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金獸(西漢),1982年正月,盱眙馬湖店村農民萬義全在挖渠時,用鐵鍬挖出壹只金光閃閃的金獸。這種神奇的運氣是大多數考古學家壹輩子也遇不到的。此金獸重9100克,含金量99%,高10.2厘米,長16厘米,寬17.8厘米。它中空厚壁,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重的金器。金獸下還有壹個漂亮奇特的銅鍋,裏面裝著金器,其中9個半金餅重2864克,馬蹄金15,林趾金4845克,金盤11,重3260克。
金銀交織的銅壺(戰國),連同“金獸”等金器,出土了壹件尊金的銅壺,即盛黃金的容器。殘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足徑13.8厘米,是中國青銅時代泥鑄技術的完美之作。雖然金獸被鑒定為西漢,但這只銅壺是戰國時期燕國的產物。最顯著的歷史意義是,銅壺上有三個銘文:壹個在口中,寫著“二十五金鉻壺收壹勝五負”。這是壹批器皿的編號、名稱、體積,損耗和損耗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專用量詞,所以可以確認這個壺在鑄造時是燕國器皿。第二個銘文在圈足的內側。雖然是用利器鑿出來的,但從殘跡看大概有三四個字,可能是“皇後右酒”,應該是使用者的題字。第三個銘文在圈足的外緣。* * *題詞29個字。碑文上寫著“葉王五年,為夷(陽)、奠基,後老,孟東榮起,齊臧格子岔。《張晨內國之得與燕國之索》的內容與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張晨方壺基本相同,可互為補充,故該壺也俗稱“張晨圓壺”。這個銘文反映了戰國中期的壹個重大歷史事件:燕王退位,相國子在位,導致燕國內亂三年。在齊王陰謀的策動下,齊國乘機出兵攻打燕國首都,在“兵不打,門不關”的情況下大獲全勝,奪取了燕國王室的重武器。此銅壺造型奇幻,紋飾華麗,三銘文合壹,藝術價值無與倫比。可惜這次旅行沒有展出。
廣陵王金印(東漢)是目前發現的唯壹壹枚漢代劉姓皇族印,由高純度的黃金和黃金制成,重122.87克。印刷面長2.375厘米,寬2.372厘米;龜扣高度2.121cm,平臺高度0.945cm..其龜扣精美,紋飾精美,篆刻“廣陵王茜”篆書,布局密集,線條流暢,線條筆直。這枚印章的來歷頗為曲折。20世紀70年代,南京博物院對揚州附近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的銘文,初步推測為東漢廣陵王劉晶之墓。第二年,從墳墓中清理出來的廢土被用來鋪路。當地的女農民在挖土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壹個看起來又黃又亮的東西,放進了口袋,回家清理後發現是壹只海豹。她老公以前是考古隊的農民工,憑經驗覺得這個東西不壹般。後來,夫妻倆專門趕到南京博物院進行專家鑒定。給了當時看來很貴的400元酬勞後,夫妻倆高高興興地把廣陵王Xi金銀捐給了國家。
金蟾葉宇(明代),金蟾葉宇是南京博物院42萬件藏品中的工藝傑作。1954年從蘇州墓葬中出土,成為貴族婦女的發簪。腳斜向壹邊,翅膀微微展開的金蟬似乎在玩耍,由透明的玉葉支撐著。金蟬的左右外翅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玉葉長5.2厘米,寬3.2厘米。葉片打磨薄,呈凹弧形,厚僅0.2厘米左右,主脈1條,每側4條分枝。它們是由新疆和田產的羊脂白玉制成的。整個畫面動靜結合,妙趣橫生,欣賞價值很高,是明中葉最好的工藝品。蟬俗稱蟬,所以“金蟬玉葉”也是“金枝玉葉”。我很遺憾這次旅行沒有看到它展出。
