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放性?

如何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放性?

簡單的說來,夏商時期,中國還處於氏族和奴隸制社會混合階段,政治結構基本是首領公推和貴族民主,雖然有所謂的"禹傳子,家天下",但是我們不應該忽視貴族在氏族部落社會中的作用.而且"禹傳子,家天下"只是說明部落首領的繼承人是前首領之字,但另壹方面我們也可以從很多古籍中看到首領被部落中其他成員驅逐的情況.特別到了周時期這種情況更明顯.由於歷史久遠,我們只能猜測夏商的壹些基本情況.但是西周春秋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史書進行合理的推理. 西周春秋是奴隸制氏族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混合.周武王分封天下,本質上來說就是周部落以部落聯盟領導人的身份將其他部落安置各地建城,以維護自己的首領地位.因此,中國歷史上的方國、邦國、王國簡單來說就是部落、城邦國家、封建國家(這裏的封建和教科書上的封建不壹樣,請查相關文獻。)西周春秋的政治結構從上到下是國君、貴族、國人、奴隸.這裏的貴族就是遠方國部落首領的親戚或部落聯盟的其他首領的後裔;而國人是居住在城市裏的人,是部落壹般居民的後裔,也是邦國的中堅力量,以為國家服役為代價享受自由;野人可以理解成依附於部落的流浪者,要知道在上古時期人是很難單獨存活與天地間;而奴隸就不用多說,就是其他部落的俘虜。 社會結構決定政治結構,從史書上來看,國人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因為國君必須得到貴族支持,國人依附貴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諸如“國人暴動”之類的記載,甚至“國人”還可以廢黜國君。到了春秋,國人對貴族的依附加深,貴族進壹步膨脹,到了春秋末期居然出現貴族將國君趕下臺自己來當的事情發生(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春秋時期是貴族民主。國君,貴族,國人各有各的義務和權利。國君作為分配者邦國的領導者,有帶領臣下開辟疆土,維護貴族權利,與其他國爭奪生存資源,分配戰利品的權利和義務;而貴族則有繳稅,戰時提供武器,兵源,為領下民獲得生存資源,維護國君統治的權利和義務;國人則主要是負責服役並享受自由,從國君和貴族領主那裏得到生存資源。隨著這會發展,人類活動區域增加,我們可以看到貴族的力量越來越強,而領下的國人對國君的義務越來越少。因為按照周的“封建”制度來說,國人只對自己的領主負責,不對國君負責。當然國君也有自己的領民。而正是這種政治結構,導致政治制度的某種開放性。比如說,國人可以隨意批評國君,可以隨意評價領主。如果不讓國人說話,國君還會被國人流放。而不同國家的同壹族來往不會有通敵的嫌疑。比如說秦國嬴氏和晉國嬴氏(因封地為趙所以為嬴氏趙姓)可以通過家族相互做生意,但並不會妨礙兩國互相打仗。 宗上所述,國君的權利雖是神授,卻不是無限制的。同樣的,貴族也受到制衡。這就是“封建”的西周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