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石翔——香道文化的發源地

石翔——香道文化的發源地

說到香文化的起源,壹般認為香文化起源於幾千年前古人的祭祀儀式,其實不然。據考古發掘,燒制品的“焚祭”很早以前就已出現,距今4000-5000年。大約在4000-5000年前也出現了日常使用的熏香。龍山文化陶器熏蒸器作為古人的日常用品,曾出現在遼河流域。約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蒙古蒙古包形灰陶熏蒸器也在4000多年前的長江流域被發現。其風格與後世壹致,造型美觀,堪稱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奢器”。可見祭祀用香、生活用香早已出現。

香也是很早就有記載的。東漢後期,香已出現在各類古籍中,如醫書、地理(植物)書、史書、文學作品(詩詞歌賦、誌怪小說等。),佛道書籍等。可以說,中國的香文化始於古代,萌芽於先秦,最早形成於秦漢,成長於六朝,完善於隋唐,興盛於宋元,盛行於明清。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悠久。根據現有的史料,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大量使用了香料植物。由於地域的限制,華中地區氣候溫暖涼爽,不適合香料植物的生長,使用的香木類藥材種類也沒有後世那麽多樣。常用的有紫莖澤蘭(非大花蕙蘭)、香根草(大花蕙蘭)、胡椒(胡椒樹)、月桂(桂樹)、肖(艾葉)、禹(郁金)、芝(白芷)、香茅。當時毛使用香木香草的方法非常豐富,有熏、燒(如和艾葉)、(香囊、戴香花香草)、(煮湯蘭)、(蘭糊)、煮糊成酒等。《詩經》、《尚書》、《禮記》、《李周》、《左傳》、《山海經》等都有相關記載。

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壹和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國。隨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許多來自東南亞、南亞和歐洲的香料傳入中國。沈香、蘇合香、雞舌香等。都成為了漢代王公貴族的爐中極品。漢代道教的盛行和佛教的傳入也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這壹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古代有多樣化的熏香習慣,如上奏皇帝前用沈香熏香(焚香衣),上奏時用“雞舌香”(南洋產丁樹的花蕾作熏香用)。漢代還有可以直接放在衣服裏的“熏籠”,可以蓋在被子裏的“香爐”,也就是“熏丸子”。

壹爐之初,茶香四溢,清香四溢,幫助人感受溫暖、淡雅、從容,踐行味香四德,“清心、審美、勵誌、身心和諧”。歷代文人都把品香作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品格的精神追求。到了宋代,品香、插花、掛畫、鬥茶壹起成為文人的“四大八卦”,甚至成為文人創作的靈感來源和對象:“臥於水中,則焚之,香不消。”對古人來說,沈香不僅僅是香的東西,更是賞心悅目、富有美感、具有啟發性的奇妙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