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寶姓的姓氏名人

寶姓的姓氏名人

(1932~),浙江東陽人。著名現代教育家。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壹直在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曾先後擔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社會兼職有南京圖書館學會理事長、南京作家協會主席、南京文聯名譽主席、江蘇大眾文學學會會長、省魯迅學會會長、省作協理事、中國馬列主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三江學院中文系系主任等。以文藝美學現當代文藝思潮的研究見長。

著有《魯迅的思想和藝術新論》、《藝術與人學》、《文學初步》、《馬思列斯文藝論著選詩》、《馬列文苡經百題》、《魯迅-中國文化革命主獎》、《現代文學觀念發展史》、《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史》和《世界學術名著導引叢書》等。

專論有《藝術規律與“人學”》、《文藝編至論》、《藝術生產和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論文學的人性、人道主義和階級性》、《論文藝理論的民族化和現代化》和《世紀之交文藝理論的思 》等三百余篇。曾多次獲省市級、國家級優秀著作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文學教學和研究受到同行專家認可,《論文藝學家-包忠文》等專論多篇對其學術人格、科研貢獻作了較切實的評價。 (1941~),北京人。著名現代畫家。文化部中國文化信息協會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1962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從師衛天霖、李瑞年、吳冠中、白雪石等前輩。系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海外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翰墨書畫院院士、河南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傳略入選香港出版《世界名人錄》第四卷十二頁。傳略入選香港出版《世界藝術家名人錄》首卷。作品《八仙圖》獲香港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作品《八仙過海》被中南海收藏。四十米長卷作品《五百羅漢圖》發表在人民日報主辦市場報。

作品《十八羅漢圖》入選山東萊陽編《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書畫家》畫冊、山東萊陽編《世界傳世名畫法書鑒賞》畫冊、山東煙臺編《亞洲藝壇名流》畫冊。

作品《八仙過海》入選北京編《20世紀中國著名美術書法家作品拍賣庫》畫冊。

作品《張顛疾書圖》獲河南“畫聖杯獎”。

作品《柏柿如意》參加98海峽兩岸名人名家書畫展,並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作品《年年有魚》參加97北京赴香港慶回歸展。

作品《福祿壽》發表在大型畫報“中華英才”專版介紹。

作品《孔子像》入選山東曲阜紀念孔子誕生2550年書畫大展畫冊、入武漢編《世界東方文人書畫家全集》畫冊、入選四川編《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典》畫冊、獲河南“東方杯”詩書畫印精品大獎賽二等獎,入選《中國東方藝術家》畫冊。

作品《賈島覓句圖》入選文化部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名人大典》傳略入選中國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編《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入選《中外名人辭典》、《中國當代創業美術》、《中外名星辭典》 (1954~),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長和廊街道黨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呼和浩特市第十壹屆人大代表。

1970年12月—1978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農機廠工作,1978年9月~1987年12月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學校工作,1987年12月~1991年3月在玉泉區長和廊辦事處工作,1988年9月任副書記,1991年3月~1994年9月任玉泉區五車路街道黨委副書記,1994年9月至今任現職。工作數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腳踏實地,具有較強的領導協調能力、任職以來,始終把經濟工作,社區服務等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克服了資金不足的困難,采取掛靠,聯辦等形式,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指導。

1997年參與創建的“人和酒業有限責任公司”,1998年上繳稅金達3萬余元。在抓辦事處企業的同時,註重發揮居委會主任的積極性,采取“四三三”、“三三三”等政策,使居委會都建起了自己的經濟實體。積極支持興建各種商點,啟動扶困早市,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97、1998年稅收任務連續超額完成,積極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大慶期間成功地承辦了大召廟會,為民俗文化的發展、經濟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98年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改善了辦公條件,由原來的平房,改善為現在的400多平方米的樓房。 (1958~),蒙古族,內蒙古奈曼旗人。著名地方公務員。內蒙古錫林浩特市民政局局長,錫林浩特市人大代表。

1975年9月~1978年3月在巴盟中旗當知青;1978年3月~1980年1月在內蒙古象專學習;1980年1月~1994年8月在錫市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內蒙古黨校學習,錫市人大常委會工作;1994年8月至今在錫市民政局工作。 (1959~),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著名機電工程師。庫倫旗力元水泥有限公司生料車間主任,助理工程師。

1979年參加工作,歷任庫倫旗第壹水泥廠電工車間主任、機電科科長、生產科科長。自參加工作以來,始終致力於機電設備的研究,他的壹些小改小革不斷被應用到生產中,為節能降耗、增產增效發揮了明顯的作用。他的時英鐘計量熟料準確度較高,磨機強力通風,合理機配提高了臺時產量l.5噸,節電1.2度,年節約資金約三萬元。 (1960~),蒙古族,女;遼寧阜新人。化德縣石油公司員工,化德縣第十壹屆人大代表。