05銀縷玉衣(東漢)1969年徐州塗山壹號漢墓出土。徐州屬於西漢楚王的封地,東漢彭城王的封地,前後五代。塗山壹號漢墓的主人是東漢某代彭城王。在漢代,玉衣是皇帝、王公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的。但西漢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所以發現西漢王侯的玉衣都是金銀絲的。東漢時期實行嚴格的玉衣等級制度。只有皇帝死時才有資格穿金戴玉的衣服,王子死時只能穿銀戴玉的衣服,普通貴族和長公主只能穿銅戴玉的衣服。這件東漢時期壹位彭城王的銀白色玉衣,長170厘米,外觀和形狀與人體幾乎壹樣。從頭到腳由五部分組成:頭罩、外套、褲子、手套、鞋子。* * *用玉2600多塊,織成玉衣的銀線重約800克。
銀青銅牛燈(西漢)1980年出土於揚州東漢廣陵王劉晶墓,是次年在棄土中發現廣陵王金印的漢墓。高46.2厘米,長36.4厘米。該燈不僅設計精美,還巧妙地運用了銅和銀兩種不同材質的顏色,形成了色彩的完美搭配。銅牛燈工藝精湛,整體裝飾以雲紋、三角紋、螺旋紋為地,飾以龍、鳳、虎、鹿,以及各種神、鳥、獸。它是漢代眾多青銅燈中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銅牛燈由燈頭、燈座、煙管三部分組成。三個部分都是可拆卸的,使用和擦洗都相當方便。燈座是壹只昂首挺立、角翹翹、腳短而敦實、尾巴向上翹起的高大公牛,矯健有力。牛的肚子是中空的,它帶著壹個圓形的燈盤。燈板的壹側有壹個扁平的把手,用來轉動燈板。燈板上裝飾有兩個柔性旋轉燈罩,其中壹個燈罩壹會兒鏤空菱形斜格圖案,起到散熱、防風、調光的作用。穹頂狀的罩蓋扣在燈罩上,罩蓋頂部彎曲的煙管與突出在牛頭上方的短管緊緊套在壹起,使煙霧被導入燈頭腹腔的清水溶解。
釉中有紅冷三友(明)紋的梅瓶,瓷器占南京博物院文物的半壁江山,共收藏20多萬件。盛行於元明時期的梅瓶壹直備受人們的關註,南京博物館收藏的兩件梅瓶,即“釉中紅古寒三友紋梅瓶”和“賞梅瓶”均在珍品之列。前者是洪武釉中唯壹保存完好的紅梅瓶,1957年在江寧縣東山橋香龍山附近的“公主墓”土包上出土,墓主人為明太祖朱迪。釉裏紅是元代景德鎮新燒制的壹種瓷器。它是在白瓷坯上塗上含銅顏料,再塗上透明釉,壹次燒成。但高溫銅紅釉對窯室內的溫度要求嚴格,鮮紅色最為罕見。寒年三友指松樹、青竹、梅花三種常綠植物,象征高遠誌向,是元代文人畫中常用的題材。也許是因為追求畫面對稱,從明清開始,三友的裝飾中就多了壹個香蕉,包括這個梅瓶。此梅瓶高41.7 cm,造型美觀,形制完整。可惜此行沒看到這個釉紅,卻看到了那個“禮梅瓶”。
《大世界地理圖》(明),《大世界地理圖》是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繪制的世界地圖。該地圖於明朝萬歷年間在北京印刷後,印刷本已在中國失傳。《大通用地理圖》,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的宮廷彩色繪本,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唯壹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原本是清朝的舊遺物,在清朝皇帝退位的動亂中流出了皇宮。差點下海之前,被北平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買回。民國25年並入國立中央博物館籌備處,這幅珍貴的世界地圖壹直被南京博物院珍藏。利瑪竇繪制《偉大的世界地理圖》時,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改變了當時盛行的將歐洲置於地圖中心,而將東亞置於世界地圖中心的格局,開創了中國繪制世界地圖的模式。在這幅畫中所畫的五大洲中,每個洲都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山脈被描繪成風景,河流被描繪成雙曲線,海洋被描繪成深綠色。整個地圖和諧而富有層次感。在地圖圈之外,還有壹些小地圖,如九天圖、天地儀圖、日蝕圖、月蝕圖、赤道北半球圖、赤道南半球圖、中國大氣圖等,包含了天文地理知識,開闊了當時中國人的視野。鯨、鯊魚、海獅等15種海洋動物被畫在各個海域,大象、獅子、鴕鳥、恐龍等8種陸地動物被真實地畫在南極大陸上。
