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理解這兩首詞?

誰理解這兩首詞?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壹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古語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壹千多年,而且還將壹直流芳百世,那麽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壹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裏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裏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麽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麽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麽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壹副畫面。壹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麽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壹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湧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後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丈,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裏,就能看見那卷雲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裏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壹動壹靜,從中我們可以壹窺作者內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

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壹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並非是吳酒啊,這是怎麽回事呢?壹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裏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壹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壹詩裏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吧。十多年後,他在洛陽,回憶起當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相逢?”。早晚,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

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後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壹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後人欣賞的,妳覺得呢?

漁 歌 子① 張誌和(唐)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 後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著書亦名《玄真子》。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 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 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鬥笠。

品評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壹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壹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註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遊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壹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 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遊其地,有雲:“元 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 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 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鐝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