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象棋規則
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在戰法上遵循古代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作戰思想,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壹種二人對抗性遊戲。
對局時,由執紅棋的壹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壹招,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
2、行棋規定:對局時,由執紅棋的壹方先走,雙方輪流走壹步。輪到走棋的壹方,將某個棋子從壹個交叉點走到另壹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而占領其交叉點,都算走了壹著。
雙方各走壹著,稱為壹個回合。走壹著棋時,如果己方棋子能夠走到的位置有對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對方棋子吃掉而占領那個位置。
壹方的棋子攻擊對方的帥(將),並在下壹著要把它吃掉,稱為“照將”,或簡稱“將”。“照將”不必聲明。被“照將”的壹方必須立即“應將”,即用自己的著法去化解被“將”的狀態。如果被“照將”而無法“應將”,就算被“將死”。
3、將或帥:移動範圍:它只能在王宮內移動。
移動規則:它每壹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壹點。
士:移動範圍:它只能在王宮內移動。
移動規則:它每壹步只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壹點。
象:移動範圍:河界的壹側。
移動規則:它每壹步只可以沿對角線方向移動兩點,另外,在移動的過程中不能夠穿越障礙。
馬: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每壹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動壹點,再按對角線方面向左或者右移動。另外,在移動的過程中不能夠穿越障礙。
車: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任意個無阻礙的點。
炮: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移動起來和車很相似,但它必須跳過壹個棋子來吃掉對方的壹個棋子。
兵:移動範圍:任何位置
移動規則:每步只能向前移動壹點。過河以後,它便增加了向左右移動的能力,兵不允許向後移動。
擴展資料
象棋的由來
根據古籍記載象棋最早起源於三王(堯舜禹)時期,它是舜帝的弟弟發明的。象是舜的同父異母的兄弟,當年堯帝考察下壹任帝君的時候就看中了舜,想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但是舜的後母,則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象取到娥皇和女英,於是就讓象去害舜可是多次也沒有成功。
後來堯帝去世舜帝繼位後,開始分封諸侯,他壹開始也想把壹塊好的封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弟象的,但是又怕別人說他因私廢公,畢竟舜帝才剛剛繼位。
他為了公平就讓元老們自己挑選封地,結果都挑選了自己認為富裕的地方,有壹個地方卻沒有人要,這個地方就是有庫(今湖南道縣境內)因為有庫這個地方傳說是種什麽都不行,土地非常貧瘠。誰也不想要這個地方,啥都沒有太窮了,其實誰也沒有去過都是謠傳。
最後舜把有庫封給了自己的弟弟象,象知道了覺得哥哥對自己不公平,外人都封到了富庶之地,而自己的哥哥是壹國之君,卻給了自己壹塊連莊稼都無法種的窮地,非常的抱怨舜。
後來舜帝帶領象壹行人去了有庫,到了之後象才明白並不是土地不肥沃,而是大好的土地根本無人耕種,舜帝這時就對象說我要讓此地兩年之內遍地莊稼三年之內開市。
後來百姓安居樂業,也沒有戰爭,象就在琢磨現在人都是吃飽之後無事可做,何不發明壹種遊戲供人娛樂呢。最後象就在地上畫了起來,他說天下壹定我們就是壹個國家所以就在地上畫了壹個方框,
然後天下九州又分別在框內畫了七條線,加上兩邊兩條剛好是九條象征天下九州,又畫了五條橫線代表三山五嶽,最後兩邊隔開是壹條河。
他就說將是壹個軍隊的中心應該在中間這個四方格內操控著天下大局,士是保護主將的應該只能在將的兩邊寸步不離所以不能走出四方格,當年舜帝曾讓大象耕田,所以象就只能是走田,馬日行千裏到了晚上就不行了,所以馬只能是走日。車可以橫沖直撞所以車只能走直線。
炮要架起來只能打遠處的物體所以要隔壹個棋打下壹個棋,最前面呢就是壹排兵卒嚴陣以待保護著國家,所以兵卒不能後退。
象棋被發明出來之後很受人們的歡迎,成了人們閑來無事時候的壹種娛樂後來經過演變也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這樣,所以象棋最早就是舜的弟弟象發明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象棋(棋類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