09徐渭《雜花》(明),徐渭是才子也是瘋子,奇人也是瘋子。在科舉路上,他八次科舉都沒有中,期間成為胡宗憲的幕僚。此後,他對日作戰做出了許多奇招和臟招,可以說是絕對的幕後英雄。被牽連到嚴嵩案後,他已經十分落魄,但他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李的兒子們,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額外的貢獻。他雖然是個科舉失敗者,但他的詩詞書畫水平可以用“家”字來標註。在繪畫上,徐渭是寫意花鳥的大師。從清初到近代,石濤、、趙、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深受他的影響。雜花卷軸長30厘米,寬1053.5厘米。在這幅十幾米的長卷中,徐渭畫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車前草、梅花、蘭花、竹子等等。徐渭,氣勢雄渾飛掠,是徐渭的代表作。可惜這次旅行沒看到。
10《竹林七賢磚畫》(南北朝)《晉書·嵇康傳》:嵇康住,“與神交朋友的只有河內的阮籍和,與他交朋友的有河內的向秀、的、哥哥的兒子冼、郎協的,所以作了壹次竹林之行,世人稱之為‘竹林七賢’。這七人都是魏末金初的名士。他們經常壹起在山裏旅行,享受美酒和音樂。1960年,在南京西善橋公山北麓的南朝陵墓中發現了竹林七賢的磚畫。原分布於墓室南北壁,各由近300塊磚砌成,均長2.4米,高0.88米。是同類磚畫中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好的壹幅。為了對稱,屏幕上有壹段春秋時期高適的名譽時期。畫面中,嵇康梳著雙髻,看著邱虹,彈著五弦。阮籍身穿袍服,壹手皮褥,壹手膝,口裏吹著口哨;單濤用毛巾裹著頭,壹手挽著袖子,壹手拿著杯子喝水;王戎倚幾,手如玉;湘繡戴著帽子,露出壹個肩膀,閉著眼睛;劉玲盯著她手中的杯子,用另壹只手嘗了嘗。阮賢把緞帶掛在腦後,彈四弦琴;在輝煌時期,他留著長發,腰間系著繩子,打坐,彈著班卓琴。八個人都席地而坐,各有眼色,每個人物都標有身份,中間隔著銀杏、松樹、槐樹、垂柳等樹,是壹組獨立而又和諧的大型人像磚畫。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魏晉實物人物畫,也是現存最早的竹林七賢人物群。鑒於其獨特價值和不可替代的唯壹性,國家文物局明確規定,禁止這壹國寶級文物出境展覽。
11青花壽山福海陶(明代),胎體厚重,造型高大,外壁繪壽山福海陶,融合人文意蘊和高超制瓷技術,呈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張力。這是明代宣德時期官窯瓷器黃忠和魯大的作品。青花瓷壹般是白底青花,青花壽山福海紋爐作為官窯的壹大器,以藍底稀有白花為代表,耗時耗料,充滿波濤洶湧,小腹繪山川,寓意壽山福海。這種大型青花官窯還有壹個“長壽瓶”,瓶上畫著各種字體的“長壽”二字。可惜這次旅行只看到了後者。
12金菩薩像(清代)。這尊佛像由高純度黃金制成,高88厘米。佛身和蓮座都用珍珠和寶石裝飾,盡顯皇家風範。它是由清朝鼎盛時期宮廷的能工巧匠制作而成的。這尊金菩薩頭戴五葉冠,盤成發髻。冠後僧帶垂向兩側,眉間有壹根象征智慧的白發。菩薩赤足立在雙聯蓮花座上,每壹瓣都嵌有水晶,蓮花座中間嵌有珍珠。
