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教關於辟谷的知識

道教關於辟谷的知識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人之現世生命的宗教,現存最早的道教典籍——《太平經》就旗幟鮮明地展示了道門中人的貴生思想。《太平經》宣稱:“三萬六千天地之間,壽最為善”;“喪者為賤,生者為貴”,“生為第壹”,這些人壽最重的表述是道教精神氣質的典型體現。為了實現長生這壹目標,《太平經》的作者們以其宗教家的情懷吸納當時之醫學成就,總結出許許多多的養生方術,本文主要探討其辟谷養生思想。

辟谷又叫“斷谷”、“絕谷”、“卻谷”、“休糧”、“絕粒”、“卻粒”。辟谷術始於秦漢,甚至更早,漢代出現的集錄此前禮儀著作的《大戴禮記·易本命》已經記載:“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這裏的“不食”即辟谷,不食五谷。此外,《史記·留侯世家》講張良性多病,以導引、不食谷強身。《淮南子·人間》也記載春秋時魯國人單豹不食五谷,僅喝溪水,年屆七十猶有童子顏色。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辟出《卻谷食之篇》專門探討了服氣辟谷。可見,秦漢時期,辟谷術已經相當流行。道教創立後,因襲此養生術,其早期經典《太平經》中有許多地方涉及辟谷。據王明先生《太平經合校》看,原經演述辟谷養生術的經文主要在辛部,惜《太平經》辛部經文今已全部亡佚,《合校》壹書依《太平經鈔》,略補其缺,其中集中論及辟谷的有三處(原經可能有更多內容)。

僅此三處,我們大略可以窺見《太平經》是相當註重辟谷養生的。

《太平經》主張辟谷可以度世長存。《三洞珠囊》卷四《絕粒品》征引《太平經》第壹百二十雲:“食者命有期,不食者與神謀,食氣者神明達,不飲不食,與天地相卒也。”這幾句話之思想源頭在《大戴禮記·易本命》及《淮南子·地形訓》。因《太平經》辛部遺失,估計這幾句是結論性質的語句,原文當更充分討論不食的諸多方面。上引五句以簡括的筆觸告訴我們:食用五谷的人生命有期限,善於調理氣息的人神明通達壹切,而不飲不食有形東西的人與天地***存亡。此處所說的不飲不食是指不吃五谷雜糧(即辟谷),並非什麽都不吃。實際上,《太平經》及以後道教所倡行的辟谷術,往往伴隨著服氣和服藥。因為此法確實能夠益壽,歷代傳修者不絕,故易心瑩在《道教分宗表》中列出辟谷壹派。

辟谷有效,還須得法。王明先生《太平經合校》卷壹百二十至壹百三十六引《太平經鈔》辛部首書經文,大致同《太平經》敦煌目錄卷壹百二十《不食長生法》相合,集中講述辟谷法門。按照此節經文的說法,“比欲不食,先以導命方居前,因以留氣。服氣藥之後,三日小饑,七日微饑,十日之外,為小成無惑矣,已死去就生也”。這就是說,辟谷之前,要先服食壹些具有滋補元氣作用的藥物。服氣藥之後,三日內感到有點饑餓,七日內稍微更餓壹點,十日之後就初步適應,疑慮不安之感也去掉了,已經脫離死籍,歸就長生了。上文說過,辟谷不是什麽都不吃,是慢慢節食,少食;不吃通常之食物,至於“特殊”食物還是要吃的,“服氣藥之後,諸食有形之物堅難消者,以壹食為變,食無形之物,節少為善。……少者為吉,多者為兇,全不食亦兇,腸胃不通。

通腸之法,壹食為適,再食為增,三食為下,四食為腸張,五食饑大起,六食大兇惡,百疾從此而生,至大饑年當死”。這段話反復說明辟谷過程中當節少進食,硬食以每天壹次為最合適,流質食品盡量少食;但都不吃會造成腸胃不通,即腸胃沾連,影響健康。《太平經鈔》所引此節文字沒有提及“有形之物堅難消者”以及“無形之物”是什麽,參照其他道經,所謂有形之物堅難消者是指營養高而消化慢的東西,如含有豐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以及含有多種糖、澱粉、維生素等成分的麥門冬、地黃、茯苓、山藥、黃芪、人參等根莖或菌核。所謂無形之物是指胡麻湯、酥湯、酒或清水等流質東西。辟谷之人活動相對少些,這些食品能夠滿足他們基本的營養需求。另外,《太平經》還提醒辟谷者“常當忽帶收腸,使利行步也”,這是說,要常把腰帶紮緊以便走路

《太平經》認為行上述辟谷法,不僅可以養自身,還可以養眾生。從個人而言,“令人病悉除去,顏色更好,無所禁防。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從國家而言,“此乃富國存民之道”,可以“助國家養民,助天地食主”,“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職;富者足以存財,貧者足以度軀;君子行之,善樂歲,兇年不危亡”。《太平經》又從反面論述說,不修其辟谷術,習慣於壹日三餐的人,遇到荒年就會餓死或出亂子,“日三食乃生,朝不食,壹命絕;晝不食,二命絕;暮不食,三絕(此句“三”下當有“命”字,引文脫);三日不食,九命絕。……奸邪大起,悉從此始”。由此,《太平經》倡導“用吾道,萬事自理,吉歲可以興利,兇年可以存民”。

