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和韶樂

中和韶樂

中和韶樂是明清兩朝用於祭祀、朝會、宴會的皇家音樂。據文獻記載,周代就設有號稱“六代大樂”的宮廷音樂,成為雅樂。雅樂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叠奏,玉振金聲,融禮、樂、歌、舞為壹體,以表達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樂歷代相延不斷,明朝之初,把雅樂加以改組,並命名為“中和韶樂”,清朝沿用。清朝亡後失傳近百年。

雅樂是中華儀式音樂的代表。20世紀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曾經給三千年的雅樂文化帶來深刻的創傷,天壇神樂署幾近被世人遺忘,雅樂更成為絕響。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國家政府和有識之士的積極努力下,中斷百年的中華雅樂在天壇神樂署重新奏響,不僅象征著華夏音樂傳統得以延續,同時也昭示著後人:雖然音樂長河有可能因人為的阻擋而發生短暫的斷流,但其湧動的暗流終將重新匯成大潮而壹瀉千裏,這是壹股發自民族文化靈魂深處的動力所致!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達1463人之多(《隋書·音樂誌》)。所奏六朝大樂--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鹹》、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於歌、舞、樂為壹體, 經過不斷發展,遂成漢、唐、宋、元代的雅樂。明清時期,雅樂演出 (當時稱《 中和韶樂》)轄歸天壇神樂署,其規模和程式與前朝壹脈相承:註重禮儀,崇尚肅雅。

清代天壇神樂署有歌舞樂師200余人,其規模仍超過今日大型管弦樂隊。大家今天看到的雅樂,雖尚未達到昔日之規模,但從演出形式到音樂內容,都嚴格遵循史籍記載而編排。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則基本保留"鐘敲壹聲、歌更壹字"的傳統。而所有雅樂樂器均采用"八音"材料制成,即金(鐘)、石(磬)、土(塤)、革(鼓)、絲(琴、瑟)木(柷、敔)、匏(笙)、竹(笛、簫、篪、排蕭)。更為重要的是,雅樂演奏必須使用源自華夏中原的樂器,尤其重視鐘、磬的使用,以突出展示古人"金聲玉振"之音響理念。而像琵琶、二胡、揚琴、嗩吶等今日常見樂器,因其皆從域外傳入而不能出現在雅樂樂隊之中。

天壇公園文物處的武裁軍向記者介紹,早在1989年,他們就開始了中和韶樂文化研究的工作。當時主要是籌備祈年殿祭天儀式,中和韶樂是儀式中的壹個內容。曾經展出了壹些演奏的樂器,整理出了壹些音樂作品。天壇公園副園長姚安表示,雖然天壇的建築非常有魅力,但只有建築也難以全面展示當時祭天儀式的情景,但有了音樂就不同,它不僅能讓人充分體會到當時的氣氛,還能領略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精華。

姚安介紹說,為了能展現中和韶樂的原貌,工作人員從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翻查有關明清帝王祭天樂舞的古籍、資料,從近千萬文字資料中整理出30多件完整的樂譜。在今年1月22日至1月27日的“天壇文化周”期間,9首祭天古樂正式公演,從祭天儀式開始時的演奏曲到祭天結束為慶賀祭奠圓滿完成而演奏的樂曲,包括《燔柴迎帝神》、《海宇生平日》、《合歡曲》、《太平令》、《千秋詞》等,其中,僅僅是《燔柴迎帝神》,全部演奏完就長達4個多小時。現場曾有外國人聽後情緒激動地留下了熱淚,驚嘆這是“神聖的音樂”。(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