13鎏金鑲獸形銅盒硯(東漢),至於書寫工具,中國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發明了紙,於是各種硯臺相繼出現,進入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階段,制作技術水平空前提高。這件鑲嵌動物造型的鎏金青銅盒硯,是1970年在徐州壹座東漢彭城王墓中出土的。長25厘米,寬14.8厘米,高10.2厘米。鍍金,鑲嵌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盒蓋和盒體被孩子和母親的嘴組合成壹個俯臥的動物。頭部形似龍,眼睛呈三角形,眼睛睜得很大,眉毛上揚,飾有雙角。蹲在地上,咧著嘴笑,下巴向前伸,巧妙地形成壹個儲墨池。腹部略鼓,內置壹塊平整光滑的長方形石硯。石頭是甘肅臨洮石,上面放著壹塊圓形磨石。尾巴卷曲,藏在腹部下面。背部凸起,翅膀突出。背部中央有壹個橋扣,可以系起來方便提。銅盒硯整體造型酷似蟾蜍,頭上有雙角,身上有翅膀,牙齒瞪著,四肢蹲伏,是當時的吉祥獸。
14人、鳥、獸通雕玉飾(新石器時代)。人、鳥、獸通雕玉飾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最早的人、鳥、獸通雕圖案,是良渚文化中的玉器瑰寶。1970年在昆山市張浦鎮西南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太湖水鄉出土。玉飾高5.5厘米,厚0.5厘米。它由透閃石軟玉制成,呈白色,帶有綠色斑點。制作采用線雕、圓雕、通雕、鉆孔、拋光等技法,雕刻精細,構圖獨特。主體是壹個蹲著舉手的側身圖形。頭部呈凹點狀的眼睛,邊緣的曲線勾出嘴巴和鼻子。頭頂上刻有五根平行的弦來代表冠帽,冠帽上方高聳的弧線象征著壹束羽毛。頭戴羽冠的面側有壹獸,上有尾,下有尾,前後肢與羽冠相連。頂部是壹只浮雕鳥,頭小頸短,喙扁,尾翹,極其生動。出土時放在墓主人右腳下壹個石霰的圓孔處。應該是霰上額外的點綴。作為壹種武器(當時可能還沒有演變成禮器),顯示了墓主人生前所擁有的軍事權威。墓主人當時不同尋常的社會地位,應該是擁有兵權和神權的宗族權貴。
15人面獸面結合的玉琮(新石器時代)。玉琮是壹種內圓外圓的玉石。它是古代人用來敬神的器具,大約在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大量出現在江蘇、浙江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霞文化和陜西的陶寺文化中。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最為發達,大量玉琮出土傳世。1982年底在常州東北四墩遺址4號墓出土的壹件人面獸面結合的玉琮,是良渚文化中玉雕技術精美絕倫的代表作。玉琮高7.2厘米,邊寬8.5厘米,內孔6.1厘米。它由透閃石軟玉制成,乳白色,帶有綠色和赭石紅色的斑紋。形狀是壹個外圓內圓的短方柱體。上下兩部分分別飾有不同的神獸臉圖案。上段是臉型,下段是臉型。這是壹組顯示神靈騎在野獸身上的象征圖案,是良渚文化中人們宗教信仰的核心。
16青瓷獸尊(西晉),1976年宜興周處家族墓墩出土,南博十大國寶之壹,高27.9厘米,口徑13.3厘米。據墓誌記載為西晉永寧二年(302)。神獸雕像略呈梨形,肩腹兩側有三條橫線,上小下大,呈之字形排列,平底微凹。腹部疊放著壹只猛獸,眼睛突兀,鼻子向上瞪著,口含圓珠,繩狀前腳掌外翻,後爪下撐,上下排列著五條小半圓形扁平橫脊。藍釉略顯灰白色,琺瑯潤澤,但因火候不均,釉色不均勻。全身有刻線、印章、貼紙代表鬃毛、翅膀、胡須,底部刻有“東周”二字。青瓷神獸像不是簡單的瓷罐,而是壹種特殊的隨葬品,是傑作,具有神聖的意義。這件青瓷器身很大,壹副神獸的驚人模樣,通體刻有花紋,非常震撼。獸像造型獨特,具有西晉瓷器的典型特征。在姬姓墓中出土,至今未發現可靠的類似資料,相當珍貴。1993年,國家館藏文物被列為國寶。
