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甘蔗制糖是什麽朝代從什麽地方傳入我國的?

甘蔗制糖是什麽朝代從什麽地方傳入我國的?

我國最早的蔗糖類應該是在戰國十的楚國,唐代傳入的制糖方法只是對我們自己方法的改進而已

世界上蔗糖的發源地有兩處,壹處是古代的印度,這在其古籍《吠陀經》中可以知道;另壹處就是古代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資料見於戰國末年愛國詩人屈原(也有人認為是宋玉)所作的《招魂》,其中有“靦鱉炮羔,有柘漿些”句,意為在烹煮鱉魚和煎炸羊羔這些美味食品的時候,還要淋上壹些“柘漿”調味。所謂柘漿,也就是指甘蔗榨出來的甜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至少在戰國末期,位於南方的楚國不但已經有了甘蔗的種植,而且人們已經能夠懂得榨出其中的甜汁來作烹調食物時的調味品;又由於《招魂》壹詩通篇描寫的是民間常見的招徠亡魂的風俗禮儀,與之同時描寫的還有稻、麥、雞、牛等民間常用的食物,這足以說明蔗類制品的榨取與食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

到了西漢時代,蔗類制品的應用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劉歆《西京雜記》曾述及“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 ,所謂石蜜,即是指以甘蔗為原料制成的固態制品,這與戰國後期的液態“柘漿”,應該是壹個技術上的進步。高帝即是指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可知漢初的蔗糖制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則就不會作為貢品上獻於皇帝。當然,漢代之際柘漿依然存在,不過功能又有了進展。元鼎五年(前112)十壹月辛巳朔旦,漢武帝祀於甘泉宮,令司馬相如等數十人賦詩稱頌,***同制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漿析朝酲”之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貴人們早上猶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見,至遲在西漢中期,人們使用甘蔗汁,不但是壹種常用的調味食品,還往往用來作解酒之用。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產出現了新的格局。由於甘蔗的大量種植和消費的廣泛普及,原來用日光爆曬的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於是人們將目光移向國外,尋求更好的生產方式。《新唐書》載唐太宗於貞觀二十壹年(647)遺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然後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 ,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摩揭它”(Magadha)為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曾壹度統壹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至公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仍為印度強國。中國晉、唐僧人法顯、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周期。唐太宗不惜遠離數萬裏之遙而派人前往,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更具實際意義。