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因加而發名詞解釋

中醫因加而發名詞解釋

中醫因加而發名詞解釋

因加而發是研究發病的學說,是連接病因與疾病的橋梁,可以從發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等方面。“因加而發”的發病觀源於《黃帝內經》,體現出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作用。

因加而發”見於《靈樞·賊風》:“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後世醫家多以此為數種致病因素相疊加致使發病的方式。如《靈素節註類編》認為這裏是真氣“先有所傷之邪,與外風相襲,則加重而病發”;

《黃帝內經太素》與《黃帝內經靈樞註證發微》亦強調此為多因所加而致病發。後世溫病學在此基礎上對其進壹步細化發展,形成了“伏氣溫病”理論。

現代學者則普遍認為這裏描述的是故邪與新邪相感而發病,亦有將這壹經文解讀為因熱汗出、腠理開泄時容易感受風邪,雖暫未遇到四時不正之氣的侵襲,但有這樣的內因存在,而後加諸外因,疾病就此產生。而不管是伏氣溫病理論,抑或是新故邪相感致病,均是多種因素相加使得人體發病。

“因加而發”實則反應的是,人體反復或多次受到致病因素的侵擾後無法維持正常狀態致使疾病產生的發病方式。

除“因加而發”外,《內經》不同篇章因立足角度與層次不同,有“正邪相爭觀”“內因外因觀”“兩虛”“三虛”致病等等多種發病觀。其中,“正邪交爭觀”與“內因外因觀”均是側重病因分析疾病產生。

前者更著眼於致病因素作用機體,人體正氣與致病邪氣相爭導致發病。而立足人體時,正邪相爭的過程即是人體之氣自和的過程,產生疾病的結果則是人體正氣偏頗的表現。

因此,《素問·三部九候論》曰:“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將失偏的正氣調平,疾病即可痊愈,防止已偏的正氣再度被傷,是疾病調護的原則。

立足正氣、關註不同因素疊加致病的“因加而發”發病觀更能體現《內經》中的整體觀念,對於疾病的認知、治療與預防更具有概括性與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