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比聯系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於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主司五體,開竅五官,外榮於體表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依據五行相克規律,臟腑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如:肺氣肅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的條達,可以疏泄脾濕之壅滯,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腎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上濟於心,以制約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的清肅太過,此即火克金。
(順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隔位克,意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以腎為例,從左到右:黑色食物入腎,開竅於耳,與膀胱互為表裏,腎主骨,對應水,鹹入腎。宜辛(金生水),腎病禁甘(土克水),冬宜補腎。
青色入肝能增強臟腑之氣。肝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入心能增強心臟之氣,提高人體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預防流感及各種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補血、通血的功效。
黃色入脾,能增強脾臟之氣,促進和調節新陳代謝,提高脾臟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入肺,可增強肺腑之氣,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虛勞咳血。
黑色入腎,能增強腎臟之氣,治陽痿遺精,腰腺酸病,補虧損及久病不復者。可保健、養顏、抗衰、防癌,對生殖排尿系統大有好處。
中醫認為飲食中五味入五臟,能充養五臟,但五味不均衡、五味太過則會傷及五臟。
1、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 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癥。
3、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 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鹹入腎: 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泄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附:各類食物與五臟滋補關系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烏梅、山萸肉、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治療各種瘡癥。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5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物。
但是,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於 健康 ;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如: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過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氣(火克金);甘味太過很容易造成脾胃過旺而克制腎氣(土克水);辛味太過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克制肝氣(金克木);鹹味過多很容易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水克火)。
人的五官與五臟也有直接聯系: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心主血氣,藏神,五行屬火,充於脈,其華榮於面,開竅於舌,與小腸互為表裏,色紅,味苦,嗅焦; 心有病者,舌尖紅,或舌頭轉動不靈,吐字不清;
肝主疏泄,藏魂,五行屬木,充於筋,其華榮於爪,開竅於目,與膽互為表裏,色青,味酸,嗅臊; 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黃,眼澀,畏光,流淚;
脾主運化,藏意,五行屬土,充於肌,其華榮於唇,開竅於口,與胃互為表裏,普格天氣,色黃,味甘,嗅香;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幹裂;
肺主宣降,藏魄,五行屬金,充於皮,其華榮於毛,開竅於鼻,與大腸互為表裏,色白,味辛,嗅腥; 肺有病者,會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流鼻血,不辨香臭;
腎主精髓,藏誌,五行屬水,充於骨,其華榮於發,開竅於耳,與膀胱互為表裏,色黑,味鹹,嗅腐。腎有病者,耳中蟬鳴,或癢,或背,或聾。
中醫古籍對情緒和臟腑有如下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人體五臟失調會引起不同情緒反應,反之,情緒又會影響五臟。所以保護身體,不狂喜、不大悲、不嗔怒、不驚不憂不恐,可以從懂得原理開始。
喜:“過喜”或“暴喜”會使心氣消耗過度。
怒:“盛怒”、“暴怒” 導致肝氣亢奮,過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則出現陽亢而陰不足的病理狀態;“怒則氣上”,氣過升而不降,使氣機升降失衡,也會影響到肝及其他臟的功能。
憂:愁憂、情緒抑郁導致肺氣閉塞。憂愁的刺激量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使氣機閉塞而致病。
思:是指思維長時間的高度集中,思慮太過。氣血受阻,郁結在壹處,不能通暢運行到周身而致病。
驚恐:驚恐不是直接傷腎,而是先通過心的感受,繼而由腎承受。前者多傷及心神,後者則多傷腎氣。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蘇,萬物生發向上,內應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采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興平天氣,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內應脾臟,應采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幹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要妳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並應用到日常的 養生 中,相信您自會有壹個 健康 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