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月餅的秘密手抄報

月餅的秘密手抄報

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和核桃,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料。這時就出現了壹種圓餅,裏面填滿了核桃,叫做“胡餅”。

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以“小餅如嚼月,內有酥、餡”的詩句贊美月餅,由此可見宋代的月餅已有酥油、糖餡。

在元代,據說人們利用贈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攜帶壹張紙條,約定在8月15日晚上,同時采取行動,殺死並趕走蒙古“韃靼人”。

在明朝,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明沈浜《萬部雜註》載:“尋常百姓家的家具是壹種月餅子,大小不壹,名曰月餅。”《議事錄》說:“八月宮中賞海棠玉簪花。從農歷正月初壹開始,就有賣月餅的,從…到十五,家家戶戶都賣月餅和瓜。.....如果有剩余的月餅,要收集在幹燥陰涼的地方,在年底分開使用,這就是所謂的團圓餅。”元明以後,中秋節吃月餅送人的習俗日益盛行,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征意義。從清朝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和品種上都有了新的進步。不同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形狀使月餅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味、蘇味、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獨特的節日食品,也是四季都有的精致糕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月餅壹詞最早見於南宋吳的《梁璐夢》。那時候的月餅是菱形的,菊花餅和梅子餅並存,而且“隨時可用,想叫就叫。”可見這個時候的月餅不僅僅是中秋節才吃。至於月餅壹詞的由來,無從考證。但北宋著名學者蘇東坡留下了“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的詩句,這可能是月餅名稱的由來,也是其做法的依據。?

月餅象征著團圓,應該始於明朝。如果我們看看明代有關月餅和中秋民俗的資料,應該可以看到月餅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過後,全家人會圍坐在壹起,分享月餅和水果(月亮的祭品)。因為月餅也是圓的,是壹家人共享的,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聚的寓意。

每當中秋天朗氣清的時候,就在露天立起壹個箱子,擺上糕點、石榴、棗等水果來晾桌案。拜月之後,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享受著明媚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