1976年7月~8月在化德縣朝陽鄉新富村下鄉;1976年8月~1980年5月在化德縣百貨公司上班;1980年5月~1997年11月在化德縣石油公司工作;1997年11月至今下崗待業。

1976年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到新富村,糧農民吃在壹起,住在壹起,同吃同勞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長了知識,被社員稱贊為上山下鄉的好青年。在百貨公司工作期間,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對待顧客像對待親人壹樣,熱情、服務、周到,被公司評為優秀班組長。在石油公司工作期間,歷任審計員、會計員、團委書記,對工作盡心盡職,配合有關單位做好該公司的審計工作,給領導當好參謀,帶領青年團員,哪裏有困難,就出現在哪裏,被該公司和盟公司評為優秀先進工作者。 (1963~),雲南騰沖縣紅豆樹村人。著名醫學微生物學專家和蟲媒傳染病專家。 教授,研究生學歷,碩士,博士;碩士生導師,美國耶魯大學3年博士後研究經歷。1985年昆明醫學院醫學系本科畢業,1987年研究生畢業,2002年-2005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現任昆明醫學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昆明醫學院實驗動物質量檢測站技術負責人、微生物檢測室主任。系美國微生物學會(ASM)、美國紐約科學院(NYAS)、美國螺旋體研究會會員,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和細胞內細菌學組組長、中國免疫學會會員、雲南省免疫學會理事。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做出顯著成績。主要研究方向:⑴蟲媒傳染病病原體和蟲媒傳染病(vector-borne pathogens and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的病原學、免疫學、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⑵結核病病原學、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美國NIH項目4項、雲南省計劃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主持或參與過多項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教育廳基金項目的研究。至今發表論文及綜述50多篇,其中國際權威雜誌《Nature》1篇,《Cell》1篇,《J Exp Med》1篇,《J Infect Dis》1篇;SCI收錄12篇,影響因子累計達87.8;獲發明專利1項(排名第二);參編本科教材、專著5部。研究方向主要為:1)蟲媒傳染病的病源學、免疫學、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防治;2)結核病病原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對象包括萊姆病螺旋體、立克次體、無形體、挨立克體和西尼羅病毒。至今發表論文及綜述80余篇,其中,國際權威雜誌《Nature》 1篇,《Cell》 1篇,《J Exp Med》1篇,被SCI收錄8篇,影響因子累計達85.8。已獲發明專利證書1項(排名第二);參編本科教材、專著5部。

1、主持或作為主要成員參與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美國NIH項目(4個),以及雲南省科技攻關項目、計劃項目、面上項目等十多個項目的研究。

2、研究內容包括萊姆病螺旋體、立克次體、無形體、挨立克體和西尼羅病毒,在蟲媒傳染病尤其是萊姆病致病機理方面開展了較為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其中的重要發現包括:證明伯氏疏螺旋體外膜蛋白OspA是壹種粘附素(adhesion),對螺旋體在硬蜱中腸(midgut)定居至關重要,並發現硬蜱中腸腸腔表面蛋白TROSPA是OspA的受體;發現蜱唾液腺蛋白Salp15協助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哺乳類動物;發現伯氏疏螺旋體膜蛋白bmpA和bmpB介導螺旋體在關節的定居及關節炎的發生,這些發現有助於深入了解萊姆病的傳播特征和致病機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Nature》(2005年)、《Cell》(2004年),《J Exp Med》(2008年)。

3、至今發表論文及綜述80篇,其中,被SCI收錄8篇。影響因子累計達85.8。已獲發明專利證書1項(排名第二);參編本科教材、專著5部。

4、國內4家核心期刊長期審稿人和國外21家國際英文同行評議雜誌主編、副主編或審稿人。 蒙古族 內蒙古通遼人。助理策劃師 管理學學士學位。北京世紀瀚洋經濟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 環球傳媒北京代表處副主任

2004年任北京世紀瀚洋經濟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從事企業咨詢,會議培訓,廣告策劃,營銷策劃。國際文化交流。

2006年任香港環球傳媒集團北京代表處副主任,主持並參與CEPA協議框架下兩岸經貿交流活動。

寶曉峰

央視主持人,主播央視新聞欄目。曾經主播過:《亞洲報道》、《新聞早8:00》、《媒體廣場》、《朝聞天下》、《新聞30分》。現任《新聞直播間》、《午夜新聞》主播。參加過中央電視臺優秀青年社會實踐考察團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