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子、集是怎麽劃分的?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指儒家經典。漢代開始稱《詩》、《書》、《易》、《禮》、《春秋》為“五經”。唐代把《周禮》、《禮記》、《儀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和《詩》、《書》、《易》稱為“九經”,後來又把《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至宋代又將《孟子》列入,稱“十三經”。 史:指記載歷史興廢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沿革等的歷史書,如《史記》、《漢書》等。 子: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如《莊子》、《韓非子》等。 集:指匯集壹個作者或幾個作者的詩文集,如《唐五十家詩集》等。 “經、史、子、集”各自還有其所隸屬的若幹子目。 附: 經、史、子、集和古籍分類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壹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並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余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壹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於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後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誌》中,因此,《漢書·藝文誌》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漢代以後,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湧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於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誌》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編的目錄,正式標註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壹步細分為40個類目。從此,四部分類法為大多數史誌、書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歷代還有將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導地位,這說明經過時間的檢驗,四分法能較好地解決繁復的古籍分類問題,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當然,四部之下的各種類目,歷代都有所變動,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壹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目前,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國法"),但是,由於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壹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四部內容簡介 《四庫全書》就是按經、史、子、集四部44類67個子目編排圖書的。現在就此書的體例,把經史子集四部簡介如下: 經部,收錄的是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十三經、古樂、文字等方面書籍,以及解釋經書的著作,儒家經典了"十三經"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粱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主要是各種體式的史書,如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別史、雜史等。紀傳體,了"二十四史"為代表,它們都是官修的正史;……雜史,如《朝野僉載》。史部還包括地理著作、政書、目錄書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來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的著作。此部範圍廣,收書也比較復雜,有哲學書,也包括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農學、軍事、藝術、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筆記小說和類書。子部中也有壹些帶有迷信色彩的書籍,如相宅、相墓、占蔔、命書、相書等及其有關書籍。 集部,收歷代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壹人著作的集子稱別集,多人著作合編壹起的集子稱為總集。別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韓愈的《韓昌黎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全唐詩》等。文學評論,如《文心雕龍》、《滄浪詩話》。集部以文學書為主,但又不限於文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