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銅綠拼音名TónɡLǜ別名銅青來源為銅在空氣中受潮後被氧化,表面所生的綠色堿式碳酸銅,或為糠青(即堿式碳酸銅)與熟石膏加水拌和壓成扁塊的加工品及天然的孔雀石。藥用多為加工品。性狀自然生成的銅綠為粉粒狀或不規則塊片狀,呈青綠色。質松,味微澀,火燒現綠色火焰。另壹種加工品,呈長方形小塊,質堅易斷,斷面分明顯的三層,上層為薄薄藍色層,中層白色,底層灰黃色。無臭,味淡,嚼之有砂石感。炮制自然生成的銅綠,以磁盤或鐵刀刮下,即得。加工品制法:將銅綠粉或糠青與熟石膏粉,加水適量拌勻,壓成扁塊,用高粱酒噴之,則表面顯出綠色,切成小塊,幹燥即得。古時,銅綠為銅之銹,可以用醋噴在銅上加速其生成綠色的銹,刮取即得。性味苦、酸、澀,寒。有毒。功能主治解毒,去腐,殺蟲。外用治鼻瘜肉,眼瞼糜爛,瘡瘍頑癬。用法用量本品壹般多作外用藥。內科常配入相應方劑中治療風痰為患,突然昏厥及血氣心痛等癥,用量0.5~1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銅綠出處出自《本草綱目》。1.《本草拾遺》:生、熟銅皆有青,即是銅之精華,大者即空綠,以次空青也。銅綠獨在銅器上,綠色者是。2.《綱目》:近時人以醋制銅生綠,收取曬幹貨之。拼音名TónɡLǜ英文名Verdigris別名銅青、生綠來源藥材基源:為銅器表面經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後生成的綠色銹衣。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性狀性狀鑒別純銅綠為細絲狀或小顆粒狀的結晶性粉末。翠綠色。體重,質松脆,氣微,味微澀。能溶於水及酸,不溶於醚。以色綠、粉末狀、無雜質者為佳。顯微鑒別透射偏光鏡下:見細至0.05mm的針狀到柱狀、粒狀個體。晶粒為灰綠色調,邊緣近無色。具多色性:Np為亮綠色,Ng為綠黑到黑綠、帶褐色調;幹涉色Ⅱ及藍綠;近平行消光;正延性。個體更細小時,多色性不明顯;幹涉色亦下降。化學成份主含堿式碳酸銅[CuCO3·Cu(OH)2]和堿式
詳見百科詞條:銅綠 [ 最後修訂於2009/12/8 0:55:45 ***2425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