從《太平經》所提倡的辟谷術中,我們可以發覺早期道教的養生追求和治國理念。辟谷術源自秦漢時期的方仙道,當時方士心目中的神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人要成為體態輕盈、身香膚潔的神仙,自然不能多吃會導致身體臃腫、產生糞便的五谷雜糧,而要服食輕香奇異之物。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承襲這壹思想,提倡服氣、服藥、行辟谷之術。道教的另壹源頭黃老道,既講求個人長生,也不忘濟世情懷。這壹精神映射在《太平經》之辟谷術中,就是其作者宣稱的辟谷是個人“年壽久久,至於遂存”之道,也是“富國存民”之方。《太平經》造作於東漢順帝年間,當時統治集團日益腐朽,政治相當黑暗,豪強淩弱,時有兇年,民生雕敝。《太平經》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辟谷,壹方面是曲折無奈地進行抗爭,另壹方面是有針對性的治國方略。應該說,《太平經》是抓住了“民以食為天”這壹封建社會的關鍵問題的。

《太平經》的作者們基於養生和治國的雙重目的,強調辟谷是“不窮之道”,以當代的眼光,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它呢?從大處著眼,當前我們國家政通人和,科技昌明,糧食充足,但倡導飲食節制以富國存民養眾生,仍有壹定的現實意義。就個人健康長壽而言,適當辟谷也有相當的益處。據現代醫學研究,多食導致死亡率增高。多食使人體重增加,引起肥胖,肥胖的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壓等。統計數字表明,超過標準體重30—50%者,死亡率高出壹倍。羅絲(Ross)的動物實驗表明,攝取低熱量的食物,自發性腫瘤和腎水球腎病的的發生率減少,壽命延長。布魯地(Brody)指出低代謝的生命活動,減低了有絲分裂的頻度,可使生命延長1/3。特別是老年人儲存熱量能力有限,如果攝取過量,將罹患高血脂、高血糖。由此觀之,《太平經》提倡節制飲食,以補氣血、調臟目府、治虛羸、輕身延年的藥食代替高熱量的通常食品,確實能改善體質,促進健康。

常見的辟谷方式

壹、服氣辟谷

主要觀點

辟谷食氣主要是采用綿長柔細的呼吸方法。這壹方法來源於仿生吐納,所以又叫做龜息。道家認為,烏龜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它“食氣”。氣在人體內循環不止,不可或缺。氣的運行包含著人體最深奧的秘密。古籍中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谷之前首先練習“服氣”,不僅能抵禦斷食帶來的饑餓與虛弱,還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壽延年。

歷史記載

《藝文類聚》載,三國時有名的氣功家郤儉,“少時行獵,墮空冢中饑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回轉,所向無常,張口吞 氣,或俯或仰。儉亦素聞龜能導引,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饑。百余日,頗苦極。後人有偶窺冢中,見儉而出之。後竟能咽氣斷谷。”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產生 了許多辟谷流派,形成了繁復的食氣方法,如尹真人服元氣法,太威儀先生用氣法、太無先生服氣法、茅山先生服內氣法、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幻真先生服內元氣 法以及靈寶功等,功種多樣、方法有異,但其基本內核仍是柔緩細長的呼吸吐納。

二、服藥辟谷

主要觀點

辟谷在食氣的同時,還需進食雜食和藥餌。關於所服之藥,各家各流派也不盡相同,常用的雜食是芝麻、黑大豆、紅棗、栗 子、胡桃肉、蜂蜜及酒類。至於藥物就更多了,有地黃、黃精、何首烏、枸杞子、天門冬、麥門冬、菊花、茯苓、白術、松子、柏子、苡仁、山藥、杏仁、白芍、菖 蒲、澤瀉、石韋等。

還有壹些辟谷人士只是提倡少食,在辟谷過程中仍進少量主食,這與節食其實並無二致。通觀此類辟谷手法,其實質均是限制熱量攝入。在修習中所服下的“藥物”,有些是以脂肪為主,有些則以糖類為主,但其所含熱量均遠低於正常三餐。

歷史記載

宋朝官府修編的《太平聖惠方》中有“神仙辟谷駐顏秘妙方”,由茯苓、栗子、芝麻、大棗組成,熬成膏服用,要求每日2 次,每次50克。《宋史·隱逸列傳》載,陳摶曾隱居武當山,“服氣辟谷歷二十余年,但日飲酒數杯。”可見辟谷並不是絕食,不能套用現今通常說的不進任何食物、水的絕食概念來看待辟谷。

科學解釋

科學研究發現,從低等生物真菌、果蠅到哺乳動物的小鼠和犬類,限制能量攝入均能起到延長生物壽命的作用,即“饑餓”的動物不但活得更久,並且活得更健康。科學家猜測,之所以如此,也許是低熱量食物減輕了機體氧化應激的後果。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與衰老密切相關的mTOR(哺乳動物雷帕黴素標靶受體)信號傳導通路在食物的刺激下活化程度也更高。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很自然地會被推廣到人類自身。從疾病預防的角度來說,節食有助於延年益壽。不過,節食同樣需要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如果只是長期進行所謂的“服藥辟谷”,那麽攝入的營養素難免失衡。科學的節食要兼顧各種營養的合理搭配,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