為他理出所以然來。壹天,黃河中忽然躍出了「龍馬」,也就是這壹刻,他突然發現自己正處於壹種強烈的精神震憾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與所膜拜的自然之間,出現了壹種莫名其妙的和諧壹致....

他發現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壹直觀察萬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這樣,伏羲通過龍馬身上的圖案,與自己的觀察,畫出了「八卦」,而龍馬身上的圖案就叫做「河圖」。

*洛書與大禹:自伏羲發現河圖,這以後差不多過了八百年,當時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大禹臨危受命,婚後第四天就率眾治水,並且三過家門而不入。各種方法都用過了,大禹始終沒有找到治水的良策,後來有壹天,他發現壹只五色彩龜出現在洛水,背上的紋理形態如同文字,就此,大禹就發現了「洛書」了。 (4)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 《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壹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5)圖畫說 2005/10/15 ,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巖畫群中,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考證審定,並最終認為,大麥地巖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寧夏衛寧北山地區大麥地巖畫帶遺存數量驚人的史前巖畫,其早期巖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左右。經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專家的普查和研究,寧夏中衛大麥地有3172組8453個巖畫個體圖形,內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靈、狩獵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巖畫專家采用麗石黃衣測年得出早期巖畫距今1.6萬年-1萬年之間,巖畫中的圖畫文字經近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證後,最終經上海古籍出版社甲骨文專家劉景雲考證審定。大麥地巖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等。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聖地。研究表明,大麥地巖畫區內圖畫符號是中國原始文字,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已具備了古老文字的要素。其主要依據是:這些象形符號具有中國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形態,在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和後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由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組成的復合體,已基本具備了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等構成文字的要素。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象形符號在大麥地巖畫中絕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狀分布。據國際巖畫委員會委員、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巖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介紹,在大麥地巖畫個體圖形中,已經發現有1500多個圖畫文字,其中能識讀的圖畫文字只有壹小部分,絕大部分還不能識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