17鎏金喇嘛塔(明代),這座鎏金喇嘛塔於1956年發現於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紅覺寺寶塔地宮。高35厘米,由塔基、塔身、塔閘三部分組成。塔基是壹個須彌王座,高16厘米。基座正面刻有二郎神像,右邊刻有雙獅打球,左邊刻有雙鹿鬥角,背面刻有雲龍。基座底部刻有銘文,記載了喇嘛塔的制造者和提供者。須彌山上有壹組佛像,裏面有珍珠、寶石、水晶、瑪瑙、玉石和骨灰。須彌山上的佛塔是藏式的,有四扇門。佛塔內放有釋迦牟尼和韋陀的佛像,佛塔由轉輪、十三天、寶蓋和寶珠組成。須彌山的每個角落都放著壹個青瓷罐子,壹個罐子裏裝著壹個老人的牙齒和骨灰。此塔屬於密宗佛塔,主要用於五方佛或埋葬舍利子。主要建於明朝以後的中國,全國大概有十處。金剛寶座塔只有五臺山元照寺和雲南昆明官渡妙湛寺兩座,南京鴻覺寺塔出土的“迷妳”金剛寶座塔是唯壹壹座,彌足珍貴。
18沈壽刺繡《耶穌像》(民國),沈壽1874年生於吳縣。清朝時任農工商部首席繡工,赴日本考察刺繡和刺繡學校。沈壽對日本藝術家將東方刺繡與西方素描和油畫相結合的新嘗試特別感興趣。回國後,他進壹步琢磨研究,在豐富自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仿真繡”,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色彩有形而光影不多的刺繡方法,使中國的刺繡技藝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民國初年,沈壽決定以“仿真繡”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刺繡,就像即將在美國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正在向中國征集展品壹樣。為了讓世界大眾更容易接受中國的精湛技藝,她選擇了壹張印有耶穌肖像的意大利明信片作為原作,開始重新創作。這幅油畫,原本是文藝復興後期意大利畫家的作品,取材於《聖經》中耶穌重生的故事。沈壽創造性地使用了虛針、轉針等新針法,並根據人物皮膚肌理的需要和油畫明暗層次的變化,精心挑選了100多種自己染色的絲線,將這幅耶穌畫像繡得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更巧妙的是,沈壽還將此次刺繡中使用的100多種不同顏色的絲線中的壹根繡成十字,放在繡像上方,讓觀眾評判,以證明此次繡像的所有部分都是在刺繡後染色的。耶穌雕像在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壹等獎,這使這次博覽會在中國非常有影響力。此行還看到了沈壽繡的羅漢四屏之壹,也是刺繡中絕對的傑作。
19藍釉粉彩轉心瓶(清),藍釉彩繪粉彩開轉心瓶是甘龍官窯獨創的壹種獨特瓶型,工藝極為復雜。空心瓶內設有可旋轉的內瓶。外瓶繪彩雲、絕壁、板橋等景物,內瓶繪乾隆狩獵場景。班輪旋轉的時候,仿佛壹大群人在山間穿行,氣勢非凡。這個瓶子高70厘米,直徑20厘米,底徑24厘米。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淩晨,200多名天津人在太監的帶領下從東門和西華門進攻紫禁城,試圖翻墻進入皇帝居住的養心殿。皇弟睢寧聽說前方有變,立刻命令隨從出戰。當他到達養心殿的臺階時,他發現屋頂上有兩個人影,立即用獵槍向他們開槍,將他們打死。激戰中午結束,事件平息。此時,嘉慶帝正在從避暑山莊回京的路上。嘉慶知道他的兒子領導了叛亂,就封寧敏為“和碩之君”,寧敏今年31歲。嘉慶帝壹直很喜歡皇帝的次子(長子早逝,其實是長子),憑借他在“貴由之變”中的出色表現,七年後,永寧繼承皇位,成為道光帝。當寧敏被授予“朔之太子”的稱號時,嘉慶皇帝賜給他壹枚金印和壹本金冊作為他身份的證明。金印背扣纖細有力,善負重,為龍頭、龜身、龍尾、龍爪;金冊呈三面屏風狀,可折疊,並刻有滿文和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